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法師喜歡寫作,他用自己靈動的筆觸為大家開示著心靈上的智慧。在《培養自信心的方法》一文中,明海法師談到如何讓自己有自信,有力量,他說首先就是要堅守承諾,然後是要有行動。在說起堅守承諾這個問題時,明海法師告訴我們,所謂的堅守承諾首先就是對自己守信用,要對自己誠實。假如自己給自己製訂了什麼計劃,但就是不去實踐,那麼我們的內心注定就是與“信心”無緣了。“要堅守你的承諾,你給自己定的規則,你每堅守一次,自信心就會增加一點。”明海法師認為這種自信心的培養應該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開始,從這裏也可以見出,佛教並非是遠離生活的。而真正的培植福慧,也必定是從一點一滴做起,可見學佛需要的是踏實而端正的態度。
“生命念念常新,是活潑潑的。這是一個毋需論證的真實。在這裏,一切理論、言談、造作、追尋俱顯多餘與蒼白。禪正是在這裏拯救了我們,茶也正是在這裏封上了我們的嘴,把我們帶入靜默的當下。這一杯茶,也是亙古常新的,它似乎就是人類幾千年、幾萬年上下求索的最終答案。尤其在今天,當越來越多的人陷溺於五欲塵勞,在浮塵光影中迷失了自心的時候,趙州和尚的‘吃茶去’讓我們跳出來,與佛祖相見,與心性本來相見。”這是明海大師十分有代表性的一段法語,他說闡釋的道理和六祖慧能開示給眾生的禪理是如此地契合!
讓我們心靈困重、勞頓的並不是外境的艱苦,亦不是生活上的困難,而是我們自己越來越多的欲望和不知滿足的渴求。有時候我們覺得壓力大、心上很累很疲憊,甚至感覺不到生活中的樂趣,也看不到人生的意義,這隻能說明我們是在需要用禪的智慧來調節一下自己的貪欲,用佛法的甘泉來滋潤心靈的幹涸。我們的生命,其實一直都是美麗而精彩的,隻要你看到心性上純淨,安住於無欲而淡泊的刹那,自然就能夠在勞頓中解脫出來。
在《什麼是富貴》一文中,明海法師的說法對我們現代人頗有啟示:“富貴有兩種:一種是相對的,一種是絕對的。‘富甲天下’、‘位列王侯’是相對的富貴,“身心自在清淨”是絕對的富貴。第一種是有所得的樂,第二種是無所求的樂。第一種是混雜和短暫的樂,第二種是純粹和恒久的樂。”
我們往往把獲得多少薪水,積攢多少錢財,攀上多高的職位看做是人生的成功。但是這些東西,也不過是工具而已。我們拿薪水,是因為我們要生存;我們積累錢財,也算是未雨綢繆;而我們能有多高的職位,管理多少人,則要看每個人能力的高下而定。但是,不論我們擁有什麼、擁有多少,一樣還是什麼都帶不走。人的生命總是有限的,假如把這寶貴的光陰全部用來追求外物,那麼我們又怎麼有時間去觀照自己的心靈呢?物質上的匱乏也許是暫時性的,可是心靈上的匱乏假如不得到解決,那麼痛苦就會永遠跟隨著我們。因此,明海禪師告訴我們,那恒久和純粹的歡樂,真的不是用錢能夠買來的,這樣的快樂隻在你自己的心中,當然,你也可以把這種喜悅和他人分享。
在《修行是獨行道,沒有人能代替》一文中,明海大和尚說:“真正的修行是麵對自己,觀照自己,改變自己。這是寂寞之道,是獨行道,沒有人能代替我們做。”不僅修行不能有人代替,就是各自的生活也是如此。不要看到別人穿名牌、開豪車就很妒忌,他的生活你不能操控;而當別人笑你沒有事業、掙不了大錢時也不要沮喪或是懊惱,因為你自己的生活,別人也無法代替。
而若想生活得安樂,心內清淨祥和,我們還需要時刻反省自己,明海大和尚說:“不光是佛法的修行,就是很多世間法的修習,都離不開反省。”反省對於學佛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助益。如今人們都喜歡看他人的不是,總是看別人不順眼,總是覺得同事欺負自己、同僚打壓自己,這些都是別人的過錯。假如我們能做到先進行自我反省,而不是一味地苛責他人,我們的人際關係豈不是會越來越和睦些呢?
