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正十年(1582年)二月十四日夜十時左右,安土城東麵的天空突然變得一片血紅,彷佛天宇燃起了大火。弗洛伊士在《日本史》中這樣描述道:“自東方開始,天空忽然變得非常亮。信長最高的塔(指安土天主台)的上方被映成了恐怖的紅色。這一景況一直延續到清晨。紅光的高度很低,離開二十裏外就看不到了……”據說這是信濃淺間嶽火山爆發所致。
古人常認為天象關乎人事,對於這一異景,奈良興福寺多聞院的英俊在《多聞院日記》中寫道:“以前甲州、信州以下被打破時,山也曾經燃燒過(指火山爆發),此次淺間嶽燃燒,定也是東國之物怪作祟……這一次的大風、冰雹、飛火、逆雨,把與信長敵對之國的神靈們全數從禁中驅逐出去。遵循信長之意勝於向神靈們勸請,這是神力與人力皆不能及之事,可見一天一元皆服從於信長。”
而織田信長本人,也理所當然地將此事件看作上天在昭示自己的權威,據說當時他笑笑對左右說:“這恐怕是吉兆吧!”果然,僅僅一個月後,武田勝賴的首級就被送到了他的麵前。然而,就在信長巡視完甲府後歸國之日,突然——“在乾位,白雲象虹一樣,從平地上筆直豎立,其末尾像長太刀一般歪斜,在夜空中直立,在當夜十時前消失。”(《立入左京亮入道隆佐記》)。《日本史》中則這樣描述:“5月14日(此為公曆,即陰曆四月二十一日)星期一夜九時,一顆彗星拖著很長的尾巴,在空中出現,好幾日都在天上運作,給人們帶來了深深的恐懼。數日後的正午,我們修道院七八個人都看到了這顆彗星,如煙火一般從空中落向安土,對此新奇之事均感到驚愕。”
這又預示著什麼呢?
霸王的落日餘輝
滅亡武田氏後,織田信長於四月二十一日從甲斐啟程,回歸安土,途中還在富士山飽賞美景。五月十五日,德川家康和降將穴山梅雪齋信君受邀來到安土,信長派明智光秀擔任“接待役”,隆重地招待了他們。
當時織田信長的威望和勢力都如日中天,他控製了以京都為中心的最富庶的半個日本,四周割據勢力,即便毛利、上杉、北條等,規模也都遠遠無法與其相比,重新統一日本,創建一個不同於以往朝廷或幕府的新形式的中央政權,已經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信長在此前幾年,已經著手創建幾個地區性的大軍團,準備四麵出擊,掃蕩不肯服從的殘餘諸侯。
信長麾下,此時主要有六大軍團:一是東山道軍團,由瀧川一益擔任總大將。攻滅武田氏後,一益進駐上野廄橋城,繼任關東管領,著手與北條氏爭奪關東地區的統治權。
二是北陸道軍團,主將柴田勝家,他統率前田利家、佐佐成政、不破光治等將進入越中,與上杉氏爭雄。此時,他正在圍攻上杉氏屬下的越中魚津城。
三是南海道軍團,主將為信長第三子神戶信孝,以丹羽長秀作為輔佐官,負總的責任。這一軍團的目標是正快速崛起,即將統一四國地區的長宗我部氏。
山陽道軍團總大將是羽柴秀吉,自去年攻陷鳥取城後,他又率大軍殺入備中國,包圍了毛利名將清水宗治守備的高鬆城。麵對洶湧而來的毛利援軍,秀吉掘開附近足守川水,以隔絕高鬆與外界的聯係。後世遂有“餓殺三木,渴殺鳥取,不用一兵,水淹高鬆”的民謠流傳。
山*軍團總大將是明智光秀,他在平定丹波和丹後以後,又從羽柴秀吉手中接管了但馬、因幡、伯耆三國的軍事。其實他和秀吉所要麵對的敵人是一致的,都是安藝的毛利家,因為毛利大軍救援高鬆,秀吉寫信向信長求援,於是信長臨時終結了光秀的接待任務,命令他盡快集結軍隊,西向增援。
最後是德川家康負責東海道的事務。此時家康已領有三河、遠江、駿河三國,勢力比當年的今川義元還要龐大,他將策應甲斐的河尻秀隆和上野的瀧川一益,對抗割據關東的北條氏。但在此之前,他應邀與穴山信君同來安土,受到熱情款待,並在數日後由織田信忠陪同上洛覲見天皇,然後轉往堺遊覽。
1582年三月十五日,羽柴秀吉從播磨的本城姬路出發,四月四日進入宇喜多本城岡山,他派出心腹蜂須賀小六正勝、黑田如水齋孝高,勸說清水宗治投降,並允諾將備中一國都賞賜給他,但遭到宗治的斷然拒絕。其後,秀吉攻克了高鬆以北的冠山、宮路山兩城,切斷清水宗治與毛利本領之間的聯係,五月七日,重兵圍困高鬆。
