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全無閑事掛心頭(1 / 3)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宋代無門禪師的這首詩,真是道出了人生的另一番境界:無執無取、不貪不戀、自在舒展、心內不煩。我們若是能夠拋開內心的煩惱,人生時時處處便是好風景;我們若是能夠消融生活裏的苦悶和困境,生命就會綻放出應有的光彩。當我們把平常心真正地融進了現實生活,我們時刻都會處於一種禪悅的狀態之中。隻要獲得了真正的覺悟,怎樣的生活都是幸福。

禪在哪裏?禪不在書本上,禪不在禪堂裏,禪不在深山古寺裏,禪就在我們每個人舉心動念的當下。——淨慧法師

第十講 全無閑事掛心頭

平常心,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理解為“禪心”,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平衡內心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的各種矛盾衝突,這就是一種禪的智慧。所以,把平常心的理念應用在現實生活中,可以作為一種實現精神解脫和心靈拯救的途徑。

生活在當今社會的人們,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精神危機存在的嚴重性和普遍性,而經由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來激發內在潛能,激發內心活力,從而保持一種平和的心理狀態的理念,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其實這個過程並不複雜,我們隻要放下心頭的“閑事”,看破它們的真實麵孔,了解到一切事情無非是因與果的產物,我們自身的潛能也會在平和的狀態下被開發出來,正所謂定能生慧。有人說通過禪修可以使自己迅速達到內心平靜祥和的狀態,並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促進潛能發展,這話是有一定根據的,而且通過靜坐、禪修、觀想等放鬆身心的活動,也能有效地消除掛在我們心頭的閑愁與煩惱。

其實,世界上存在的各種痛苦和煩惱都不是難以解決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源自我們的內心。所有的痛苦和煩惱都是我們內心世界不夠平和、過於計較和執著的產物。因此,我們要學會“平常”:把事情看得平常,把自己看得平常,把外部環境看得平常,把人們的欲求和渴望看得平常,而不是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全部心思都用在追求欲望上。

佛教裏所說的保持平常心,並非要我們遠離現代社會(事實上我們誰也不可能完全脫離開現實生活而尋求內心的解脫和自由),而是要我們在生活中通過修持內心而實現自心的快樂,或稱禪悅,以這種喜悅和滿足來對治內心的貪求和欲望,從而實現內心的清淨平和,保持心理平衡,開啟生命潛能,這才是平常心的理念在現實生活中的終極落實。

(1)\t平常心帶來禪悅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每時每刻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負麵思想。這些負麵思想也可以被視作“閑事”,因為它們對於我們快樂幸福的生活沒有任何助益,它們就如同一顆顆毒草一般,占據著我們原本平和安寧的心靈。每天我們都想獲得平靜,可是總會因為生活中的某一件小事而導致我們情緒失控,憤怒、恐懼、急躁、憂慮……全是因為我們感覺到了匱乏和不安,以及各種限製性的想法,而平常心告訴您:其實我們什麼都不缺少,我們在生活中樣樣都充裕。隻要不把這些“閑事”掛在心頭,時刻惦念,我們的心在當下一刻便是清淨安樂的。

我的朋友說:“正是由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才使得我們的心永遠不能安定下來。所以,我們隻要能把握住未來,就能使自己的心安定下來。”可是,我對這個說法隻能同意一半,我倒是認為隻有我們先把自己的心安定下來,才可以把握得住未來。隻有當下安寧的心境才能提供給我們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力量。

心靈的安寧與自在,到底是個怎樣的狀態?在當今這個噪雜的環境下,我們的心又該如何達到澄淨安寧的狀態呢?通過體悟平常心,是否真的能夠實現自省,獲得心靈的解脫呢?

