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方式靈活多樣,與人溝通能否找到好的語言作為切入點,是溝通成敗的關鍵。打個比方:如果我們遇到的是一個新客戶,直接談生意可能太突然。這時說話要找一個“由頭”,借他人之言說到主題,迂回一下很快就能達到目的。
某人為了推銷茶葉來到某公司,他知道某公司的經理與某局長是老相識,便打聽到經理的住處,提一袋水果前往拜訪。彼此寒暄後,他說出了幾句這樣的話:
“這次能找到你的門,是得到了張局長的介紹,他還請我替他向您問好。”
“說實在的,第一次見麵就使我十分高興。聽張局長說,你們的公司還沒有買發福利用的茶葉。”
第二天,這位推銷員向該公司推銷茶葉便成交了。此人的高明之處是有意撇開自己,用“得到了張局長的介紹”這種用別人口中言,傳我心腹事,這種借他人之力的迂回攻擊法,令對方很快就接受了。
一天,一位辦理房地產轉讓業務的房產公司推銷員來到一位朋友家,帶著朋友的朋友的介紹信。彼此一番寒暄客套之後,就聽他講開了:
“此次幸會,是因為我的上司趙科長極為敬佩您,叮囑我若拜訪閣下時,務請先生您在這本書上簽名。”他邊說邊從公文包裏取出這位朋友最近出版的新著。於是這位朋友不由自主地信任起他來。在這裏,趙科長的仰慕和簽書的要求隻不過是個借口,來者的目的是對這位朋友進行恭維,使他開懷。
此種情況,由不得人家不照他的話去做。這種社交手段,確實難以招架。
素不相識,陌路相逢,如何讓所求之人了解你與他是朋友的朋友、親戚的親戚,顯然十分牽強,但一般人不會駁朋友的麵子,斷不至於讓你吃閉門羹。這是一條交際的捷徑。
與不相識的人打交道,通過第三者的言談,來傳達自己的心情和願望,在辦事兒過程中是常有的事。人們會不自覺地運用這一技巧。比如:“我聽同事老張說,你是個熱心人,求你辦這件事兒肯定錯不了。”但要當心,這種話不是說說而已的,也不能太離譜,有時有必要事先做些調查研究。
為了事先了解對方,可向他人打聽有關對方的情況。第三者提供的情況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與對方的初次會麵有重大意義時,更應該盡可能多方收集對方的資料。但是,對於第三者提供的情況,也不能全部端來當話說,還要根據需要有所取舍,配合自己的臨場觀察、切身體驗靈活引用。同時,還必須切實弄清這個第三者與被托付者之間的關係。這一點非常重要,不然,說不定效果會適得其反。
在溝通過程中,實現雙方興趣上的一致是很重要的。隻要雙方喜歡同樣的事情,彼此的感情就容易融洽,這是合乎邏輯的,推而廣之,對其他許多事情,彼此也就願意合作了。
每一個人都有某個方麵的興趣。興趣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對有關係的事物的興趣,一種是對無關係的事物的興趣。所謂有關係的事物,是指與你和別人共同發生興趣的事物。利用這種興趣,常常可以在彼此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
可是有許多人對他們業務以外的某種事情更有興趣。通常一個人所做的工作,不是出於自願,而是為了謀生。但在業餘時間他所關心的事情,則是他自己所選擇的。換句話說,他最感興趣的事情是辦公室之外的事情。因此,從業務之外的事物上與某人接近,比在業務上與他聯係更容易,更有效果。
一般人都希望與自己相處的人,有許多共同的興趣,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可能不是這樣,我們交往的人中,有的人特別喜歡熱鬧,而有的人會比較喜歡安靜。如果可能的話,你應盡量找出他們最感興趣的事,然後再從這方麵去接近他們。倘若沒有機會,或者這種機會不容易得到,那麼也該盡可能地去選擇他們最感興趣的事物供你利用,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他對你發生興趣。
欲與別人的特殊興趣建立一種特殊關係,必須把你的真實的興趣表現出來。單單說一句很感興趣的話是不夠的,在對方的詢問下,你不能掩飾你真正的興趣,免得弄巧成拙。
問題在於你怎麼能使他人了解你對某件事情的確和他有同樣的興趣。因此,你必須對他感興趣的事具有相當的知識,足以證明你對此是有相當研究的;越是值得接近的人,你就越應該努力對他所感興趣的事情,作進一步的了解,使你能夠應付他,使他樂意提供你所想知道的事情。就像幼兒園的教師,有許多辦法去哄小朋友,把一群哭哭鬧鬧的小孩訓練得高高興興。這當然有她們成功的門道,其主要原因是她們能去迎合小朋友的興趣和思想。
你知道某人去過美國,如果你向他問及美國的事情,即使你的目的隻不過想問問有關美國入境的手續,而他會連帶告訴你紐約帝國大廈的電梯快到什麼程度。這種做法純粹是出於熱誠,而熱誠卻永遠是應酬成功的重要因素,當你的內心充滿熱誠時,你向別人提出的將不是一個令人難堪的問題,而是別人樂於回答,或者是他所熟悉的問題。當你找到溝通的切入點時,溝通就成功一大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