高鬆城三麵沼澤,剩餘一麵也挖有多道壕溝,羽柴大軍難以直薄城下。於是秀吉召集了附近百姓並自己的部下,在高鬆城南,自城東的蛙之鼻到城西的赤濱山,建起了一道長達四公裏的長堤,堤成後,即將附近足守川的河水灌入。高鬆城變成了湖中孤島,徹底斷絕了與外界的聯係。
毛利家對高鬆之戰也非常重視,當主毛利輝元親統近五萬大軍前來增援,他兩位優秀的叔父——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也均從行。秀吉聞報,即寫信向織田信長求援,稱:“毛利輝元親率數萬騎與我對陣,欲救高鬆,兩陣距離約十町”,此時如能得到“禦勢禦合力”,則“將西國於當年中悉歸於幕下之事,如在掌中”。
很明顯的,秀吉希望信長可以將主力調往西線,在高鬆城下與毛利軍來一場大會戰,從而徹底擊垮這頭雄踞西方的猛虎,他相信此戰如勝,則當年年底前就能期望得到毛利家的降伏書狀。於是信長命明智光秀、細川忠興、池田恒興、中川清秀、高山重友等諸將整備兵馬,火速前往增援。
當然,這樣大規模的決戰,他織田信長本人是不可能不出場,親自蒞臨前線指揮的。五月二十九日,德川家康一行前往堺遊覽,織田信忠沒有陪同前往,因為他聽說父親信長將在數日內上洛,因此決定留在京都等候。二十九日,信長從安土出發前往京都,隨同的不過“小姓眾百五六十騎”,估計他將在覲見天皇後,即親自領兵前往中國地區。
信長一行在雨中緩緩進發,朝廷的公卿們在山科栗田口恭候他的到來。信長的小姓森蘭丸首先馳馬來到山科,告知公卿們不必遠迎。下午四時許,信長進入京都,下榻於四條坊門的本能寺,而信忠則住在相隔不遠的妙覺寺中。他們這時候絕對不會想到,危機正在步步逼近……
敵在本能寺!
天正十年(1582年)六月一日,織田信長下榻京都本能寺,召來國手本因坊秀哉和鹿鹽利玄對弈為戲。據說此局下出了罕見的三劫連環無勝負局,包括信長在內,觀者皆驚。當日晚間,信長召來長男信忠歡宴,宴後信忠返回妙覺寺就寢。信長也躺下了,下半夜卻突然被喧鬧聲吵醒。他最初還以為是侍衛們吵架,才爬起身準備斥責,忽聽鐵砲發射之聲,陣陣鳴響——
“定然有人反叛,去,看看叛者是誰?!”信長命令小姓森蘭丸說。
森蘭丸出去了一會兒,匆匆跑回稟報:“是桔梗旗印,象是惟任日向守的部隊!”信長大驚:“光秀嗎……”
蘭丸所指的,正是信長麾下大將明智光秀,他當時官位為正六位下日向守,因曾通過信長向朝廷求得“惟任”的古老姓氏,因此習慣被稱為“惟任日向守”。光秀之謀叛,現在普遍認為是臨時起意,策劃時間並不很長,但即便如此,以後事倒推,似乎也隱藏著許多不為當時人重視的蛛絲馬跡。
在受命西援羽柴秀吉,與毛利軍對戰後,明智光秀從安土返回自己的本城——近江阪本,五月二十六日再到丹波龜山。翌日,他前往愛宕山參拜,祈禱獲勝。二十八日,在愛宕山威德院西坊中,召來著名的連歌師裏村紹巴等飲酒唱和,這就是著名的《愛宕百韻》。當時光秀所做的連歌中有一句為“ときは今天が下しる五月哉”,意為:“這細雨綿綿的五月天啊。”然而,土岐在日語中的發音正是“とき”,而明智光秀即出身於土岐氏庶流,如果“とき”確為雙關語的話,即可解釋成:“五月間,土岐氏取得了天下!”
據說連歌唱和時,光秀曾詢問裏村紹巴本能寺外濠溝的深淺,紹巴回答說:“隻是普通寺廟,無濠——將軍問此何意?”光秀笑笑,隨即閉口不語。但他分明在進行凝重的思索,以致於吃粽子的時候,竟然出神得忘了剝除粽葉。當晚,光秀與紹巴同榻而眠,輾轉反側,隱有歎息聲,紹巴問他,他卻說是在思索詩句。
六月一日,明智光秀返回龜山城,在此召集麾下最親信的部將明智左馬助秀滿(光春)、明智右衛門尉光忠、藤田傅五、齋藤內藏助利三、溝口勝兵衛茂朝五人,說明自己的決心。並且直言相告:“如有異意,請斬光秀之首。”五人皆拜伏應允,並草就誓書、遞交人質以表示自己的誠心。
當日下午四時左右,明智光秀召集家中物頭,告知說:“京都的森亂(即森蘭丸)有信使來報,主公為了加強對中國地區用兵,要在京都檢閱我家的軍隊。”於是立刻整隊出發。但還有一種說法,明智軍是先西進到山崎後,光秀才宣布“閱兵”的消息,於是大軍轉向前往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