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段(1 / 1)

年齡段

我的一些回憶往事的隨筆發表後,有熱心讀者與我通信、通話,特別是通電話,鄉音不改,一說哪年出生的,都樂了,年齡不相上下,老哥老弟,屬同一個年齡段。雖多有誇獎,但我深知不是我寫得多好,關鍵是同一個年齡段,有相同經曆,看文章熟悉親切,連帶著對作者也就有了好感。

古來把三十年劃為一代或一世。然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光陰非短,河水可改道,山川會變貌。由此我想,同一年齡段,還是在十年以內較為合適吧。比如我說小時候在牆子河撈魚蟲,他說他少年就隻有南京路,沒有河,明顯的不是一個年齡段。

像我們新中國成立前後出生的這個年齡段的人,經曆的主要節點,一是三年困難時期。比如去糧店買糧這事,不僅都有過,而且角色也差不多——得是哥哥姐姐拿糧本和錢,我們沒資格,萬一弄丟了,比現在丟身份證丟護照的後果嚴重得多。我們的角色是排隊、擠進去、撐口袋,然後往家背。其中,擠是硬功夫,褲帶擠折鞋踩掉是常事。如此,我們這年齡段的人就特別珍惜糧食,看不得浪費,老了下飯館,沒等人家吃完就想著打包。再就是:能在很艱難的環境下忍,擠一點熱一點冷一點都行。想想那時冬天買糧,排在街上,凍得流鼻涕,擠進店裏,一會兒就冒白毛汗。故老來坐公

交車,沒座就沒座,也不擠,挺幸福的。

第二個節點,是經曆“文革”。但這裏有點複雜了:一開始都挺高興,不上課了。過了一陣就變了,同齡人中忽然冒出一批“孫大聖”來,從打老師開始,砸古跡,燒古書,毀古物,再抄家傷人等。這些敢把皇帝拉下馬的闖將有多少呢?報紙有記載:1966年8月18日第一次天安門檢閱百萬紅衛兵。這“百萬”可不是虛指,前後八次是1100萬,一次百萬都說少了。當然,百萬之中不可能都是下手那麼狠的,但第一批受檢閱的,絕對是各地紅衛兵中的冒尖者,別人都沒資格去。所以,這階段我們這撥同齡人就兩極分化了,一極是戴紅袖標的闖將,一極是被抄家或掃地出門的黑五類子女。多年後,前者有人真心懺悔,向被傷害過的老師道歉;多數則假裝沒事人默不作聲,應該還有不少偷著樂的。時至今日,為何一唱什麼顏色的歌,有人就狂熱得不能自已,甚至老母親過世都不請假,還當美事宣揚,根子就在當年那根燒壞了的神經無法治愈。幸虧後來上山下鄉了,不然越陷越深。

第三個節點是上山下鄉。全國2700萬知青,基本都是這個年齡段的。雖然現在對上山下鄉認識也存有分歧,有無怨無悔的,有痛心疾首的,有默不作聲的。但有兩點共同,一是該念書時沒念書,先

是造反,後改種地,文化水平低,日後工作、評職、晉升等都受影響。二是深刻地了解了中國農村和農民,並與鄉親們產生了很深的感情,從內心盼著他們的生活好起來。

第四個節點,也是最主要的,是這些人有幸在“三十而立”前後,迎來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不然,你就是選調進工廠成家了,最大的夢想也不過小兩口能住上一間小屋,買輛新自行車。做夢也想不到還會有房有車、兒女出國,隔輩人過著比早先資本家少爺小姐還高級的生活。有人以為這個變化是自然的,那就錯了,天津城裏那些老胡同,百年前就有了,到20世紀80年代卻還是老樣,怎麼就不能再挺個三十年、五十年?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咱們這些人,老來照樣早上起來排公廁,砸煤劈柴生爐子。

說來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也算是經曆豐富多彩的:少年時誌向高遠,青年時受苦受累,中年時上有老下有小,拚命工作、奮鬥,再加分房子、漲工資、評職稱,哪件都不是小事,老來回頭一看,都變成小事。往下就一件大事:把身體搞好,全心全意為孫子孫女外孫子外孫女服務。

那天我們幾個老友在一起吃飯,上來一盤紅燒帶魚,有人說咱這年齡屬哪一段?很快就達成一致:肯定不是中段,沒那麼肥,也不是最末尾段,沒瘦得那麼可憐,咱是末尾

上麵不肥不瘦那段。帶魚遊動時,那段出力最多,是承上啟下的重要一段,做菜紅燒幹炸都行。如今老來衣食無憂,是快樂幸福的一段。

2018年0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