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辭需符合自己的身份(1 / 1)

r \/>溝通的好壞不僅與溝通內容有關,而且與雙方自身的身份有密切的聯係。當講話內容、語言風格,與講者的身份保持一致時,聽者會對內容產生認同感,形成共鳴,進而贏得最佳的表達效果。反之,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請看下麵這個例子:

兩家公司在談收購事宜,有一位收購方的經理去被收購方公司談話,雙方交換意見,盡管他用了很多十分精彩的詞彙,而且感情充沛,講得慷慨激昂,繪聲繪色。但是,對方卻非常冷淡,也不願多談具體情況。因為對方已經知道他沒有實權,所有的事情隻能轉達給老板。此後不久,收購方老板親自前來談判,雙方進行了深入交談,收購案的大局就此定了下來。

大體相同的內容,由不同身份的人來講,效果迥然有異。這生動地說明,身份對於溝通效果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

這種影響主要是由於雙方的“角色期待”心理造成的。一般說來,雙方總是以特定角色身份進行溝通,而且是也帶著對方的“角色期待”心理來溝通的。作為講話者,不僅通過他所講述的內容去征服聽眾,而且他自身的身份也在無言之中影響著聽眾。作為聽眾,在接受講話內容時,又總是把講話者所言與其身份結合起來加以理解,不僅對內容做出評價,同時對講者也要做出評價,還把內容和講者的身份進行比較,尋找其中的內在聯係。如果講者身份和講話內容相一致,聽者聽起來會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如果兩者之間的距離較大,認定你這個角色不該,或不能講出這些內容時,他們就會從內心裏產生對你所講內容的抗拒性,甚至否定你所講的內容,這樣,溝通的影響力就會大大被削弱。

這裏講的身份,主要的是指其職務、地位,還包括年齡、文化、經曆、性格等,往往上述要素要一並加以考慮。它是溝通的背景,規定了溝通的目的、形式、格調和語言。一個年長者與一個年輕者交談,彼此對對方都有不同的要求和標準。和一個專家、學者還是和一個文化層次較低的人交談,在內容和選題上就應有所不同。在聽眾眼裏,人們在講話時,其講話的選題,看問題的視角,信息內容及其數量等,應與他們自己的身份大體相稱,這樣的溝通才會產生預期的效果。反過來說,我們不應盲目地追求與自己的身份不相符的東西,否則就會事與願違。

曹國明最近麵試了一個知名企業的技術部員工,盡管他對於申請的職位並沒有太多的工作經驗,但是憑借他多年的“麵霸”經驗,連坑帶“忽悠”地就輕鬆越過了HR那一關。但當他麵對招聘部門經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經驗不足在部門經理麵前暴露無遺。部門經理一問及他從事這類工作所操作過的案例時,發現自己現編的案例在火眼金睛的部門經理眼裏,根本就是千瘡百孔,經不起任何推敲,這次麵試曹國明一敗塗地,而且在對方心目中留下不老實的印象。

也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的頭腦中沒有身份概念,講話時隻考慮內容是否感人,而不考慮內容與自己的身份是否相符,用一些與自己的身份不相符的語言充斥自己的話語,希望產生轟動效應,結果難以如願。比如,某部一個文化較低的連隊優秀飼養員上台介紹自己的經驗體會,他拿著由“秀才”寫的稿子念,大量使用形容詞和文言詞,聽眾一聽就不是他的東西,私下說:“這小子,老老實實一個人,怎麼也學會賣弄字眼,嘩眾取寵了!”他的事跡反而讓人生疑,有編造之嫌。

有位學者到基層做報告,為了表明自己貼近生活,體現民意,在報告中他用了一些土語,說了一些粗俗話。事後大家說:“這個人怎麼不像學者呢?這麼粗!”很顯然,大家是把他當成學者身份來聽講的,可他使用不當的口氣說話,反而讓人感到不對味兒。

總之,在溝通中,身份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優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