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的得意中常會遭遇小的失意,後者與前者比起來,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人們卻往往會怨歎那小小的失,而不去想想既有的得。
其實得到固然令人欣喜,失去卻也沒有什麼值得悲傷的。得到的時候,渴望就不再是渴望了,於是得到了滿足,卻失去了期盼;失去的時候,擁有就不再是擁有了,於是失去了所有,卻得到了懷念。連上帝都會在關了一扇門的同時又打開一扇窗,得與失本身就是無法分離的:得中有失,失中又有得。
《孔子家語》裏記載:有一天楚王出遊,遺失了他的弓,下麵的人要找,楚王說:“不必了,我掉的弓,我的人民會撿到,反正都是楚國人得到,又何必去找呢?”孔子聽到這件事,感慨地說:“可惜楚王的心還是不夠大啊!為什麼不講人掉了弓,自然有人撿得,又何必計較是不是楚國人呢?”
“人遺弓,人得之”應該是對得失最豁達的看法了。就常情而言,人們在得到一些利益的時候,大都喜不自勝,得意之色溢於言表;而在失去一些利益的時候,自然會沮喪懊惱,心中憤憤不平,失意之色流露於外。但是對於那些誌趣高雅的人來說,他們在生活中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並不把個人的得失記在心上。他們麵對得失心平氣和、冷靜以待。如晉代的陶淵明在為官10多年之後,他毅然決然辭官還鄉,他失去了功名利祿,失去了工作,沒有了養家糊口的憑借,但是卻毫無遺憾和留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精神上的這種得意和輕鬆,是任何物質的東西都難以取代的,陶淵明不被世俗所束縛,舍棄物質利益,放飛心靈的偉大壯舉,千百年來,令多少人“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當我們在得與失之間徘徊的時候,隻要還有選擇的權利,那麼,我們就應當以自己的心靈是否能得到安寧為原則。隻要我們能在得失之間做出明智的選擇,那麼,我們的人生就不會被世俗所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