在說到我們該怎樣克服煩惱這個話題時,有位朋友說他根本就克服不了,他抱怨說他隻要一閑下來就幾乎沒有心裏安寧的時候,但人又不是機器,不可能一天24小時都在忙碌。他也曾想通過靜坐、冥想等方式來克服內心的煩惱、焦慮等等不良情緒,可他經常是坐下來剛安靜了幾分鍾,心裏的各種負麵情緒就紛紛湧上來,攪得他隻想破口大罵。所以,他經常說:“我不能控製自己的煩惱。”

我想下麵這個禪宗小故事很適合我的這個朋友。

話說在日本德川時代,一個遠道來的僧人找到盤珪大師,說:“我這個人脾氣十分暴躁,即使出家了也經常難以控製自己的性子,請大師指點我,怎樣才能控製自己的脾氣呢?”

盤珪大師說道:“你這個性格倒真的很奇怪,一般來說出家修行的人都應該可以控製自己的脾氣了啊。要不這樣吧,你現在表現一下,發發脾氣,讓我看看,這樣我才能給你指點啊!”

“可是我現在沒辦法給您看啊,因為我現在沒什麼脾氣。”這個僧人答道。

“那你打算什麼時候表現給我看呢?” 盤珪大師好奇地問。

“這個我也不知道,因為我的脾氣來的時候無法預料。”這個僧人說。

“哦,既然這樣,那麼這樣暴躁的脾氣就不是你的本性,不然,你就應該能夠隨時展現出來給我看。既然這暴躁的脾氣並非你的本性,那麼你就好好想一下你出生時是不是就帶著它來的,假如不是的話,你就該了解到脾氣是可以控製的了。” 盤珪大師笑著說。

我們的煩惱也是這樣的。我們來到這世上,並非就是帶著煩惱來的。脾氣來自於自心之中,煩惱也是如此。當我們說:“啊,現在我沒有脾氣,我也不知道它從哪裏來。”其實就是在說,脾氣並非我的本性,所以它是可以控製的。現在,我們告訴自己:煩惱並非我的本性,我不知道它從哪裏來,也不知道它將去向哪裏。我隻知道,煩惱就是煩惱,但它和我沒關係。

以平常心調控情緒,其直接目的就是為了消除煩惱,以及其他的負麵情緒,因為它們正消耗著我們的能量,而且還給我們製造更多的麻煩、帶來更多的困境和不安。在平常心的世界中,我們首先學會的是控製。控製自己的煩惱。然後是接受,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心中數不清的煩惱、怨恨和恐懼、憂慮。接下來是正視它們。想象這些煩惱是來我家做客的客人。我們麵對麵地坐著。你是你,煩惱是煩惱。你們是根本沒有任何聯係的兩個個體。我們感覺它、觀察它,或者可以和它對話。然後,不一會兒,它們就溜掉了。

全無閑事掛心頭,人生便是好時節。全無閑事掛心頭,人生從此是平靜。

每天早上,我們兩眼睜開,心裏便已經充斥了無數的“閑事”了:我今年會不會加薪;我的策劃書沒寫好,上司會不會大罵我一頓;我們課室的某大姐總說要請我吃飯,今天不會再拖著了吧……你肯定會說,喲,這麼能是閑事呢?我心裏所想的每一件事都和我的生活密切相關呢!

好吧,那麼這些事讓您心裏舒服了嗎?讓你活在喜悅中了嗎?沒有吧,隻是讓你白白地感覺到煩惱,每天都牽腸掛肚的,活得那麼不踏實,這樣的生活,您覺得幸福嗎?

這些閑事掛礙並不會讓我們的心靈更加充實,也不會讓我們的思想更加深刻,不過它們能讓我們煩惱無比、很不自在那是可以肯定的。其實我們都渴望平靜的心靈,可以給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可以讓我們以最佳狀態應付生活裏的各種難題。每當我看到嘴角上翹、雙目微閉、一派安詳的佛菩薩造像時,我都在想:為什麼我們不能像佛菩薩那般安逸自在?因為我們把原本簡單的生活變得複雜化了,把原本簡單的人性變得複雜化了。當我們開始揣測著別人心思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把自己陷進了複雜的人際圈子;當我們想要爭取更多利益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被物質欲望捆綁了心靈。所以,欲求越是少,心內便越是安寧,沒有爾虞我詐,也不必因為要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去做壞事,這樣活著坦蕩又自在,這何嚐不是真切而簡單的幸福?

