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邁向輝煌(1 / 3)

戰國亂世,群雄並起,而曆史最終選擇了一個來自尾張國的小諸侯織田信長,交付他統一日本的重任,雖有一定偶然性,但更多的則是無法抹殺的必然。從客觀上來說,尾張地處土地富庶、交通便利、商業相對發達的濃尾平原上,並且距離京都較近,置於這個四戰之地的勢力,很有可能因各方向壓迫而反彈,為了家族的生存而加快對外擴張的勢頭,同時也非常便於進入京都,進而掌控天下。

從主觀方麵來看,信長目空一切的劣習,反過來使他藐視權威,敢於打破舊的統治秩序,敢於不擇手段地去獲取勝利。無論在經濟方麵、政治方麵,還是在軍事方麵,他所進行的一係列改革政策,都為最終統一畿內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信長的政策

從尾張時代起,織田信長就非常注重商業的發展。當時日本大小諸侯割據,道路殘破,關卡林立,城下町的商業也多被當地行會所壟斷,非常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信長花很大精力修葺道路和橋梁,廢除領地上的關卡,同時采取“樂市樂座”製度,以打破行業壟斷。他還鑄造“大判”,統一領內的貨幣。

在農業方麵,信長一方麵強力鎮壓百姓的暴動,一方麵確定封建領主莊園製,采取“兵農分離”、“檢地”和“刀狩”等政策,力求將農民牢牢禁錮在土地上。對於敢於抵抗的地方割據勢力,信長毫不留情地將其剿滅,並且往往連帶屠殺無辜,以震懾附近諸侯;對於主動投誠的勢力,則發給“所領安堵狀”,用誓約形式確定其在織田政權從屬下的領土所有權。其後在部分地區還實行“檢地”政策,丈量土地,計算年貢,禁止轄下諸侯虛報田地和產量,便於中央統一規劃控製。和泉槙尾寺因為對抗檢地,立被信長親信大將堀秀政燒為灰燼。

當時大部分封建諸侯並無常備兵,武士除還要擔任行政任務外,也可能下地種田,農民在作戰時也會臨時征發入伍。信長采取“兵農分離”政策,把武士常備兵化,而禁止農民脫離生產,加入到爭鬥的行列中去。這一政策,後來更發展為“刀狩”,即沒收農民所持有的武器,以防轉業和暴動。

這些政策完善了封建莊園製,把農民牢牢圈禁在土地上,同時也鞏固了織田氏的統治,穩定了地方政局。

政治方麵,織田信長不但挾幕府將軍以號令天下諸侯,並且尊奉天皇朝廷,希望建立雙頭傀儡政治,對足利義昭產生一定製約。放逐義昭以後,他在恢複朝廷影響力的同時,也嚐試將其徹底掌控在自己手中。1578年四月,信長提出辭呈,以“征伐未盡其功”為借口,放棄了朝廷賜予的一切官職,他說,待等到“萬國安寧、四海平均”之際,再任官職亦無不可。他修繕二條禦所,請最具天皇繼承人資格的誠仁親王搬來此處,大力扶持,無疑想在當時的正親町天皇退位後,可以擁立一個徹底聽話的傀儡政權。

為了將織田政權重新名正言順地納入天皇朝廷體係,1581年,正親町天皇派遣女官到信長處,希望他可以擔任左大臣一職,然而信長竟以天皇退位作為條件:“若誠仁親王得以繼位,我將擔任官職,悉心輔佐。”與此同時,他還希望扛出足利義昭之子足利義尋擔任第十六代幕府將軍,以分割朝廷的影響力,此事在朝廷的強力反對下,不果而終。朝廷想封信長為新的幕府將軍,或請他擔任關白一職,也遭信長回絕。

對於用人,信長從不看重門第,敢於不拘一格地提拔有能力的浪人、下級武士或降將,比如羽柴秀吉、明智光秀、瀧川一益、稻葉一鐵等等。而對於顢頇無能,或者失去利用價值的臣下,即便是譜代重臣,也毫不留情地加以放逐,比如其後佐久間信盛和林秀貞所遭受到的嚴厲處置。這就使得織田家臣團始終保持活力,人人爭功,不敢稍有懈怠,因而縱橫畿內,無人可敵。

為了重建封建秩序,信長采取嚴刑峻法,還在尾張時代,就頒發了“一錢斬”的政策,即搶劫、偷盜一錢者亦施以斬首之刑。這種重刑主義使他招致了“暴君”之名,也引起各方敵視,但客觀上有利於統治權力的加強,和轄下領地的安定。

