\/心理解析\/
我現在可以診斷,天博的問題主要是由依賴型人格障礙引起的。
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對依賴型人格障礙進行了很形象的刻畫。有一對夫婦晚年得子,十分高興,把兒子視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飛了,含在口裏怕化了,什麼事都不讓他幹。結果,兒子長大以後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大事小事都依賴父母。一天,夫婦倆要出趟遠門,怕兒子餓壞了,於是想了一個辦法,烙了一張大餅,套在兒子的脖子上,告訴他想吃時就咬一口。結果,等他們回到家裏時,兒子還是餓壞了。原來,他隻知道吃前麵的餅,不知道把後麵的餅轉過來吃。
這個故事未免有些誇張,但是,現實生活中卻有許多似曾相識的情景。不少獨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極差,表現出很強的依賴性。
具有依賴型人格障礙的人,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感情無關。這樣的人,隻要能找到一座靠山,寧願放棄自己的人生追求,希望能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溫情。這種處世方式,使他越來越懶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
具體說來,依賴型人格障礙的特征主要表現為:第一,若無法從他人身上得到足夠的建議和保證,便不能對日常事務做出決策;第二,做事缺乏主見,隻能讓別人為自己做重要決定,如該選擇什麼職業等;第三,怕被他人遺棄,明知他人錯了,也隨聲附和;第四,缺少獨立性,很難單獨製訂計劃或獨立做事;第五,過度容忍,為討好他人甘願做自己不願做的事;第六,獨處時有不適和無助感,總是努力逃避孤獨;第七,當親密關係中止時會感到無助或崩潰;第八,很容易因未得到讚許或遭到批評而受到傷害。隻要滿足上述特征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依賴型人格障礙。
天博的依賴型人格障礙是非常明顯的。那麼,天博的依賴型人格障礙是怎樣形成的呢?
心理學觀點認為,依賴型人格源於人類發展的早期。人在幼年時期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他必須依賴父母,因而在兒童的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他總怕失去這個保護神。這原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父母過分溺愛,不讓孩子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逐漸產生過度依賴的心理,不能自主,不能自立,缺乏自信,缺乏獨立性,隻能依靠他人來做決定,不能負擔起自己的人生責任,最終就會形成依賴型人格障礙。
天博從小四處躲避,不能跟母親一起生活。早年母愛的缺失,在他的內心深處埋下了不安全的種子,讓天博產生了比一般孩子更重的依賴心理。正是由於這段特殊的經曆,母親總覺得虧欠孩子,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補償心理,於是給予孩子太多的關注,從而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壓抑了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意識,更強化了孩子的依賴性。後來,父母離異,母子倆相依為命,進一步加劇了天博內心的不安全感,強化了他對母親的依賴。
更重要的是,母親的單身生活,給天博帶來了更為不利的影響。
母親離異後沒有再婚,這似乎對孩子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即使是很獨立的女人,離婚後獨自撫養孩子,也會體驗到強烈的失落感和孤獨感。於是,母親很容易把自己的心理能量,全部指向孩子,全部聚焦在孩子身上。表麵看來,這似乎是對孩子的愛,實質上是對孩子的依賴。這時候,與其說是孩子依賴母親,不如說是母親依賴孩子,母親把孩子當成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於是,母親對孩子就會反應過度、關心過度、嗬護過度、保護過度、照顧過度,一切都為孩子開路、為孩子鋪路,包括為孩子轉學,為孩子與老師溝通,等等。這一切似乎是為了滿足孩子的需要,實質上是為了滿足母親自己的情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