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學佛法的智慧來解決心理病痛,化解生活中的煩惱,應對情緒危機,這個理念我們並不是頭一次聽說。在很多關於佛學與心理分析的書籍——如巴厘?馬吉德所著的《平常心:禪與精神分析》——都有過把佛學和心理學相結合,來對治人們的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機的理論說明,並用具體的事例來加以闡釋。

佛家最為關注的,就是人的本心自性。因此,也把佛學稱為“心學”、“內學”,因為它主要就是分析人們的精神世界,探索人們心靈深處的秘密,並從心靈出發,來滅除種種煩惱,達到心靈的解脫和寬適。

佛家有言: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說這世間以及出世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因為心的造作而化現出來的,所以,不必執著,也不必留戀,因為所有的一切不過是因緣聚合,但各種條件散盡,事物也會發生改變。因此,各種事物現象的本身是沒有主宰的,它們也並非是常住不變的,這就是所謂的無常。

那麼,我們該如何尋求心靈的解脫呢?

我們隻需心不散亂地安住於本來的境界之中,您會發現,平常心並無任何神秘和特殊的地方,它隻是我們心性的本來麵目!一旦我們放下執取,連修持這個概念也不再執取,我們的顛倒夢想、一切煩惱便會自然瓦解。外境怎樣,於我清淨之心又能如何?

這樣的心理狀態便是覺——也即:平常心。

蓮花生大師說,我們那光明燦爛的覺性有各種各樣的名稱:“有人稱它為心,或心性;有人稱它為梵,或大我;有人視它為無我的教義;有人直稱它為心而已;有人稱它為般若,或圓滿智能;有人稱它為如來藏,或佛種;有人稱為大手印;有人稱為唯一本體;有人稱為法界;有人稱為阿賴耶,或一切種;有人隻稱它為平常心(覺)。”

——見《無染覺性直觀解脫之道》蓮花生大師造,劉巧玲譯

想要獲得開悟,其實也不過是清除掉過去的心念,不要留纖毫痕跡;打開自己的心靈,義無反顧地向著未來走去,而不要受到眼下一切境遇的幹擾,不論是順境還是逆緣,都不做停留;再有,就是以一顆不造作的心觀察並體悟當下的心境。這樣平實無奇的修行,就是生活本身。

假如您已經明白了平常心的真相,那麼請把它作為自己最親密的伴侶,讓它隨時進入到你的生活中來吧!或者也可以,讓自己時刻活在對平常心的觀照之下。我們當以自己這顆本然天真、沒有造作的心看待世界,看待眾生,能夠在種種不安和變動之中穩住我們那顆動蕩不安的心,放下計較、放下功利,我們的生活定然會晴空萬裏、雲淡風輕。把平常心作為一種生活的藝術,經由體悟我們的心,來找到煩惱的根源,而這個過程本身就需要我們以開放的胸懷來麵對世界。來吧,朋友,當你願意打開你的心靈,窗外的景色會讓你感到心曠神怡!

在下並非心理學專業人士,書中所說到的那些處理負麵情緒、清除心中煩惱的辦法,隻是希望能為朋友們提供一點參考。真心希望大家能生活得更好更幸福,不論你是否有信仰,也不論你的信仰是什麼,末學都祝願您能在平和的心境中創造生命的奇跡,體悟當下的快樂!

感謝初景波博士一直以來的幫助、鼓勵和支持,感謝出版社的編輯朋友們為本書付出的心血,感謝我的父親母親對我給予的關愛,感謝那些關心我的老師和同學們,感謝子陽居士,感謝我的摯友,是你說過“當我們開始努力前行時,遠方已不再遙遠,起點成了終點,終點亦是起點”,是你的話一直在鼓勵著我!謝謝!感恩你們,感恩生命!

馬超

2012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