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為心靈譜曲——讓隔代的硝煙熄火(1 / 3)

親情永遠是一個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不管什麼人,他都有屬於自己的父母子女,而那種血濃於水的愛更是一種千百年來都流淌不息的感動。父母的每一聲嘮叨、每一句叮囑,兒女的每一次感動、每一絲想念,都將親情演繹得如此完美。最親的人是生養我們的父母,他們的愛偉大、無私;最難以報答的恩情,是父母的愛,他們的愛沉重如山,曠大若海。而他們給予我們一生的恩情是別人難以比擬的。

用心靈譜曲,學會傾聽父母的嘮叨,用愛和理解去化解一切的誤會和傷害,用親情溫暖我們的人生。讓父母的愛變作最亮的星光,驅散冷漠留在我們心頭的陰霾,在耐心和愛心的保護下,讓我們學會感恩,感謝父母給予我們的關愛,感謝他們生養我們的恩情。在人生的道路上,讓親情成為一盞溫暖明亮的燈,驅散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黑暗,為我們照亮一個美好的明天。

1.因為有心所以在意,學會傾聽父母的嘮叨

有時候父母的嘮叨確實讓我們覺得很煩,本來自己的煩心事就很多了,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和理解。但是隻要我們留心去聽,就會發覺,其實父母的每一句嘮叨都是為了我們好。不管我們多麼不快樂,都要試著去聆聽父母的嘮叨。

生活中總有人需要我們來傾聽他們的心聲。傾聽父母的嘮叨,我們就可以了解“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摯愛;傾聽親人的問候,我們就可以體會“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的祝福;傾聽朋友的心聲,我們可以感受“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情意;傾聽身邊人的故事,我們能得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學會傾聽,隻有用心在意身邊的人,我們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人生在世的可貴。

如果我們想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那就一定要學會傾聽。用自己的心靈譜曲,讓橫在父母和兒女之間的那條鴻溝消失,讓隔代的硝煙熄火。傾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章節。是傾聽,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才是真、善、美,讓我們彼此的手握得更緊、心貼得更近,讓我們積累了許多難得的經驗,少走了許多不必要的彎路;是傾聽,讓一句簡單的話語有了神奇的力量,讓那些瑣屑的小事,一下子變得無比地親切起來,讓那些平凡的日子陡然增添了動人的光彩……

生活就好像是一部厚厚的長卷,需要我們心靈的關注,隻要用心靈譜曲,就能夠在傾聽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年邁的父親和兒子一同在花園裏乘涼。在樹枝上,一隻小鳥嘰嘰喳喳叫個不停。父親問兒子:“兒子,那是什麼?”兒子說:“那是一隻麻雀。”過了一會兒,父親又問:“兒子,那是什麼?”兒子以為父親之前沒有聽清自己所說的話,於是就提高音量說:“爸爸,那是一隻麻雀。”然而,過了沒一會兒,父親又問出了同樣的問題。兒子終於不耐煩了,他衝父親吼道:“你難道沒聽清楚嗎?我說了好多遍,那是一隻麻雀!”父親沒有再說話,掏出一本日記,輕聲念道:“今天是兒子的五歲生日,我陪他在槐樹下做遊戲,一隻小鳥飛過來,落在樹枝上嘰嘰地叫個不停。兒子興奮地問我,‘爸爸,那是什麼?’我說那是一隻麻雀。過了一會,兒子又問我,‘爸爸,那是什麼?’我又告訴他,那是一隻麻雀。也許那隻麻雀太可愛了,兒子一直看個不停,於是也就一直問個不停,一共問了25遍。為了滿足他的好奇心,於是我就回答了他25遍。”念完後,父親緩緩抬起頭,發現兒子已是淚流滿麵。兒子靜靜地走過去,輕輕抱住父親:“爸爸,原諒我!”

其實,老人的嘮叨就像是小孩子的好問一樣,都是一種天性,隻是很多人長大之後,忘了自己小時候也曾這樣“煩擾”過父母,而父母卻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嘮叨”還是老人健康的一種體現。從醫學角度講,嘮叨是一種思維活動,是“練腦”。老年人多說話可避免孤獨寡言,常嘮叨利於鬱積精神的宣泄,可以延緩腦衰老,防止老年癡呆症,有益身心健康。因此,對於父母的嘮叨,兒女不應嫌棄與疏遠,應抱著感恩、包容之心,以理智謙和之態,學會善待父母的嘮叨,學會傾聽父母的嘮叨。

