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種傳說,就在本能寺之變前不久,信長派光秀招待德川家康,結果因為敬上來的生魚不夠新鮮,信長大罵光秀,甚至抓起托盤擲傷了光秀的額頭,然後即解除其“接待役”職務,命他立刻出兵西援,將功折罪。這種暴戾的舉動,以信長性格來說,確實很可能做得出來,但信長的暴行非止一日,跟隨他這麼久的光秀應該早就有心理承受能力了,不會為此而最終按捺不住怒火,憤而叛亂的。
還有求生說,是認為光秀覺得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不打倒信長就毫無活路了。據說信長下令沒收光秀近江阪本和丹波等處的封地,要他從毛利氏手中接受新的領土。毛利氏雄踞西方,並非數月即可將其討滅,光秀認為信長這種舉動,是準備象對待佐久間信盛、林秀貞一般將自己放逐,因此走投無路之下,起了反心。
不過更可靠的說法,是在對待長宗我部家的立場上,光秀和信長持完全不同的態度。長宗我部元親之子信親與光秀麾下大將齋藤利三本是遠親,光秀利用這一層關係,說服信長招撫長宗我部氏,使其統合四國的軍事,從側翼夾擊毛利氏。然而,長宗我部元親烈火疾風般的四國統一戰卻引發了信長的不快,他轉而支持讚岐的三好康長,還企圖讓三子信孝入繼三好家,派信孝和丹羽長秀準備四國攻略,日後即由信孝接管長宗我部的原有領地。
其實主從意見相左並沒有關係,然而最初是光秀把長宗我部拉上信長的戰車的,現在信長一腳把他踹了下去,事先卻毫不征求光秀的意見,而且四國攻略也沒有光秀的份,這使光秀既惱怒,又恐懼,害怕自己在信長眼中是一枚可以隨時放棄的卒子。況且,前此羽柴秀吉自作主張地插手四國事務,派兵攻克了淡路島,分明是在搶他光秀的風頭,而現在自己竟要前往中國地區,聽從羽柴秀吉的指揮,這口氣可怎麼咽得下呀!
或許是因為害怕被信長拋棄的心理在作怪,害怕自己最終落得一個被流放的可悲下場,光秀才不得不出此下策,殺入本能寺的吧。終究,六月二日發生本能寺之變,而次日就是織田(神戶)信孝和丹羽長秀預定的四國出兵日,這應該不是巧合……
關於明智光秀發動本能寺之變,究竟有沒有幫凶,現在普遍可以認同的說法,是天皇朝廷與廢將軍足利義昭也有參與預謀。義昭想打倒信長非止一日,而他與曾是自己家臣的光秀暗中聯絡,也在情理之中。有史料記載說,義昭曾寫信給毛利家臣乃美宗勝,通報信長被殺的消息,希望得到毛利家的支持,行文語氣仿佛是自己親手殺死信長一般。
而天皇朝廷方麵,因為信長不但屢屢推卻官職,不肯置身於朝廷官列中,反而多次暗示正親町天皇退位,讓他一力扶持的誠仁親王繼承寶座,這當然會引發朝廷的不滿。信長還建議修改曆法,把京曆改為尾張地區常用的三島曆,這種矛頭直指皇權的舉動,本身就暗示著,當他徹底掌握天下之時,或許就是廢除天皇製之日。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很可能與明智光秀合謀,發動了本能寺之變。這從光秀進入京都時受到隆重的歡迎,他竟敢如此倉促地提出建立新幕府的意願,而朝廷也立刻應允,就可看出蛛絲馬跡來了。
此外,還有一些不大可靠的猜測,比如說明智光秀的謀叛,有羽柴秀吉、毛利輝元,甚至德川家康等人涉足在內。疑點在於,當年五月二十一日,毛利大軍到達高鬆城外,總大將毛利輝元並未親臨第一線,反而將本陣設在了高鬆以西二十公裏的猿掛城中,真正在前線與秀吉對峙的則是“毛利兩川”——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然而這兩員威名素著的大將並未果斷出擊,救援高鬆城,反而坐待不動,似乎在期盼著一些什麼……
本能寺之變發生後,據說明智光秀寫信給毛利輝元,要他趁勢進攻,定可大破羽柴軍於高鬆城下,然而信件卻無巧不巧地被羽柴軍截獲。於是羽柴秀吉以最快速度完成了與毛利家的和談,匆匆揮師南下,最終在山崎合戰中擊敗明智光秀。如果不是事先就知道消息,他的動作真能這麼快嗎?
