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優秀的音樂家有舒伯特、舒曼、門德爾鬆、威伯、肖邦、瓦格納等。
五線譜的由來
五線譜是一種國際上通用的記譜法,幾乎所有的國家都使用它。大約在9世紀前,由於音樂的逐漸發展,有人發明了用一定的字母來記錄音樂,這就是音樂記錄的最早階段——字母樂譜。
10世紀的時候,法國有一個叫古羅(又譯為古多)的音樂家,開始用四條橫線表示音的高低,又把當時流行的一種表示音的長短的符號放在四條橫線裏,來記載樂曲,這便是五線譜的雛形。這在當時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發明,震動了整個歐洲音樂界。羅馬教皇聽說了這件事,把古羅召到羅馬,給了他一筆重賞,並讓他把羅馬教堂所收藏的樂譜一律改為“古羅式記譜法”,也叫“四線譜記譜法”。
到了12世紀,法國音樂家奇獨,將古羅發明的四線譜表,先後改為三線、六線,最後定為五線,並且標定每一條線為一個固定音高。但這樣的五線譜仍不完善,如小節線、拍號等符號,還沒有出現。直到16世紀,五線譜才逐漸完善,和我們現在使用的差不多。
“多來咪發梭拉西”的由來
“多來咪發梭拉西”是舶來品。因為在我國古代,記述音樂是采用宮商角徵羽五音記法。
11世紀的歐洲,當時教會裏唱讚美詩,隻有“一、二、三、四、五、六”這六個音。後來,意大利僧侶音樂家歸多把聖樂的一首讚美詩每行歌詞的第一音依次排列起來,剛好是“六個音階”。因此,他就用每行歌詞的第一個音節“烏來咪發梭拉”來代表六聲音階。不久後的將來,七聲音節問世,才把原來棄掉的那些讚美詩最後一句“聖約翰”幾個字的第一音字母拚起來,成為第七個唱名“七”,發音為“西”。
到了17世紀,意大利音樂家布隆契認為第一音名“烏”不響亮,提出換用“多”音,他的意見為許多音樂家所接受,於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就正式成為今天的唱法。
音樂會的由來
1672年,英國的約翰·班納士特舉辦了一場憑票入場的音樂會,據考證這是歐洲最早的音樂會。約翰·班納士特是一個小提琴手,他找了一個大房間,在裏麵擺上一圈椅子和小桌子,請來一夥樂師在小台子上演奏。
1678年,出現了一種私家主辦的定期音樂會。這種音樂會每周一次,延續了36年之久。主辦人是個自學成才的音樂家,叫湯姆斯·博列頓。這種音樂會的場子就在湯姆斯·博列頓家的樓上,隻有一架5個音栓的小型管風琴。音樂會開始是免費入場的,後來發售年票,場內供應咖啡。
1776年,英國出現了“古樂音樂會”。這個音樂會每年開12次,其宗旨是“凡未超過20年的音樂作品概不演奏”。出現於1813年的英國“愛樂社”由職業音樂家組成,他們特別重視器樂演奏。
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的由來
國際上享有盛名的高水平的音樂比賽,每年8月末至9月初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故稱為“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
1939年開始第一屆比賽。1940年至1945年,由於正在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僅限於瑞士國內比賽;1979年以前,每年比賽項目都有鋼琴和聲樂兩項;自1979年起,改為每年輪換舉行其中一項比賽;其他弦樂、管樂等依舊每年擇項舉行。
多年來,比賽項目幾乎涉及所有世界通行的音樂各個門類。每次參加比賽的人數100—300多人不等,是大規模的多項目的音樂比賽。參加比賽者的年齡,器樂的為15—30歲;聲樂的為34歲以下。比賽過程分兩輪預選賽(公開演奏會)和一次正式比賽。設一、二名;比賽如無人能到達一、二名水平,則空缺。由於比賽水平非常高,凡進入正式比賽者可獲銀質獎,進入第二輪預選者授銅質獎章。
作為在“手表王國”——瑞士舉行比賽的特色,每項比賽第一名還可以獲得日內瓦勞力士公司贈送的金表一塊作為獎勵。
芭蕾舞的由來
芭蕾舞亦稱芭蕾舞劇,是用音樂、舞蹈和啞劇手法表演劇情的舞劇。其最突出的特點是女演員舞蹈時常用腳趾尖點地。芭蕾舞源於意大利。
