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孩子為什麼一覺醒來,忘記了所有跟學習有關的事?——引導孩子學會直麵困境和壓力(2 / 2)

就方華的情況來說,他從上小學起就開始經常生病,這就屬於軀體化現象。所謂軀體化現象,就是人在遇到難以麵對的生活困境時,在潛意識裏會把心理壓力轉換成某種軀體症狀。軀體化現象實際上就是一種心因性反應,是心病跑到了身體上。

三年級是一個特殊的轉折期,六年級又麵臨著畢業和升學,都是學生心理壓力相對較大的時期。因此,常常有學生在這個時候逃進病裏來避難。這也是方華在三年級和六年級時,軀體化現象比較嚴重的原因。方華也確實通過生病而成功地避難了——逃避了上學和考試。

但是,上了初中後,方華卻不能通過生病來成功地避難了——盡管他病休在家,全家人仍共同敦促要求他去上學。這讓方華感到自己無路可走了。怎麼辦?隻有一條路了,那就是變傻,就是什麼都不知道了。於是,方華逃進了心因性失憶症裏。因為失憶可以更好地逃避困境,更好地避難。這樣說來,心因性失憶症就成了他最後的心靈避難所。平時人們說,“眼不見心不煩”,心因性失憶卻是連“心”都“不見”了,心裏什麼都不知道了。於是,方華又一次成功避難,完全沒有了煩惱,不用再去麵對學習和考試的壓力了。

麵對壓力時,我們都想尋找避難所,都難免想逃進病裏。但是,一直逃到心因性失憶症裏,確實是不多見的。方華為什麼會這樣呢?從方華及家人的敘述中我們可以得知,病根在方華家庭教育的失誤上。一方麵是愛,愛護過頭;一方麵是壓,壓力過大。愛護過頭導致的結果,是孩子形成退縮、回避等人格障礙。這些人格障礙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表現就是見困難就怕、就躲、就逃。壓力過大導致的結果,是讓孩子無法麵對學習及生活的困境。於是,越是怕越是感到困難,越是感到困難越是怕,就越是想逃。先逃到病裏,逃到病裏也不行了,隻好逃到心因性失憶症裏了。

\/心理對策\/

我們已經知道,患心因性失憶症的人通常能夠自己康複,一般不需要特別的醫學治療,或者說,醫學治療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心病還需心藥醫,想要盡快康複還是需要當事人和家人進行適當的心理調節。

一是減輕現實壓力。如果現實壓力有所減輕,當事人適應能力有所提高,生活環境有所轉換,心因性失憶症往往可以有所緩解,甚至會完全康複。所以,要先了解當事人的心理壓力所在,幫助當事人減壓。其中,心理疏導、心理宣泄、轉換環境、提高能力,都有心理減壓的作用。一般來說,壓力緩解,症狀就會緩解。

二是增強心理素質。壓力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更重要的是增強心理素質,學會直麵生活,從容應對壓力。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加強心理輔導,提高心理素質,重塑良好人格。在孩子出現症狀後,家長更需要做好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導工作,孩子一旦可以直麵現實問題了,失去的記憶也就可以恢複了。

三是利用事件重演找回記憶。所謂事件重演,就是重現當初給孩子造成精神創傷的情境,這樣會激活相關的記憶內容。比如,一個偶發刺激恰好與當初的情境相關聯,就可能激活相關記憶。必要的時候,可以求助專業人員進行引導,還可以采取催眠療法來幫助其恢複記憶。

針對方華的情況,我們應該主要從前兩個方麵著手。

第一,幫助他減輕壓力。為此,我和他做了較多的溝通,給予他足夠的心理支持,幫助他緩解了壓力。同時,家長與老師協商,暫時免除了他的作業,允許他暫時不參加考試。在這個過程中,方華的記憶逐漸恢複了正常。其間,父母還帶他去專科醫院接受了催眠治療。

第二,幫助他學會直麵生活。家庭教育要著力於重新塑造孩子的人格,促進孩子人格的成熟,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隻有人格成熟了,孩子才能學會正確麵對學習壓力,也就不用再逃到心因性失憶中避難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方華的父母也表示要積極合作,不再給孩子過度的愛護和過大的壓力。

不久,好消息終於傳來,方華的記憶已經完全恢複,他開始了正常的學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