廣為世人崇敬的蓮花生大師在《無染覺性直觀解脫之道》裏,向我們開示道:“世上紛紜萬象,真的都在它的自身內解脫,就像空中的雲彩自行生出又自行寂滅”。可見,要清除一切煩惱,確實要靠我們在心念下功夫。當妄念生起,我們不必驚慌,更不必為了避開煩惱而脫離生活。煩惱並不是生活之中,而在我們的心上。

安寧而自在的心靈,有助於我們發現更深層的自我,並藉此實現生活上的祥和、幸福,不過,保持內心的安寧和自由,還有助於增強我們的免疫係統。這也是為什麼那些能在現實情景中時刻保持平常心的人能迅速調節自我狀態,恢複生命活力的原因。

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保持良好心態能夠顯著提高人們的免疫抗病功能,積極正麵的情緒、平和安寧的心境,這些都能讓我們的免疫係統更好地投入工作,幫助我們抵抗疾病的入侵。

內心的安寧與自在,並不僅僅是妄念逐漸減少,喜悅漸漸增多,而且時刻都能應對外界的各種變化,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明顯的增強,這樣不動不搖、無憂無惱的清靜狀態,正是開放而覺悟的、圓滿和智慧的。我們的心,能夠產生各種苦樂經驗,但同時我們的心也可以通過一係列修行方法來加以控製。這裏所說的修行方法並不一定就是宗教儀式或宗教實修,畢竟對於上班族來說,我們能在繁忙的工作和瑣碎的生活之中脫離開來而安靜修心的時間還是太少太寶貴了,所以,我們要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諦觀內心,覺察自己的當下感受,並且善於運用觀想的能力來對治各種煩惱,盡管這聽起來很難,似乎我們自己完全沒有能力來對治心中的病症,但是,我們隻要明了一點就可以了:我們的心,它本來就是覺悟而開放的,任何的繁雜與執著都不是心的本性。

一旦我們學會並善於瓦解內心的煩惱,學會以平常心看待一切,並了解到平常心理念是指導我們進行精神訓練的一大方法,我們就會願意以開放的胸懷利用生命裏的感覺、思維、日常的生活經驗等等作為醫治煩惱的方法。而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就是,我們將活得快樂而又智慧,並很快地就能看到生命的曙光,實現人生的價值!

(2)從平常心生起無畏

有一天晚上,一位老禪師正獨自在室內閱讀經典,一個強盜手持砍刀滿臉殺氣地闖了進來。

禪師看也看不這個強盜,隻是平靜地問:“你來有何貴幹啊?”

“少廢話!老子來拿錢!”強盜揮著砍刀粗聲大氣地說道。

禪師仍舊看著手裏的書,答道:“錢袋在牆角的櫃子上,你自己找吧。”

強盜疑神疑鬼地看了看牆角的櫃子,那裏果真有關布袋子。於是大步走過去,拿起錢袋就要走人。

禪師這時大喊一聲:“先等一下!”

強盜嚇得一哆嗦,站在原地呆住了,動也不敢動。禪師淡淡地說:“幫我把門關好,謝謝。”

可是這個強盜卻放下錢袋驚慌失措地跑掉了。多年以後,當他和別人說起這件事的時候,還是心有餘悸,認為這是他一生當中最為可怕的一次經曆。

內心一旦處在平靜狀態,就能生出無畏和智慧。所以,當我們遭遇意想不到的事件或是變故時,我們不能一味地害怕、擔心、恐懼,因為這些情緒都會攪亂我們原有的安寧。

佛教中的無畏是出於無我無私的平等、慈悲精神而對眾生的幫助,而我們也可以把無畏的精神用在指導現實生活中。在我們不得不麵對困頓的環境、巨大的變化時,內心多少都會有些抗拒感。但是我們越是抗拒,就越是會增添自己內心中的痛苦。平常心的生活法則告訴我們平靜地麵對一切,承認並且接受當下的一切,降服恐懼並喚起內心的無畏,必定是要通過平常心的觀想才能通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