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遺骸(1 / 2)

2003到2005年,秦風動用了一個新聞記者可用的方式,包括在電視台、報社登尋人啟事。

朱楓當時到台灣探望的是前夫陳綬卿的小女兒陳蓮芳和女婿王昌誠。

王昌誠是台灣警務局電訊處處長,陳蓮芳在保密局工作,兩個人屬於係統內,名字也換了多個,是無法用戶籍尋找的。

最終,秦風還是在一個老人健康療養院找到了陳蓮芳,王昌誠則已去世。

“我以為找到了陳蓮芳,就知道朱楓遺骨的下落了。但陳蓮芳馬上以‘她是共匪’來反應。”秦風說,“她是表態,且不會用更尊敬的語彙來說的。”

秦風說,當時他和陳蓮芳的對話讓人沮喪。“朱諶之被槍殺後,是您的先生收的屍?”

“沒有,我先生為了這事,還被關起來查了幾個月,屍體是‘政府’處理的。”

“您知道埋在哪裏嗎?或火化後放在哪裏?”

“不知道,這件事我們都不知道。”

其實1950年9月底,陳蓮芳曾給“軍法局”局長寫信,請求領回母親的遺骸和遺物。

“軍法局”同意後,陳蓮芳卻沒有去領。

她對秦風說,她女兒也在“政府”工作,怕影響女兒,也因此從沒回大陸,刻意躲避親人的尋訪。

陳蓮芳的親姐姐陳宜和朱楓一直相依為命,在北京居住,通過秦風,姐妹倆終於聯係上了,“但朱楓的事她們也不說”。

秦風說,他自己一開始也難以接受,“但後來也慢慢理解了,為革命是有很多殘忍的犧牲”。

2005年10月,朱曉楓一家回到朱楓的出生地寧波鎮海,在鎮海區政府舉行了一個公開的悼念活動——紀念朱楓烈士誕辰一百周年。

國務院副秘書長、戰爭年代情報工作負責人羅青長,委托兒子羅援來參加,稱“朱楓烈士接受黨的指示到台灣,為解放台灣、統一祖國做了艱苦的工作……是統一台灣的先驅”。

鎮海中學於上世紀90年代,擴建操場時需要一塊相鄰的地,朱家於是將自家房子全捐了出去。其中一棟非常美麗的帶弧度的小樓曾是朱楓的居所。

鎮海中學聽說小樓是一位解放後赴台灣進行情報工作的烈士居住過的,決定保留。

裏麵存放著她的照片、她送給朋友的家具,還有一些領導的題詞,後來成為朱楓烈士紀念館。

轉機出現在2009年12月,在台灣參加“2009秋祭”,並調查“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墓塚和遺骸的潘蓁,本來為了尋找自己在戒嚴時期失蹤的父親,卻意外地在辛亥第二殯儀館提供的一份名冊中,發現了“朱湛文”的名字。他曾在秦風發表的文章中看見過“朱諶之”這個名字,便給為朱楓寫傳記的南京作家馮亦同發了郵件。

這本名冊叫做《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政治受難者墓區整建工程納骨塔骨罐遷移名冊》,總共612個人,朱湛文的編號是233。

“猛然得到音訊,首先是一再確認。”“朱湛文”和“朱諶之”隻是字型相似,此後的尋找過程,用李揚的話說是“千辛萬苦”。

馮亦同和朱家立刻找到秦風,信件來往隻說“疑似”,並不敢肯定這就是朱諶之的遺骨。隻有一本名冊,秦風於是拜托朋友朱源於2010年1月10日第一次到台北墓葬管理處尋訪遺骨下落。

朱源是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室教授,出自人道善良和對這段曆史的探究心,他以研究近代史的名義,進入了一般人難以進入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