有這樣一句話:“聽得三分嘮叨,可做一等孝子。”孝順父母,是每個作為兒女的應盡的義務,但是僅僅提供物質的保障還遠遠不夠,更為關鍵的是給予精神上的贍養。善於傾聽父母的嘮叨,不僅是尊重老人的一種表現,更是精神贍養的一種具體行為。

把家庭建成幸福的樂園,這是每個人都期望的。而學會傾聽,則是我們把期望變成現實應該具備的素質之一。

傾聽父母的嘮叨絮語。父母常在兒女的麵前嘮叨個不停:“天氣涼了,當心身體。”“難得找到一份合意的工作,你要好好幹啊!”“聽說你找了個對象,帶來讓家人看看。”“記得你小時候,真的很皮。”總之一切都是有關兒女的事情,他們的嘮叨是一種對於兒女的關懷。是的,人老了就會顯得話多,但是很多話語都是他們的經驗之談,是親情的流露,是情感的釋放,是愛的一種表達。長輩們希望有人傾聽,如果我們輕易拒絕了他們,那樣就會傷了老人的心。

那麼麵對父母的嘮叨,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既不傷他們的心,又不讓自己因為這些嘮叨而增加額外的負擔呢?

(1)麵對父母的嘮叨要冷靜

很多人不喜歡一個說話絮絮叨叨的人,但是父母對於我們的嘮叨最終還是出於愛,出於我們受到傷害,便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提醒我們,希望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要小心。麵對這種稍稍有點煩心的關愛,我們應該欣然接受。在他們嘮叨的時候,自己一定要保持冷靜,理性地麵對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要告訴自己,父母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好,這樣的話,麵對嘮叨的時候就不會很煩了。

(2)做一些讓父母認可的事情

這是麵對嘮叨最理智的方法,讓父母找不到擔心我們的理由,從根本上杜絕嘮叨的產生。父母最大的希冀就是自己的兒女能夠過得快樂,活得開心。隻要證明給自己的父母看,讓他們知道自己過得確實很不錯,麵對工作中的種種困難完全能夠應付,那麼就會以自己的孩子為驕傲,所以嘮叨也就不會很多了。

(3)受不了的時候,可以岔開話題

都說人老了和孩子就沒有什麼差別了,這是一句真話。相較於絮絮叨叨的叮囑,老人們更喜歡的是開心和熱鬧。當你麵對父母的嘮叨實在無法忍受的時候,那就用一些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引開話題,甚至把他們當作小孩子來哄也不過分。他們操勞了一輩子,臨老的時候不應該再讓他們操太多的心。

學會用心去傾聽我們父母的嘮叨,盡管有時候可能他們說的是一些瑣碎的小事情,但是我們應該對他們的愛抱感激之情。“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我們要懂得理解父母,關愛父母。如果愛他們,那就學會傾聽她們的嘮叨,在傾聽中讓他們感受到兒女的愛。

都說父母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當他們漸漸老去的時候,再也幹不動活的時候,他們唯一能為兒女做的就是叮囑,一遍又一遍地囑咐兒女要萬事小心,想知道關於兒女的一切。如果想表達對父母的愛,那就不要剝奪他們語言上的關愛,學會用心靈傾聽他們的嘮叨。

2.愛之深,不一定要責之切

抖開心靈的包袱,對於兒女的教育並非是一個包袱,也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愛的詮釋、一種對於親情的升華。如果想讓子女知道親情的真諦,那就不要用責備去表達對他們的關愛。

父母關心子女並沒有什麼過錯,但是“責之切”並不是“愛之深”的唯一表達方式,任何事情都是因人而異的。或許對於一些人來說,責備可以讓他們成長;但是對於另一些人來說,親人的責備無疑是將絕望中的他們推向了黑暗的深淵。

做兒女的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諒解,即使別人說我如何不好,隻要父母認為我是他們最好的孩子就足夠了。但是很多時候,做父母的都奉行著這樣一條規則“棒打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就是因為這個在中國流傳千古的教條,讓許多父母和子女之間隔了一條深深的難以跨越的鴻溝,而現代人給了它一個確切的名字——代溝。因為出生和接受教育的年代不同,所以親子之間存在著難以跨越的鴻溝。

在子女看來,做父母的應該支持並相信自己的兒女,不要隻因為一件小小的錯誤就忽略了兒女們身上的優點,更不要用他們奉為至寶的那一套已經老掉牙的教育信條來管束新世紀的人。責備已經不是愛的唯一表達方式了,所以作為父母,不能一味地責罵兒女,責罵帶給他們的隻是更深的屈辱和自卑,甚至會毀了他們的一生。

