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帶回情報(1 / 2)

1938 年初夏,武漢一天天熱起來,“保衛大 武漢”的口號隨處可見,逃難的人也越來越多。

朱楓決定去湘西 分娩,一家人乘坐兩條民船出了江漢關碼頭,去往湖南常德城外 蘇家橋一個名叫龔家鋪子的小山村,度過了動蕩年月裏一段難得 安閑的鄉居生活。

那也是朱曉楓和母親難得的共處時光,雖短暫 卻永遠留在了女兒朱曉楓的心中。

兒子朱明則從小跟隨同母異父的姐姐陳宜長大,長到十來歲 還以為陳宜是自己的母親。

他出生後,就寄養在此。

難得有一次 朱楓來看望他,為了掩藏身份,不敢和兒子講明真相,隻能聽朱 明管她叫外婆。

朱楓望著孩子的生疏,心裏也滿懷愧疚,後來有 些機會能照料孩子的生活,朱明願意讓她抱著,一同入睡,這成 為朱楓個人生活裏最大的甜蜜。

抗戰勝利後,一直在台灣抗日團體“台灣義勇隊少年團”讀 書的朱曉楓跟隨以台灣人為主的台少團回到台灣。

“那時我們很 吃香的,都是搶著來請我們的同學去做老師的,因為台灣多年被 殖民,隻會說台語和日語,國語一點也不會的。”

朱曉楓隻記得 台灣“雖然物質條件還可以,但是亂得很,地上都是日本人丟下 的東西,和服什麼的滿大街扔”。

朱曉楓根本沒想留下,隻幾個 月就回到了上海母親身邊。“我和母親一起住了幾個月,是我們 在一起最長、最溫馨的時間了,但是我想去解放區,母親也是這 意思。”

後來朱曉楓被母親送去解放區,到了碼頭,她掏出一個 金鎖片交給曉楓,說:“到了那邊,要照顧好自己”。

看到母親 的眼睛濕濕的,朱曉楓更不由得哭了起來,但她決沒有想到,這 一別,真的竟成為生死離別。

香港合眾公司是華東局的下屬企業,朱楓從 1948 年秋天開始在那裏工作,月薪 400 元。

香港當時聚集著民主黨派和文藝界 知名人士。

朱楓的主要工作是陪伴他們回歸大陸,從事革命工作。

她帶著朱明和陳宜的兒子朱暉在香港生活,住在九龍彌敦道,隻 占一間挨著廚房的小房間,卻精心布置,接待了不少朋友。

在此期間,她善於利用各種社會關係,隨機應變地對付複雜的環境。朱楓既做經濟工作,又做情報工作,都卓有成效。

1949 年 10 月,祖國人民正沉浸在新中國誕生的歡慶中。

身 在香港,長期同家人天各一方,切盼北上骨肉團聚的朱楓,早在 香港大陸通郵之際,朱楓抑止不住內心的激動喜悅。

她自 8 月起, 連續給家裏寫了十多封書信,思歸之急切已經溢於言表。

1949 年 10 月 24 日,解放軍三野十兵團攻擊金門古寧頭,由 於情報失準,戰鬥連連失利。

11 月 5 日,三野七兵團進攻舟山群 島中的登布島,也因情報失準而嚴重受挫。連續兩次失利,致使 中共高層領導決定,盡快派人赴台搜集重要軍事情報,為解放台 灣做好準備。

經過研究,這項任務落到了朱楓等人的肩上。

赴台 探親,利用合法居留身份作掩護跟中共“台工委”書記“老鄭”、 “密使 1 號”取得聯係,傳達華東局指示,密取並轉移重要情報。

11 月 25 日,朱楓受組織派遣,離港赴台,前往繼女家,她 前夫的女兒陳蓮芳,早年就隨著在國民黨電台工作的丈夫輾轉各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