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高僧(2)(2 / 3)

近些年來,法師在修學、授課之餘還發表了大量佛學論文,並有多種佛學著作,諸如《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金剛金的現代意義》、《學佛者的信念》、《心經的人生智慧》、《幸福人生的原理》、《與濟群法師麵對麵》等佛教係列叢書,使現代人重新認識了佛教,也認識到佛教對調節人們心理問題所起到的輔助作用以及對人們心靈、智慧的開發上所起到的積極影響。濟群法師不僅著述很多,而且還積極從事著弘法利生的事業,他經常在歐美國家以及港澳地區、大陸各地的高校、寺院、信眾團體應邀進行講座和演講,為佛教在現代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濟群法師繼承了太虛老和尚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指導人生、提升內在生命的一種的智慧,最近幾年,濟群法師將弘法重點轉向了道次第、菩提心合皈依,著重佛法基礎建設,力求使佛教走上現代化發展的道路,使佛法走入生活,成為解決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難題的一種輔助治療手段。

濟群法師經常說,現代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心的問題,正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大眾有著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隻有心態改變了,各種生活中的難題才能夠迎刃而解。而法師之所以積極地弘揚佛法,也是為了幫助大家能夠樹立起積極、向善的心態,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這也是在為社會盡一份責任,更是實踐佛菩薩的慈悲精神。

在談到當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執著問題時,濟群法師說:“如果不放棄執著,將始終處於有限狀態,我們在乎一件事,就會落入相應的陷阱中。一旦打破這份執著,心就能和整個宇宙相通。”

說到底,執著就是因為沒有看到一切事物和現象背後的空性所在。以佛法的觀點來看,物質現象並沒有一成不變的實質。若你知道,自己苦苦追尋的東西,不過是須臾之間就變成另一摸樣,自己拚命追求的事業、成功、財富等等這些,其實也不過是隨順內因外緣而暫時生起的現象,終究不會長久存在,那麼你還會將有限的生命耗費在對物質和感官欲望的無盡的追逐中嗎?因此濟群法師又說:“隻要不落於能所的執著中,當下一念就是超越時空、亙古亙今的,從未離開無量億劫。”一旦我們能夠了達事物無常、無我的本質時,我們就能夠做到淡然麵對一切,不論外部環境如何流轉,我們的心也不會因此而搖動不安,這時才是真正的大自在境界。

在談到現代人修學佛法的目的和意義時,濟群法師開示大家道:“學習佛法,是為了能夠直麵生命現實,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麵對煩惱,積極地以智慧去化解,而不是尋找一種自我安慰,更不是自欺欺人。佛法教導我們從更高的角度透視世間,從根本上斷除煩惱產生之因,”

一直以來,佛教都被一些人誤解為是一種自我安慰,是消極的,對於事情的解決也沒用實質性的幫助,但是,濟群法師卻在更高的層麵上指給人們看到佛教對於心靈建設和化解煩惱所帶來的幫助作用。

對於“佛教與社會前進發展的方向不相適應”的說法,濟群法師也做出了回應,他說:“佛學佛法的根本目的是要開啟內在智慧,培植起慈悲心,然後盡自己的能力去利益眾生,造福社會。這與社會發展是並不矛盾的。”

“佛法在世間的使命是利益一切眾生,使之斷煩惱、開智慧、了生死,這也是它的存在價值。而從更為基本的層麵來說,則是幫助我們獲得良好的心態,而這也正是很多人所渴求的。”

在現如今,很多人不僅獲得迷惘、痛苦,而且在很多國家和地區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而患有心理問題的人們更是不在少數。這既是社會發展前進中所不可避免的社會問題,也說明物質財富的多少與人們內心健康的程度是沒有直接關係的。而佛教作為一種了解生命真相、獲得內心解脫的人生智慧,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對治人生痛苦的方法,為我們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指明了正確道路。佛法智慧就是為了指導給我們一個轉依的方法,所謂轉依,就是轉變當下的生命,改變、完善自己的生命,將有缺陷、不完滿的生活轉變、改造為解脫而圓滿的生命。就好比,我們認識世界,是為了改善世界一樣。我們學習佛法並實踐修習,正是為了能夠使自己、也使他人,從一種迷惑的狀態轉變到一種覺悟的狀態。

