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明智光秀的真實意圖,普通士兵們是不了解的,他們也並不知道“閱兵”的借口,甚至其中許多人等到信長死亡,還搞不清內中真相。最先攻入本能寺的士兵之一、本城惣右衛門有介在回憶錄中說:“那時,太閤公(即羽柴秀吉)正在備中與輝元殿下對峙,明智率軍馳援,本以為是前往山崎方向,不料卻命令進京。因為那時家康公也到了京都,我等都認為這是針對家康公的。”
士兵們認為是信長想要消滅德川家康勢力,因此派明智光秀趁夜秘密進軍前往京都。這可見即便最下層的兵卒,對於他們的領袖織田信長都報有一種怎樣的觀感——信長公是強大的君主,但他毫無信義,誅殺甚至謀殺盟友,對他來說並非不可理解之事。
《耶穌會日本年報》中也說:“……命令把火繩都點了火,銃都上了扳機,長槍也整備好。部下疑惑這是打算做什麼,有人認為明智受信長的命令,去殺信長的義弟三河之王(指家康)”。其實當時家康已經去往了堺,而並不在京都。
據說明智軍總兵力為一萬三千人,分為三隊:光秀本隊自保津翻山,經水尾天皇陵至嵯峨野,在衣笠山麓的地藏院布陣;一隊由明智秀滿等率領,由山*經過老之阪,渡過桂川;另一隊由明智光忠率領,從王子村取道唐櫃嶽,前往鬆尾的山田村。一方麵,萬餘大軍如果不分散行動,蹤跡是不可能不被發現的,另方麵,這說明光秀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殺死信長一人,他還要趁此機會盡快控製京都和附近地區。
明智本隊進入山城國,在遝掛宿稍作休息時,光秀命令部將天野源右衛門領一隊人馬為先驅,將此地到本能寺路上有可能泄露本軍行蹤的行人全部捉拿或誅殺。天野源右衛門果然在京都七條口附近殺死了早起種瓜的二、三十個農民。
明智大軍進至桂川時,光秀終於下達了詳細的命令:“都去掉馬蹄上包裹的東西,士卒脫掉草鞋,換上足半,鐵砲手把火繩切成一尺五寸長,並將兩端都點燃。隨時準備戰鬥!”渡過桂川後,他鼓舞士兵說:“從今日起,殿下即將成為天下人,即便如提鞋的低賤之輩亦當歡欣踴躍,竭盡忠勇。吾輩士卒有兩處目標(指信長下榻的本能寺,和信忠下榻的妙覺寺),樹立武勳便在今日。有什麼願望現在盡可以說出來。有兄弟子嗣之人自不必擔心無人繼承家業,無兄弟子嗣之輩盡可從自己的親屬中選出關係親近者繼承家業。眾人封賞之高下,全係盡忠之深淺!”然後一指遠方:“前進,敵在本能寺!”
霸王之死
六月二日清晨,明智叛軍把本能寺包圍得水泄不通。當時跟隨在織田信長身邊的,隻有小姓數十人。據說信長最初猜測道:“是城介有異心嗎?”城介指的是秋田城介,也即其長男織田信忠,信忠近在咫尺,信長大概是想到了老丈人齋藤道三的往事,以為親兒子想要奪權篡位吧。由此可見,他對光秀謀叛,是毫無心理準備的。
戰鬥首先從馬廄展開——大概光秀怕信長會奪路而逃,因此要先控製馬廄。信長的小姓二十四人,包括矢代勝介、伴太郎左衛門、伴正林、村田吉五等,全都在此戰死。此外,就寄宿或居住在附近的湯淺甚介、小倉鬆壽等人聞訊前來救駕,試圖突入寺中,也都英勇犧牲。
很快,織田信長本人出現在明智兵卒麵前,他與最後的親信森蘭丸、森力丸、森坊丸、小河愛平、高橋虎鬆、針阿彌等人共同奮戰,最後負傷退入內室。不久以後,內室燃起熊熊的火光,一代霸主就在烈火中灰飛煙滅,時年四十九歲。
對於信長最後的死亡,各種記載都大相徑庭。《信長公記》說:“信長公取弓放箭,僅僅放了兩三發之後,弓弦崩斷;再以長槍應戰,結果肘部為敵長槍所傷。信長公自知不免,遂命令身旁的女性逃出。此時,禦殿上已經烈火熊熊,難以見到信長公最後的身影,料想他已在禦殿深處自盡。”
弗洛伊士的《日本史》中則說:“執行這一特別任務的士兵一起進入內部,找到剛洗完臉和手,正用手巾擦身的信長,就直接一箭射中其背部。信長拔出箭,拿起一種像鐮刀一般的長槍,名叫薙刀的武器迎戰。據說戰了很久,信長的腕部被銃彈擊傷,就退入自己的房間,關上門,在裏麵切腹了。又有人說他親自在禦殿上放火,被活活燒死了。然而因為火勢太大,恐怕無法知道他究竟是怎麼死的了。”
