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遠近幾個山村都知道,因此每天注視這個紅點的人,遠不止兩位女性。我母親就每天期待著這個紅點,作為催我起床的理由。這紅點,已成了我們學校上課的預備鈴聲。隻要河英一爬上山頂,山這邊有孩子的家庭就忙碌開了。

女孩到十五六歲,在當時的山鄉已是應該結婚的年齡。早在一年前,家裏已為河英準備了婚禮。舉行婚禮的前一天,新娘子找不到了,兩天後,在我們教室的窗口,躲躲閃閃地伸出了一個漂亮姑娘蓬頭散發的臉。她怎麼也不肯離開,要女教師收下她幹雜活。女教師走過來,一手撫著她的肩頭,一手輕輕地捋起她的頭發……刹時,兩雙同樣明淨的眼睛靜靜相對。女教師眼波一閃,說聲“跟我走”,拉起她的手走向辦公室。

我在《牌坊》一文中已有記述,我們的小學設在一座廢棄的尼姑庵裏。幾個不知從哪裏來的美貌女教師,都像是大戶人家的小姐,都有逃婚的嫌疑。她們都不姓餘,但點名的時候,她們一般都隻叫我們的名字,把姓省略了,因為全班學生絕大多數都一個姓。隻有坐在我旁邊的米根是例外,姓陳,他家是從外地遷來的。

那天河英從辦公室出來,她和幾個女教師的眼圈都是紅紅的。當天傍晚放學後,女教師們鎖了校門,一個不剩地領著河英翻過山去,去與她的父母親商量。第二天,河英就坐進了我們教室,成了班級裏第二個不姓餘的學生。

這件事何以辦得這樣爽利,直到我長大後還在經常疑惑。新娘子逃婚在山村可是一件大事,如果已成事實,家長勢必還要承擔“賴婚”的責任。哪部小說、戲曲一寫到這樣的事不是渲染得天翻地覆、險象環生?河英的父母怎麼會讓自己的女兒如此幹脆地斬斷前姻來上學呢?我想,根本原因在於幾位女教師的奇異出現。

山村的農民一輩子也難得見到一個讀書人,更無法想象一個能識文斷字的女人。我母親因抗日戰爭從上海逃難到鄉下,被鄉人發現竟能坐在家裏看一本本線裝書和洋裝書,還能幫他們代寫書信、查核契約,視為奇事。好多年了,母親出門還會有很多人指指點點、交頭接耳,嚇得母親隻好成天躲在“城堡”裏。這天晚上,這麼多女教師一起來到山那邊的河英家,一定把她父母震懾了。這些完全來自另一世界的雅潔女子,柔聲細氣地說著他們根本反駁不了的陌生言詞。她們居然說,把河英交給她們,過不了幾年也能變得像她們這樣!父母親隻知抹凳煮茶,頻頻點頭,完全亂了方寸,最後,燃起火把,把女教師們送過了山嶺。

據說,那天夜裏,與河英父母一起送女教師過山的鄉親很多,連原本該是河英的“婆家”也在,長長的火把陣接成了一條火龍。

隻有舉行盛大的廟會,才會出現這種景象。

河英是我們學校的第一個女生。她進校之後,陸續又有一些女孩子進來,教室裏滿滿的,很像一個班級了。

女教師常常到縣城去,觀摩正規小學的教學,順便向縣裏申請一點經費。她們每次回來,總要在學校裏搞點新花樣,後來,竟然開起了學生運動會。

當然沒有運動衣,教師要求學生都穿短褲和汗衫來參加。那幾天,家家孩子都在纏逼自己的母親縫製土布短褲衫。這也變成了一種事先輿論,等到開運動會的那一天,小操場的短圍牆外麵早已擠滿了觀看的鄉親。

學生們排隊出來了,最引人注目的是河英。她已是一個大姑娘,運動衫褲是她自己照著畫報上女運動員的照片縫製的,深藍色的土布衣衫裁得很窄,繃得很緊,身材一下子顯得更加頎長,線條流暢而柔韌。我記得她走出操場前幾次在女教師跟前忸怩退縮,不斷抻拉著自己的短褲,像要把它拉長。最後,幾個女教師一把將她推出了門外。門外,立即卷起鄉親們的一片怪叫,怪叫過後一片嘁嚓,嘁嚓過後一片寂靜。河英終於把頭昂起,開始跨欄、滾翻、投籃。這一天,整個運動會的中心是她,其他稚氣未脫的孩子的跳跳蹦蹦,都引不起太多的注意。河英背後,站著一排女教師,她們都穿著縣城買來的長袖運動衣,脖子上掛著哨子,滿臉鼓勵,滿臉笑容;再背後,是尼姑庵斑駁的門庭。這裏,重疊著三度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