在父母責備子女的時候,不妨首先問問他們為什麼會犯下這樣那樣的過錯,聽聽他們自己的解釋,不要讓責備冷了子女的心。也不要用自以為是的愛結成一個包袱,壓在子女的心上。對於子女來說,有時候讚美要遠遠強於責備。

著名畫家達·芬奇的父親彼特羅是一位令人稱道的好爸爸,他培養孩子的信條就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用讚美代替責備,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

達·芬奇6歲的時候在學校裏學了很多知識,但是對繪畫卻有超乎想象的興趣。一天,他上課不專心聽講,反而給老師畫了一幅速寫。後來被老師察覺,於是喊來了彼特羅。回家後,達·芬奇心裏十分害怕,他忐忑不安地等待著父親的責罵,但是父親不僅沒有罵他,反而誇獎他速寫畫得很好,將那位老師描繪得很像。達·芬奇笑了,他對畫畫的興趣更濃了。而彼特羅決定培養兒子在這方麵的才華。

正是因為父親如此開明,達·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愛的繪畫中,甚至敢專門畫畫恐嚇老爸。一次,他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在盾牌上畫了一個兩眼冒火、鼻孔生煙,看起來十分可怕的女妖頭。為了把父親嚇一跳,他還關緊窗戶,隻讓一縷光線照到女妖頭的臉上。後來,父親一進家就被盾牌上的畫嚇壞了,可是等達·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釋完,他竟然也沒有責備兒子。16歲那年,父親把達·芬奇帶到畫家維羅奇奧那裏學畫畫。在維羅奇奧的指導下,達·芬奇刻苦學習,掌握了很多繪畫技巧,終於成為一代大畫家。

正是因為彼特羅的讚美和鼓勵,才成就了達·芬奇。這就是在讚美下產生的奇跡。小孩子因為好奇心重,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但是當父母麵對這些錯誤的時候,不要隻是將它看作一個簡單的錯誤,而是需要冷靜下來想想為什麼他會犯這個錯誤,他犯這個錯誤是不是想證明或者知道什麼呢?看到錯誤背後的東西,用解答或者讚美代替責備,那樣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更快樂一些,父母子女之間的距離會更近一些。

不要以愛作為借口責備自己的兒女,他們純真好奇,有時候難免會犯錯。父母給予子女的不應該隻有責備,更多的是理解和讚美,這樣存在於父母子女之間的那條“代溝”才會越變越小,慢慢消失,而親情就會變得很輕鬆,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再是一個沉重的包袱。

3.溫暖心靈的魔力,用愛解開你心中的結

再冷漠的心靈,在愛的溫暖下也會慢慢融化;再大的結,用心靈去解,縱使是千頭萬緒,也會理順。親情是世界上最具威力的一種感情,是讓人們能夠在絕望的時候看到希望的魔力,更是讓人們生活快樂輕鬆的最大動力。

許多人都想知道什麼是愛,並且為了愛都在苦苦追求。其實,愛就在我們的身邊,父母的嘮叨、好友的關懷、戀人的責備,都是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愛。而最為可貴的就是親人給予我們的愛,父母的愛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無邊的溫暖,可以讓我們在人生的路途上不再孤單。

作為兒女,和父母出現一些摩擦是很常見的事情,但是我們要知道,父母所作一切的出發點都是關心我們,雖然有時候他們的理論難以理解,他們的責備難以接受,他們的觀點毫無由頭,但是我們隻要知道,這一切都是他們表達愛的一種方式,那麼就夠了,即使有時候很煩,但是心裏還是溫暖的。

愛的力量是神奇的,一切的誤會和爭執在愛的麵前都會顯得微不足道,而當我們和父母發生爭吵的時候,千萬要記住,隻要用愛,就可以解開橫亙在我們心中的那個結。

他很恨自己的父母,那是因為他們給予他的隻有無邊的屈辱和尷尬。因為他們是一對殘疾夫妻,男的是個瘸子,女的是個盲人。

剛開始的時候,他雖然時常被人笑有一雙殘疾的父母,但是他並不以為然,因為他知道,無論別人怎麼嘲笑,那對夫妻是他的父母,他們給了他無盡的愛,將他當做手心裏的寶貝在疼惜。但是自打上初中以後,他慢慢開始懂事,每每想起,他都為有這樣一雙父母而自卑,他覺得他們把自己生下來就是一個最大的不幸。於是為了杜絕同學們的嘲諷,他拚命地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