軍事上,信長利用“兵農分離”政策,極大加強了配下軍隊的戰鬥力,並且由脫離土地的武士為主體創建軍隊,也便於較長時間離開所屬領地,進行長途遠征。信長軍紀嚴明,對於敵方領土進行毫不留情的屠殺和燒掠,對於本領百姓則甚為保護。1568年他進入京都,織田軍的嚴明軍紀給當地居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據傳教士弗洛伊士所載:“一名士兵掀起一婦人的頭蓋,想要一窺該婦人之容貌,此情形恰被信長所見,信長當場即將該士兵處死。”

信長的這些政策,在他統治時期,很多隻在部分地區開始試行或實行,要等豐臣政權的時候,才加以全國普及化。可以說,豐臣、德川兩代的統一政權,是在信長政治和經濟製度的基礎上完成的。

誅殺德川信康

1579年六月,明智光秀攻克丹波八上城,城主波多野秀治在安土慈恩寺外被處以磔刑。據說當時明智光秀已經接受了波多野方的投降,並且讓自己的母親進入八上城做人質,換取波多野兄弟到安土向信長請罪。然而信長竟然嚴厲懲處了波多野兄弟,致使光秀之母在八上被殺——這一事件,直接影響到日後光秀的反叛。

信長在得罪了自己重要家臣的同時,也得罪了忠心不二的老盟友德川家康。原來信長曾把自己的二女德姬嫁於家康長男信康,但夫婦二人並不和睦,尤其德姬與信康生母,也是家康的正室、今川義元之女築山夫人勢同水火。德姬安土省親的時候,向信長訴說築山夫人待她如何刻薄,並捕風捉影地報告說築山夫人與甲斐武田氏暗中往來。

信長派人調查此事,得到的彙報是:築山夫人暗通武田,準備逼家康讓位,而讓嗣子信康繼承德川家。無疑,如果謠言為真,並且叛亂確實發生了,信長最牢固的盟友德川家將會倒向武田一側。得報的信長大為惱怒,寫信給德川家康,要他賜死膽敢悖逆謀叛的築山夫人和德川信康。

德川信康為人高傲暴躁,許多家臣都對他抱持著極大的反感,信長也正是聽取了這些德川家臣的意見,才決定要賜信康一死。書信報到岡崎,家康禍從天降,瞠目結舌,急忙回信說:“築山之事,我所不知,但小兒信康一定不會參與謀逆,還請大人收回成命。”信長對此的答複是:“若殺其母,怎能再期望其子的忠誠?隻要築山夫人罪狀確實,則母子同罪,不可寬貸。不必掛慮小女,請盡快動手吧。”在經過反複思想鬥爭後,家康為了保住和織田家的盟約,從而維護家族的安康,被迫含淚殺死築山夫人,並逼信康自殺。

對於這一惡性事件,後世眾說紛紜,有人認為築山夫人確實暗通武田,有人認為那不過是武田勝賴為了分化德川家而行使的反間之計,但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德川信康並未參與此事。有一種說法,信長是看信康忠勇敢戰,強過自己的繼承人織田信忠,為了怕自己死後信忠的天下霸者之位被德川信康所奪,才趁此機會誅殺信康。

德川信康之死是在當年九月十五日,此後不久,北畠信雄自作主張殺入伊賀國,結果遭逢慘敗,大將柘植三郎左衛門戰死。信長寫信嚴厲斥責了信雄。信雄此次所為,很明顯是欲建功立業,樹立威信,以動搖織田信忠的繼承人地位。信忠、信雄、信孝三人皆為庶出,年齡差距也不過一歲而已,雖然信長一力培植信忠,把次子、三子改姓過繼給別家,依舊無法打消信雄和信孝二人深藏的野心。諸子爭權,最終導致了織田氏的分裂,並且有學者認為直接引發了織田信長之死。

伊賀國是忍者之國,伊賀上野據說就是忍者的發源地。所謂忍者,其實並不神秘,不過是一些身負特殊技能,受雇於封建大名完成偵查、暗殺、煽動等政治、軍事任務的雇傭兵而已。伊賀忍者家族有數十家,由所謂“三上忍”領導,其中最有名的是藤林長門守保豐和百地丹波守正西。看他們的名字就可知道,名中加有官稱,他們和普通封建割據勢力其實並無多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