可見,明海禪師的這些法語,對於現代人來說是有著很多的啟示意義的,這也說明,佛學佛法並不是離開人家、遠離人們生活的,更不是遺留在古代的一種東方智慧,而是適合現代人調節自己心理的一種有效手段。在明海法師看來,修行就是在培養我們的勇氣,這是一種能夠應對各種不利境遇,甚至是被死亡而逼迫時也有的勇氣和氣度,這樣的勇氣和氣度往往能夠催促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懈前進,更能成為我們戰勝困厄和逆境的有效武器。
明海法師不僅博學多才,大慈大悲,而且積極投身於社會公益事業。為了救助身患先天性心髒病的兒童,法師特舉辦“愛與心相連”慈善義演活動,所籌款項悉數用於救助他人;而《從心開始》慈善音樂專輯,則是專門救助因意外受到傷害的貧困大學生;柏林禪寺數年如一日地資助貧困學子,更是傳為佳話;生活禪佛學夏令營至今已連續舉辦將近二十屆,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感受佛學的智慧、體會佛教文化的精髓,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十分深遠。
海濤:生命教育利益眾生
海濤法師,1958年生於台灣高雄,祖籍在福建,俗姓黃。
說到海濤法師的出家學佛弘法因緣,要從1991年開始算起,那一年,海濤法師來到台北的慧日講堂,見到麵龐慈悲的佛像以及在場法師們自在隨和的風采神情,便十分喜歡,特別是對佛教博大精深的哲理和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更是由衷地迷戀。他先是皈依於法振老和尚,後因為傾心於印順老法師人間佛教的理念而發心出家。
1992年,在慈雲寺受了在家菩薩戒,1993年6月在新竹由其師公真華法師代為剃度,依止如虛老和尚。1994年又從戒德老法師座下受了具足戒,在出家弘法生涯的十數年中,海濤法師通過電視台、開辦心靈講座等方式向人們傳播佛法智慧,並在社會上開展了放生、護生等各種公益活動,以此來推廣佛教的慈悲和愛心的理念,培養社會以及大眾對佛教的正確認識。
2002年在香港觀宗寺覺光長老的印證下,授以天台宗第47代法脈。多年來,海濤法師努力踐行天台宗教觀雙美、知行合一的精神,在一係列的社會公益慈善活動中,發揮著佛教自利利他、廣度眾生的良好社會作用。
十數年來,海濤法師本著服務社會、利益群生的信念,奔波在學校、監獄、看守所,以及海內外各地,弘揚其“生命教育”的理念。為了能夠將佛法智慧和佛學改善生命質量的重要意義更加廣泛地在世間傳播,海濤法師多年來辛苦奉獻,推動成立了佛陀教育中心、中華印經協會、中華護生協會、生命電視台等機構,用各種方式,從各個層麵弘法度生,以期能用佛學智慧來改善人們的生活,提升心靈能量,以此來鼓勵大家多做善事,回報社會,利益眾生。
在各種大小講座中,海濤法師經常用活潑生動的語言、豐富深厚的佛學知識和新穎獨特的小故事給大家帶來佛法的甘霖,帶去生活上的各種啟示。比如在勸誡大家要改掉易怒、愛生氣的毛病時,海濤法師說:“每當遇到惹我生氣的人或事,我們就可以在心中默念這三句話: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父母;一切眾生都是現在菩薩;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
海濤法師告訴我們,在遇到有人為難我們、欺侮我們,使我們生氣的時候,就可以這樣想“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曾做過我們的父母。遇到惹我們生氣的人,就想一想他們過去世也曾經像我們現世的父母一樣,含辛茹苦地撫養我們,照顧我們,關心我們,疼愛我們,我們還會忍心嗔恨他們嗎?”
