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性地選擇語言(1 / 1)

我們想要做成一件事情,不但要有決定和毅力,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一味蠻幹,隻會將事情搞砸,與原定目標相差甚遠。如果我們能夠在適當的時候,講究一點兒策略,不赤裸裸、直白白地朝著結果去,而是采用迂回的方法,反而容易達到目的。

換而言之,我們的語言,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技巧,這樣才能因地製宜,運用恰當的技巧,對症下藥。

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有一個叫約翰·愛倫的普通人和一個在南北戰爭中的著名英雄陶克將軍競選國會議員。陶克在競選演講即將結束時,還說了幾句很帶感情色彩的話:

“諸位同胞們,記得17年前(南北戰爭時)的今天,我曾帶兵在一座山上與敵人激戰,經過激烈的血戰後,我在山上的樹叢裏睡了一個晚上。如果大家沒有忘記那次艱苦卓絕的戰鬥,請在選舉中也不要忘記那些吃盡苦頭、風餐露宿造就偉大戰功的人。”

這話應該說是很精彩的,許多聽眾都認為愛倫定輸無疑了。然而,愛倫不慌不忙,說了幾句很輕鬆的話,便扳回了敗局。他是這樣說的:

“同胞們,陶克將軍說得不錯,他確實在那次戰爭中立下奇功。我當時是他手下的一個無名小卒,替他出生入死,衝鋒陷陣。這還不算,當他在樹叢中安睡時,我還攜帶了武器,站在荒野上,飽嚐寒風冷露的滋味兒,來保護他。”

這話比陶克說得更高明了。因為聽眾中許多人是南北戰爭時的普通士兵,所以,愛倫的話更容易激起這些人的共鳴。於是,愛倫擊敗了陶克,勝利地跨進了國會大廳。

事實上除此之外,溝通時我們還要消除“自我限製”的心理,因為自我限製往往使人作繭自縛,無法放開手腳,集中全力去謀求有創造性的成果。同時,我們也要能善於利用信息。有時候人擁有許多信息,卻不知道如何去利用它,甚至還會使用錯誤,產生反作用。

比如說,當你夜晚送女友回家時,你知道該讓車內保持幽暗,以增加浪漫的氣氛,但是把車子停在兩盞路燈之間呢?還是在路燈的正下方?大部分人一定會以為前者較為理想,其實光線從兩邊車窗斜射進來,反而把車內的情形照得一清二楚;而後者因為燈光隻能照到車頂,車內反倒完全看不見。信息的運用也正是如此,運用得當則有利,反之,就一無是處了。

所以,溝通時必須先認清自己的行動目標,把握資料的正確使用方法,隨時觀察對方的反應,尤其是越到最後階段,越不能有絲毫的疏忽,最好是順著對方的思路去接近對方,這樣才能使對方心悅誠服,與你攜手合作。要是一意堅持己見,結果當然背道而馳,離目標越來越遠了。

此外,要想和層次較高的人溝通,就必須多看相關領域較高層次的書籍,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才可以隨時跟得上對方的思路,否則很容易被對方當成外行輕視。如果自己真的不懂,就幹脆承認。在行家麵前不懂裝懂隻會讓你更失分。

溝通過程中,不要忘記多讚美別人。哪怕別人沒有優勢或者優點可以表揚,也可以說一些中性的耐聽的話,比如“下了一番功夫”、“很有價值”等。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它就像生活中的陽光一樣永遠讓人溫暖。

技巧有如種子,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如果希望與對方契合無間,就必須研究出一套恰當的手段,才能收到預期中的理想效果。至於什麼樣的手段最恰當,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可言,隻要光明磊落,不搞旁門左道,能因人、因事而分別應變,知道何時該緊抓不舍,何時該放他一馬,以求取最佳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