從明智方的角度來看,《翁草》中記載說:“信長公身穿白色單衣,先用弓箭迎敵,因弓弦崩斷,便尋槍來戰。一個二十七、八歲的著紅衣的女中取來去鞘的十文字槍,信長公持槍躍下廣庭,與三人廝殺。三人一直把信長公逼到房間內,房間內的蠟燭還沒有熄滅,信長公的身影映在障子上。安田作兵衛(即前麵提到過的天野源右衛門)用長刃的槍照此影穿透障子刺去,刺傷了信長公的右腹。信長公遂入寢殿自盡。”
信長在本能寺殞命的時候,其長男織田信忠就下榻在不遠處的妙覺寺中,與本能寺直線距離不過600米。當時明智軍並沒有包圍妙覺寺,信忠從匆匆趕來的京都所司代村井貞勝父子處得到謀叛的消息,立刻趕往京都二條禦所。據說,信忠認為:“謀這等大逆的賊黨們,必定已把守了各個要道路口,一旦途中遭遇就不妙了,還是不要作徒勞的移動。”因此沒有及時逃往安土或其它堅固的城堡。
二條禦所是信長一力扶持的誠仁親王的官邸,修建得相當堅固,信忠退守此地時,身旁從屬大概有三到五百人。明智軍很快就包圍了二條禦所,村井貞勝建議先讓誠仁親王一家退出禦所,以免遭受池魚之殃——“京都所司代村井殿下與嗣子(指信忠)在一起,依照他的進言,內裏的兒子(內裏指天皇,內裏的兒子即指誠仁親王)騎在馬上,向外麵街道上的明智軍派遣了使者,質問他們想把自己怎麼樣,是不是要自己切腹。明智好象無意對殿下有任何舉動,希望立刻就讓殿下離開禦所,隻是為了防止城介殿下(指信忠)混在其中逃亡,就回複說馬和車駕不能離開。內裏的兒子得到報告後,就帶著妻室一起上京去他父親的皇宮了。”(《日本史》)
親王離開以後,明智軍立刻對二條禦所發起猛攻。知道已無幸免之理,織田信忠及其部下進行了殊死的抵抗,光在大門口就激鬥了一、兩個小時,使明智軍付出了意料之外的慘重代價。然而眾寡之勢懸殊,明智軍終於還是突破大門,把信忠逼退到大殿上。信忠及其兄弟勝長(信長第五子)往來奮戰,據說信忠精通劍術,連斬明智方數員大將,勇猛仿佛當年的“強情公方”足利義輝。
損失慘重的明智軍,紛紛爬上二條禦所旁太政大臣近衛前久官邸的屋頂,從這裏居高臨下,向信忠等人發射箭矢和槍彈。這一角度是信忠軍所無法抵擋的,並且火器也引燃了禦殿的大火,於是信忠吩咐部下鐮田新介擔任自己的介錯,要他事後揭開走廊地板,把自己的遺體藏匿於其下,囑咐完畢後就切腹自殺了。因此信忠的屍體並沒有被明智軍發現,而是與禦殿一起在紅蓮烈焰中歸為灰燼——享年僅二十六歲。
在二條禦所的戰鬥中,信忠方的死歿者除了信忠、勝長兄弟外,還有信忠的叔父津田又十郎長利、津田勘七、津田九郎二郎元嘉、津田小藤次等一門,村井父子三人(貞勝、貞成、傳次),信長奉行眾的菅屋長賴、福富平左衛門、野野村三十郎,馬迴眾的團平八、齋藤新五郎、阪井越中、毛利新介等,或戰死,或自盡。
也有數人僥幸逃了出來,其中就包括信長的弟弟、大茶人織田有樂齋長益,據說他是從牆壁上架槍的孔洞中鑽出去逃生的,為此,《當代記》說長益“為時人所惡”。
本能寺的背後
明智光秀究竟為什麼徒起變亂之心?他究竟有無同謀呢?對於這個問題,曆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對於光秀叛變的主因,主要有野心、宿怨和求生三種猜測。本能寺之變後,光秀立刻控製京都、安土等要地,然後寫信與毛利元就、上杉景勝等聯絡,要他們牽製羽柴秀吉和柴田勝家的兵馬,使不得回師畿內,又四處勸誘信長的舊日部屬,要他們和自己共同行動。六月八日,他離開剛攻克的安土城上京,立刻獻給朝廷銀五百枚,五山名寺和大德寺各銀百枚,同時下令免除京都的田賦。這一係列措施,無疑是在收買人心。此後,他又通過朝廷公卿,表達了自己希望開設幕府,就任新的征夷大將軍的願望。由這些事實來看,此人確實有天下之誌,或許他是為了自己的野心,才趁畿內空虛,信長孤身宿於本能寺之機,發動叛亂的。
此外,光秀和信長前此包裹在主從相得的外衣之下,還隱藏著種種宿怨。首先,光秀是足利義昭的介紹人,信長卻最終放逐了義昭;光秀是虔誠的佛教徒,信長卻一而再、再而三地焚燒名山古刹;光秀曾為朝倉家臣,信長卻要他以故主朝倉義景的頭蓋骨金盞飲酒。其次,傳說光秀曾讓母親入八上城為人質,以交換波多野兄弟前往安土請罪,但信長卻殺死了波多野兄弟,促使光秀之母橫死——當然,此事的可信度非常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