所以說,當你覺得有人冒犯了你,衝撞了你,傷害了你,你不妨把這人想成是自己過去生中的父母。想一想這人在過去生中對你所做出的種種恩德,你還如何能懷著嗔恨之心去對待這讓你生氣的人呢?你的脾氣消了,你能和顏悅色地說話,豈不是也在為自己增添福報嗎?
印光法師曾說過:“看一切眾生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海濤法師講:“那些惹我們生氣的人都是在助我們修忍辱,助我們修行,所以,我們應該視他們為菩薩。阿底峽尊者當年從印度到西藏,一路上專門帶了一個侍者,叫他用各種方法來激怒自己,為的就是可以有機會修忍辱。而我們現在遇到了惹我們生氣的人,相當於得到了免費的忍辱機會,我們應該感恩、頂禮他們,視他們為菩薩。”
忍辱行難修,但修好了絕對會給自己、給他人帶來無上的利益。你能忍下各種屈辱,必能成就無上的事業。民間也總有一句俗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能忍受別人所不能忍受的,不就是比別人又多了一次磨練嗎?人的心靈能量的提升,便是從一次次的磨練中得來的。這個磨練是誰給你的呢?當然是那些惹你生氣的人,從這一點來說,你以後的成就全是這些人幫你成全的啊,難道他們不是菩薩嗎?
海濤法師同時也告訴大家,在被人激怒時,一定要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後進行下麵的觀想“我們的眼光要放長遠一點,不要局限於現在,雖然惹我們生氣的人現在還沒有成佛,但一切眾生將來都是必定要成佛的,隻是時間上早晚的問題,一切眾生都值得我們像佛一樣去尊敬,怎麼可以起嗔心呢?起嗔心就是在嗔佛啦。”
我們一天到晚地念佛、拜佛、求佛,可是當佛在我們眼前時,我們卻看不到。佛在哪裏?那激怒你的人,以後也會成佛,是和我們一樣的。也許他還比你早成佛道呢。假如這樣一想,我們還怎麼會生氣、憤怒、嗔恨呢?你的嗔恨和怒火,並不會讓別人如何,反倒是讓自己平添了種種煩愁和不快,損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佛門有言道:“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可見,愛生氣的人將會給自己帶來多麼大的惡報!
這些頗具啟示性的法語,對壓力大、身心困重的現代人來說,是多麼地需要!而這些充滿智慧的開示,卻還僅僅是海濤法師多年來在各種生命教育講座中的一例而已。
這出家弘法十餘載的生涯中,海濤法師所到之處必定是一派安樂祥和的氣氛,海濤法師所講的法語,每一句都是智慧的凝結。他用自己的心血服務著社會,利益著大眾,他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社會各界人士:真正的快樂,不在於外表怎樣、有多少錢,有多高的地方,而在於我們對待生命的態度。海濤法師有句很正確的話: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風水師”,你想要美好幸福的生活,你就要從行為上、從思想上變得充滿喜樂和善。現代很多人都抱怨自己生活不順心,事事不如意,人生中充滿了痛苦,假如他們明白,“人是自己命運的主宰”,他們還會如此抱怨並懷著嗔恨嗎?海濤法師的這句話,值得我們每個人記在心裏,而且更是鼓勵我們要在思想和行動的層麵改善自己,從而也改善自己的生活。
大安:淨宗聖尊當代巨匠
大安法師俗姓魏,名磊,於1959年3月出生,祖籍江西南昌。目前擔任江西廬山東林寺方丈,同時也是淨土宗研究生班導師、《淨土》雜誌的主編。
大安法師早年在大學執教時,便寄心正法,留心於淨土,並對淨土宗的發展源流、教義理論等認真鑽研。大安法師的《淨宗法語大觀》、《淨土宗教程》等關於淨宗研究的著述以及百餘篇論文,無不得到僧俗兩眾的喜愛與讚歎。麵對當代社會浮躁的風氣,大安法師發心弘講善導大師、蓮池大師、藕益大師等淨土祖師的著作,希望能夠淨化社會風氣,
在現代社會,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事業能做大做好,因此有些人就未免要急功近利些,為了自己事業的成功而做出一些不太光明的舉動。麵對這樣的風氣,大安法師規勸道:“萬法不離自性。把心量打開,外在事業是心性的展示。你存什麼念頭,決定你事業的成敗。”
因此說,追求事業的成功,就該先檢視一下自己的內心,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自他兩利,還是為了一己之私欲而做出傷害他人、違背社會準則的事情來。打開自己的心,多想善事,多做善事,你自然就會遇到善人,和你一起成事;若是心中所想所念全是坑蒙拐騙之類的事情,那你在做事業時又怎麼會一帆風順呢?即便是心存善念的人,在做事業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更何況那些心存歹意的人呢?
