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帶我的遺骨回家,就讓她在台灣吧!”這是潛伏在台灣,為黨做地下工作的烈士蕭明華,在遺書中留下的最後一段話。
蕭明華絢麗的青春年華,在她28歲時戛然而止。
1982年9月16日,蕭明華的靈骨從台灣移送到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陵園安葬。此時,已是她犧牲後32年,她的家人、親朋好友也終於得知“我們心愛的華寶是中共地下秘密情報員”。
蕭明華,祖籍廣東省潮陽縣(今潮陽市)。潮陽縣,是著名的僑鄉,地少人多。在動蕩的時局中,百姓的生活更加艱難。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外地謀生,甚至漂洋過海。
蕭明華的父親蕭子山也在離鄉的人流中離開了家鄉,離鄉時身上隻剩8塊銀元。
來到上海,本以為這樣一個光怪陸離的大都市,隻要不怕苦不怕累,總能讓一家人有口飯吃。
豈料,生活依然難以為繼,隻好輾轉搬到了浙江嘉興,他做雜工、做廚師、做水果商販,為能生活奔波勞碌。終於,經營起一家手工織襪作坊,一家人的生活漸漸安定下來。
1922年8月,蕭明華出生在浙江省嘉興縣,是父親最小的女兒,視為掌上明珠,家裏人都叫她“華寶”。生活雖然艱難,蕭子山還是咬緊牙關,傾盡全力供自己的孩子去讀書。
聰穎活潑的華寶小學畢業後,考入河南省立開封師範。
抗戰爆發,為誓死不做亡國奴,一家人隨著逃難的隊伍輾轉來到重慶。
1941年,華寶從重慶師範學校畢業,因為成績優秀,被選送到在青木關舉辦的國語師資訓練班,學習國語注音符號的應用和教學。
抗戰時期的重慶,已經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即使是白天,也常有日本鬼子的飛機前來狂轟濫炸,學生們經常要隨著避難的人流躲到防空洞裏讀書。
不管學習條件如何艱苦,華寶依然專注於學習,她國語注音符號學得非常好,甚至能用國語注音符號寫文章,這——為她日後的經曆埋下了伏筆。
根據當時的規定,中級師範畢業生必須任教兩年方可繼續深造。1943年秋,華寶在當了兩年小學教員後以優異成績考入白沙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國文係,進入了她人生第一個轉折。
白沙女子師範學院位於四川省江津縣白沙鎮,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裏一所著名的高等師範學府,彙集了抗日以來陸續入川的許多知名學者。
陳獨秀曾在此執教,國文係更是薈萃了許多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如許壽裳、台靜農、李霽野,還有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魏建功等。
他們的作品,以及當時接觸到的魯迅先生的作品,深深影響著文學青年蕭明華。
蕭明華決心以筆為刀,加入到文化救國的行動中來,她的第一批散文、雜文、小說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這之後,蕭明華又結識了《黃河》月刊的主編、著名女作家謝冰瑩。那時謝冰瑩還不到40歲,她曾參加過北伐戰爭,她的《從軍日記》、《一個女兵的自傳》等作品對蕭明華產生了很大影響。
蕭明華還拿自己寫的文章請謝冰瑩修改,有些文章就發表在《黃河》月刊上,時間一長,她們成了密友。謝冰瑩曾讚揚蕭明華,是“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抗日戰爭勝利後,戰時避往內地的學校先後遷回原址,蕭明華決心北上,渴望能到她向往的北平師範大學(前身是魯迅執教過的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完成自己的大學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