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名貴牛黃知多少?(1 / 2)

牛黃是牛科動物幹燥的膽結石。具有清心解毒,開竅豁痰,息風定驚的功能。常用於治療熱病神昏,中風痰迷,驚厥抽搐,咽喉腫痛,口生瘡,癰腫疔瘡等症。

真牛黃:多呈卵形,類球形或三角形,直徑1~3厘米。表麵金黃至棕黃,深淺不一,質較細膩而有光澤,有的外部掛有一層黑色光亮的薄膜,習稱“烏金衣”,有的粗糙,有裂紋。體輕,質鬆脆,易分層剝離,斷麵色較淺,可見緊密細膩的同心層紋。氣清香,味苦後甜,有時顯清香涼感。取本品少量,加清水調和塗於指甲上,能染麵黃色,習稱“掛甲”。

人工牛黃:多為土黃或淺黃疏鬆粉末狀,味苦或略腥,無清涼感。

假牛黃:是用某些中藥仿製的,外形相似,質實,斷麵層紋少,無清香氣及清涼感,味微苦,一種是用黃連素粉偽造,呈粉末狀,味苦,無腥氣。

關於牛黃

類別:平肝息風藥

別名:犀黃

藥用部位:膽結石

藥材性狀:本品多呈卵形、類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直徑0.6~3(4.5)cm,少數呈管狀或碎片。表麵黃紅色至棕黃色,有的表麵掛有一層黑色光亮的薄膜,習稱“烏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狀突起,有的具龜裂紋。體輕,質酥脆,易分層剝落,斷麵金黃色,可見細密的同心層紋,有的夾有白心。氣清香,味苦而後甘,有清涼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產地:西北、東北

采收加工:宰牛時,如發現有牛黃,即濾去膽汁,將牛黃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陰幹。

性味歸經:涼;甘;歸肝、心經

功能主治:清心,豁痰,開竅,涼肝,息風,解毒。用於熱病神昏,中風痰迷,驚癇抽搐,癲癇發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疔瘡。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每次0.2~0.5g;多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敷。

禁忌:脾虛便溏及孕婦慎服。

牛黃解毒片是常用中成藥,由牛黃、雄黃、石膏、冰片、大黃、黃芩、桔梗、甘草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常用於火熱內盛之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近年來,臨床發現它外用治病的新用途:

帶狀皰疹:將牛黃解毒片壓碎,加入生理鹽水調成糊狀外塗患處,每日3~4次。一般用藥3~6天即獲顯效,且愈後不留後遺症

乳腺炎:將牛黃解毒片研末,同酒糟和勻外敷患處,每日兩次。一般用藥3天既可腫塊變軟,腫消痛除,乳汁暢通。

毛囊炎:將牛黃解毒片研為細末,用蜂蜜將藥末調成糊狀,外塗局部,每日1~2次。

癤腫:將牛黃解毒片研末,和京萬紅軟膏調勻敷患處,每日換藥一次,連用3~5日即可見效。

注射部位感染:把牛黃解毒片壓碎,加入60%酒精適量調成糊狀敷患處,用無菌紗布覆蓋,約1~2小時酒精揮發後,再滴入酒精濕潤。每6小時換藥一次,每日3次,5天為一療程。

化膿性中耳炎:先將患耳用雙氧水清洗幹淨,再用棉簽拭幹,然後將牛黃解毒片(研為細末)吹入耳內。每日換藥一次,3次為一療程。一般連用1~3個療程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