因此大安法師也經常說:“要把握好這一念心!”在這一念心中,即決定你以後的人生道路。存善念的人,即使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受盡艱辛,也總會有看到彩虹,獲得成就的時候;而存歹意的人呢,即便此刻你是風光無限,看似步入了成功的殿堂,可終有一日,心存歹意的人也會因為種下的惡因而自受惡果。可是,要把握好這一念心,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現代社會中的各種誘惑實在太多了。對於年輕人而言,如何才能把握好自己的心念呢?大安法師普勸眾生,可以再平時多念誦彌陀名號,一來可以清淨自心,二來可以啟迪智慧,又能培植善念,還能克製自己過多的欲望,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關於如何對治淫心、克製自己過分的欲望,大安法師提出一個妙法,即是至誠懇切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須知,名號內具足的十二光如來中,清淨光正是對治我等眾生淫欲心。當吾人染汙心起時,執持名號,即是轉燥熱為清涼。”以念佛法門來對治貪欲淫欲,是很見成效的,而且還有助於培植出自己的善心、無私心和清淨心。大安法師把淨土宗的念佛修行法門稱之為“快餐式”的修行法門,“淨土念佛法門的理念與修持方式,最契現代社會之時機。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競爭性強,無暇有專門的時間用來修持佛法,念佛法門的修持對這類人最為契機。如果沒有太多的時間,每天隻行十念法即可,而這所花費的時間,也就是喝杯咖啡的時間,並不會占用大家的工作和生活。”大安法師的這種方便教法可以說是十分適合繁忙又壓力頗大的現代人的。大家不需要抽出專門的時間去修行,而在工作之餘以清淨心念誦持彌陀名號即可。
念佛的方式多種多樣,靈活自如,在辦公室工間休息時可以持佛名號,在家中休息時一樣也可以,就連出外散步時都可以邊走邊念佛。念佛法門占用的時間少,但卻能對治很多心理問題,安撫人們煩躁焦灼的心靈。因此,大安法師格外留意於用各種善巧手段來引導大眾持念彌陀名號,以期能促使人們對自己的心靈進行更深層次的體認。
初學者如何下手修學才能獲得真實利益?大安法師認為有堅定的信願才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要知道,人人本具阿彌陀佛性德,在此深信切願的基礎上再修持念佛法門則今生就可有所成就。正所謂“聲聲佛號,契入彌陀願海;步步經行,趨近極樂故鄉。”
有些人向大安法師請教,說自己越是拚命學佛,拚命念佛名號,就越是脾氣大,心裏越是煩躁不安。大安法師慈悲地開示道:“大家在學佛念佛之前,心態一定要調整好,心平氣和、綿綿密密。你為什麼要拚命念佛呢?跟誰拚命呢?這個拚命念佛的心是一個燥妄的心,燥妄的心就把你燥妄的煩惱習氣給調動起來了。”大安法師還指出,這種拚命念佛的心態,其實是一種急於求成的心,在學佛的道路上切不可存有這樣急於求成的功利心,否則不論念佛多少聲,對於解脫生死也都沒有絲毫助益。
大安法師的弘法利手段突出了生本土化、現代化的特色,用網絡手段弘揚佛法,傳播真善知識,將佛門智慧之光灑遍人間,將愛與慈悲的種子撒播到世間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