而當時在堺遊覽的德川家康,得到本能寺之變的消息以後,立刻繞路逃回三河,隨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接管了因信長去世而亂成一團的織田甲斐、信濃等處領土。他的動作之快,也頗費後人思量。
亂世的終結
本能寺之變的同時,水淹高鬆已經到了最後關頭。清水宗治提出以自己一人切腹來挽救全體部下的性命,羽柴秀吉也答應,隻要得到宗治的首級,好讓他對織田信長有個交代,他就立刻退兵。就在此時,秀吉得到了本能寺之變的消息,他暗中收拾行裝,做好退兵打算,明裏卻好整以暇地等待宗治切腹。六月四日,清水宗治乘一葉小舟來到兩軍陣地中央,隨即在舟中切腹。
在與毛利軍交換停戰文件後,秀吉匆匆揮師東歸。就在此時,毛利方也得到了本能寺之變的消息,然而足智多謀的小早川隆景卻說:“秀吉不僅是智勇雙全的大將,並且懷有天下大誌,如果我們違誓,他必恨之入骨,恐非吾家之福。”堅決主張退兵,不許追擊。
羽柴軍匆匆趕回畿內,聯絡周邊的織田舊臣,打出討伐光秀,為主報仇的堂堂正正的旗號。而此時的光秀,卻因姻親細川藤孝和筒井順慶不肯加入己方陣營,而感到苦惱無比。最終明智和羽柴兩軍在京都附近的山崎地方展開決戰,光秀戰敗,逃亡途中為“落伍者狩”所傷,無法行走,於是切腹。
這是六月十三日晚間的事情,距離信長本能寺自殺,不過短短十一天而已,此事即被後世稱為明智“十日天下”。光秀的辭世句為:“逆順無二門,大道澈心源。五十五年夢,覺來歸一元。”
山崎合戰以後,羽柴秀吉基本掌控了整個畿內地區,並為織田信長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以向天下宣示,他才是信長權力的真正繼承人。北陸的柴田勝家因為被上杉軍絆住手腳,來晚了一步,隻好希望通過家中重臣會議的形式,確定織田家督繼承人選,從而挫敗秀吉的陰謀——於是,召開了清洲會議。
參加清洲會議的織田家宿老,主要有柴田勝家、羽柴秀吉、丹羽長秀、瀧川一益和池田恒興。其中,瀧川一益在上野的部隊因為信長之死而士氣低落,被北條氏擊敗,才剛淒淒惶惶逃回伊勢舊領,基本上已經喪失了發言權,而丹羽長秀和池田恒興都黨同羽柴秀吉,跳過信長的次子信雄、三子信孝,擁立信忠未成年的幼子三法師為新的家督。柴田勝家無法相抗,一怒之下退回北陸。
此後羽柴秀吉就以三法師輔佐者的名義,一步步篡奪了織田家的實權,並於1583年四月通過賤嶽合戰打敗柴田勝家,勝家回歸本城北之莊,*而死。第二年,秀吉又得到德川家康的效忠,隨即降伏毛利、上杉、長宗我部、島津、伊達等周邊強有力大名,滅亡小田原北條氏,最終統一整個日本。後來他受朝廷賜姓為“豐臣”,就任太政大臣和關白,被稱為“豐太閤”(太閣是對退位的關白的尊稱)。他在石山附近建造了輝煌的大阪城,作為本城,他的時代,就繼織田信長的安土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文祿元年(1582年),豐臣秀吉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並妄圖以朝鮮為跳板,進攻我國。在中朝兩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下,日軍損失慘重,秀吉也在憂憤中病死。他死後,家中文治、武力兩派臣子爭鬥,德川家康趁機攫取權力,拉攏武力派,打擊文治派,最終於1615年攻克大阪城,逼死豐臣秀吉的遺孤豐臣秀賴,重新統一全日本。
德川家康在慶長八年(1603年)六月就任新的征夷大將軍,他所開創的幕府被稱為“江戶幕府”,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
織田信長共有十二個兒子,長子信忠、五子勝長死於二條禦所,三子信孝後來與豐臣秀吉支持的次子信雄相爭,兵敗自殺,享年二十六歲。十一男長次在豐臣文治、武力派的大決戰——關原合戰——中戰死。其餘的秀勝、信秀、信高、信吉、信貞、信好、信正七人,均作為中下級武士碌碌而終。至於信忠的長子秀信(三法師),後來被德川家康流放,死時和父親、三叔相同,都是二十六歲。
隻有織田信長的次子織田信雄,為人顢頇無能而又凶殘暴虐,本能寺之變後還放火燒了他老子用畢生心血修建起來的安土城。但他雖蠢,卻善於察看風色,在織田家繼承權的鬥爭中先依附於豐臣秀吉,後來又倒向德川家康。最終在江戶幕府統治下領有上野國五萬石,七十三歲才歿於京都。終究,亂世已經終結了,有野心,有能力的人物是活不長久的,惟獨傻瓜才能安享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