濟群法師作為一名出家三十年、弘法教學二十年的導師,不僅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說明了在現代社會中出家法師應當肩負起的領眾修行的責任,更是擔當著人們精神導師的角色,他不止一次地說過,出家人應該能起到化導社會、淨化人心的積極作用,而在濟群法師的身上,這些作用我們都已看到!

學誠:無我無畏無私無憂

學誠法師於1966年10月3日出生在福建省仙遊縣一個佛教氛圍濃厚的家庭,法師俗名傅瑞林,而了解法師的人都知道,他從小便沉默寡言,不喜言語,法師不僅學習勤勉而且孝親懂事,自幼便茹素,跟著篤信佛教的母親一起學佛,讀經。良好的家庭氛圍對於法師以後的人生道路起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據說在祖母和母親的影響下,法師12歲就開始閱讀佛經,並經常去附近的玉塔寺,隨著年齡的增長,法師對於佛教的了解也越來越多,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他萌發了出家的念頭。法師的父母自然不肯,法師也隻好繼續學習,在完成學校布置的學習任務之後,總不忘誦經打坐,而且對曆代祖師的傳記尤其喜歡,立誌也要像玄奘大師那樣弘法傳法,擔負起如來普度眾生的宏偉事業。

18歲時,法師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北京中國佛學院的本科班,從此之後,法師更是刻苦鑽研、勤奮學習,法師的依止上師圓拙老和尚以及趙樸初居士都對他寄予了鼓勵和幫助,為了解決了很多生活上的困難,而圓拙法師更是在書信中表達了自己對學誠法師的殷切期望。法師再22歲時又繼續了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並在同年於四川成都文殊院寬霖大和尚的座下接受了三壇戒。

在這之後,學誠法師以他出眾的學識受到佛教界的注意,而當時廣化寺的老方丈毅然法師已經退居,於是在趙樸初居士的關懷下,再經過毅然老法師的舉薦以及全體執事的一致認同,決定讓年僅23歲且尚在佛學院深造的學誠法師擔任廣化寺方丈一職。學誠法師卻認為自己學業尚未結束,而德行也不夠圓滿,尚且不夠資格擔任這一職位而幾度推脫,並一度不告而別,但是,最終學誠法師還在僧俗兩眾的期望下成為了廣化寺方丈,更為可貴的是,學誠法師在擔任方丈期間仍然刻苦攻讀研究生課程,並在1991年獲得了碩士研究生學位,同時兼任福建佛學院副院長,在1993年被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

此後的歲月裏,學誠法師又兼任數職,每天的工作量也逐漸多了起來,可是學誠法師並不以此為負擔,反而更要認真地完成每一項工作,“無我無畏,無私無憂”是學誠法師經常說到的一句話,他用這句話來鞭策自己,同時也是在勉勵眾生。真正的大乘菩薩道精神都在這八個字中得到了彰顯,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將這八個字牢記在心中,並且踐行在各自的實際生活中,那麼我們的生活絕對可以發生新的變化。惟其無我,才能生出懷有天下眾生的慈悲之心;惟其無畏,才能在弘法利生的事業中投入進來,發揮勇猛精進、住不退轉的金剛大無畏精神;惟其無私,才不會時時刻刻惦記著自己付出的辛勞與甘苦,而是首先考慮到眾生的安樂與幸福;惟其無憂,才能承擔起如來重荷,為世間眾生指明心靈解脫的方向。

不論何時何地,大家看到的學誠法師都是慈顏愛語,自在又和氣的樣子。更難得的是,即便每天的工作任務很重,學誠法師卻並沒有把目光停留在佛教內部的事務上,他還十分關心國家大事和世界和平問題。為了促進佛教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發展,為了使佛教能夠為世界的和平做出應有的貢獻,學誠法師近幾年來撰寫了大量論文,由於法師長期以來為佛教發展和世界和平所做的貢獻,在2010年,學誠法師獲孟加拉國阿底峽大師和平金獎。

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說理,把佛學佛法融彙到現實生活之中,這是學誠法師給僧俗兩眾做開示時一貫保持的特點。佛法本來就是與現實生活相即不離的,為了能夠使這種古老的東方智慧對現代人的身心建設起到更多的幫助作用,學誠法師還在自己的博客裏寫了許多與大眾生活相聯係的文章,

隨著微博這一新鮮時尚的網絡互動交流平台的興起,學誠法師便運用它作為弘法利生的工具。在法師的微博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關於佛教文化的內容,既有關於出家人生活的照片、也有法師的智慧法語精華,以及法師為各位網友的答疑解惑和心靈互動。通過這一平台,不僅讓國內的網民了解到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情況,更是讓其它國家的網民也看到了佛教這一古老智慧在今天的蓬勃發展以及對人們身心靈的淨化和提升作用。

學誠法師尚在佛學院學習時,就得到趙樸初居士及其他法師的讚賞,趙樸老還為其題詩,詩曰:“律己其誌剛,接物其氣柔;學修不出門,聲教及遐陬;如何辦道場,儻於此間求。”從中既可見到學誠法師精進求學、弘法誌堅的精神,也可見到趙樸老對佛教人才的愛惜之情。如今,學誠法師作為佛教弘法事業中的新生力量,以其廣博的學識以及對弘法事業的一腔熱情,奔忙在為眾生開啟心智、淨化人間的弘法利生事業之中,而學誠法師的智慧法語更成為鼓勵現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人覺悟智慧、創造幸福人生的指向標。

淨慧: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淨慧法師,法號妙宗,於1933年出生在湖北新洲,1951年在廣東雲門寺受比丘戒,追隨中國近代禪門大德虛雲老和尚。由於淨慧法師極具悟性、因此頗受器重。淨慧法師由於深受虛雲法師的影響,提倡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為宗旨的生活禪,以此來發揮禪在現實生活中對人們平衡心理狀態所起到的作用。淨慧法師還主張“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引導廣大僧俗信眾在現實生活中擔負起自己的使命,努力完成自己應盡的義務。

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禪的智慧,在禪悅中受益,改變以往的不良心態,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淨慧法師多次舉辦“生活禪夏令營等”,使越來越多的人深入到禪的慈悲和智慧之中,並以這種慈悲和智慧來服務社會,造福眾生。

淨慧法師所倡導的“生活禪”,就是要告訴大家,生活和修行是兩不分離的,而且修行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幸福,使人生變得更快樂。修行是一大功效就是

開發智慧,提升道德,人們的智慧不斷得到開發,人們的心性不斷變得清明,而道德品性也在向好的方麵轉變。而道德品性轉變後的結果就是,有更多的人開始思考人生、覺悟人生,並奉獻自我,消除小我的私欲,而把自己的光與熱奉獻在對利益社會和他人的事業之中。大家說說,這樣的人生怎麼不快樂?這樣的生活怎能不幸福?

淨慧法師針對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冷漠現象,勸導我們應該做到“凡事感恩”,不論是親人為我們做的,還是外人為我們做的,乃至於一點一滴的幫助,我們也都要感恩。懷有感恩之心,才不會麵對他人的困難和痛苦無動於衷。懷有感恩之心,也才能給救治社會上越來越多的“冷漠病”。

著述頗豐的淨慧法師近些年來的佛學著作主要有《禪堂夜話》、《心經禪解》、《做人的佛法》、《中國佛教與生活禪》、《生活禪鑰》等等,這些佛學著作從各個角度、多種層麵上探討了禪與人生、禪與生活的密切聯係。佛法與生活本就是不一不異的,這也是淨慧法師倡導生活禪的理論依據,

“從覺悟者來看,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世間與出世間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此岸與彼岸不二,消融了一切對立麵,一切處於中道。”淨慧法師引導人們在禪的覺悟中泯除一切分別妄想,熄滅一切煩惱火焰,從而沐浴在禪的清涼和甘甜中。如果把佛法與生活看做是截然對立的,因為這個分別心而導致自己妄念不斷,三毒橫流,煩惱叢生。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枯燥無味,沒有樂趣也沒有希望。

可見,生活的意義是自己創造的,而人生中的樂趣和幸福也是源自於自己的一心。迷悟之間,是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和精神境界。而佛法就是用來解決迷悟之間的差異的。用一顆禪心,一點智慧來解決人生中的各種迷惑,直到我們能徹見心性的光明,我們就會有一種成為命運的主人的感覺。

淨慧法師教導我們,生活禪是禪在人生日用中的落實與運用,而其要領就是把握當下一念,一切的證悟都隻在當下。因此說,禪修與生活是須臾不分離的。“讓禪成為人生的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生活內涵。”這是淨慧法師的心願,也是對生活禪的內涵的最好注解。

淨慧法師根據他的禪修體悟,為我們總結出做人八字方針,即:信心、因果、良心、道德,同時也有做事八字方針:感恩、包容、分享、結緣。這十六個字,可以說是淨慧法師為我們提出的人生指導。真正的生活禪就是要落實在做人做事之中,而這十六個字,都不離禪心禪意。

人的生命其實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按照佛教的教義,一個個體生命將要永遠在六道回輪中流轉,在十二因緣中經曆著各種百轉千回。於是各種痛苦、煩惱便都是難免的,我們一直在流轉著、輪回著,難以獲得自在自由,隻有沉浸在禪悅之中,我們的心才能煥發出本應有的靈明和活力。

人的生命有時很短暫很脆弱的,一個意外事故、一場突如其來的疾病,就能帶走生命。因此,我們就該倍加珍惜當下的時刻,好好把握現有的時間,多做自他兩利的善事,在當下的一刻實現心靈的解脫以及對生死輪回的超越。這就是生活禪希望大家最後參透的道理。

淨慧法師的生活禪理念,是把禪的思想融入到現實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實現禪悅,在禪悅中提高生命質量,生命與禪是一個整體,人生與佛法是一個整體。淨慧法師的這種佛學理念,可以說是禪宗這一中國化的佛教宗派發展至今的新生命力的體現,更是佛教這一古老東方智慧在現代生活中所呈現出來的勃勃生機。淨慧法師在柏林禪寺舉辦的“生活禪夏令營”活動,也使更多的人通過習禪,參禪,來感悟生命,創造更加自在完美的生活。而淨慧法師的生活禪理念近幾年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所認同,生活禪也正是佛教智慧在新的社會中所呈現出來的新姿態!

明海:臨濟傳人心靈導師

明海法師,俗姓肖,祖籍為湖北潛江,1968年出生,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據法師自己講,他從1989年始,就鍾情於佛學研究,而且在1990年的時候前往北京廣濟寺,在那裏結識了禪宗高僧淨慧上人,並從此依止上人,歸心佛門,潛心研究佛學專著。在1992年9月,因果成熟的明海趕赴河北趙縣的柏林禪寺,在淨慧上人座下剃發出家,後在1993年,又於洛陽白馬寺受具足戒。2000年在淨慧上人的座下成為禪宗臨濟宗第四十五代傳承。明海法師現在擔任柏林禪寺的住持、河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網絡技術的普及,弘揚佛法、利生度眾的方法也應與時俱進。有很多出家法師都在使用個人博客、佛學網站等弘法利生。明海法師就在博客上談到過出家僧人現代化的問題,他在博文中記敘了自己和一位出租車司機的對話,講到出家人用網絡等現代化手段弘揚佛教、利益眾生的事。文章還提到有很多人對於使用網絡弘揚佛學佛法還是持讚揚、支持的態度的,這也說明,佛學佛法的弘傳進入了一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