15世紀,意大利已有了芭蕾舞這一形式,但通常隻是作為宮廷演戲時幕間加演節目尚未普及。15世紀末,意大利貴族卡塞琳德·美蒂奇嫁至法國(後成皇後),對法國芭蕾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1581年10月15日晚,巴黎上演了世界第一部芭蕾舞劇《喜劇芭蕾》。
探戈的由來
探戈是一種華麗高雅和熱烈放浪兩種風格兼而有之的雙人舞。探戈音樂節奏明快,獨特的切分音是它的突出特征。
探戈起源於阿根廷。19世紀末,阿根廷共和國經過戰亂歲月,進入了相對穩定發展時期。大批歐洲移民湧向這裏,一些原來以放牧為生的高喬人也進城尋求新的生活。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規模迅速擴大。新來者多數生活在社會底層,在碼頭或工地做小工。夜幕降臨,他們聚集在貧民區的小酒店裏飲酒玩耍,不同的移民帶來多種多樣的舞步和音樂風格,其中以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歐國家的為主,也有少數黑人帶來非洲風格的影響,於是一種獨特的音樂節奏在這些小酒吧中形成,這就是最初探戈的雛形。
不久探戈進人社會底層,又多了一些放浪的成分。人們還自編歌詞來發泄胸中的痛苦和不平,探戈歌也出現了。
探戈到20世紀初才通過舞廳進入較高社會層次。歐洲人發現這種舞步,帶回去加以發展,又倒流回到阿根廷。1920年,部分詩人、作家發現探戈這種音樂形式很適合表達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開始為探戈寫詞,音樂家也相繼參加到創作探戈的隊伍中來。
迪斯科的由來
迪斯科是一種以扭胯為基本動作的舞蹈。源於美國。
所謂“迪斯科”原是一種放送流行歌曲唱片供人跳舞的夜總會——Discotheque一詞的簡稱,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流行音樂及以扭胯為基本動作的舞蹈的名稱,並由此而波及服裝、食品等其他生活方麵,而成為一種潮流,迪斯科音樂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60年代初開始在美國成人中風靡一時。
迪斯科把旋律和歌詞減到最低程度,代之以像節拍機那樣機械劃一的、4拍子的,重音放在弱拍上的重擊節拍,每分鍾基本速度為125拍,具有爵士音樂那種熱烈、豪放的風格。任何一首歌曲或其他曲調都可以根據這種節奏改成迪斯科音樂,形成一種一連20分鍾不停,甚至幾小時不停的樂曲,它使得跳舞者一跳起來就停不住。
霹靂舞的由來
霹靂舞本名布瑞克舞,源於美洲,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期。
1960年初期,隨著電子工業迅速崛起,人類腦力負荷增加,生活節奏加快,使西方青年感到精神過分緊張和壓抑,迪斯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放鬆緊張心理和消除疲勞的自我娛樂活動而產生的。迪斯科音樂流行了一段時間後,意識變化強烈而迅速的西方青年又感到迪斯科除了一種瘋狂的娛樂以外,既不能表現人類的智慧,也不能帶來美的享受,於是,美國一名叫約翰的黑人標新立異,率先在街頭跳起了既有迪斯科節奏,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活內容的“霹靂舞”。
所以,當初把霹靂舞叫“街頭舞蹈”。霹靂舞不僅具有閃電般的節奏,雷鳴般的速度,有一種強烈的、衝破束縛的競技要求和千變萬化的節奏感,舞的動作也大都是扭曲變形、痙攣、誇張式的。而且還糅合了美洲民族舞的粗獷、現代迪斯科的節奏和芭蕾的韻律。跳霹靂舞能使人體全身關節、肌肉、韌帶得到充分的活動,改善血液循環和呼吸係統的功能,可收到消除疲勞和健身的功能。
交際舞的由來
“交際舞”是從民間的農民舞蹈發展來的。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民間舞蹈逐漸分為了兩支,在以宮廷文化為中心的封建王朝時期,民間舞蹈的一支上升為宮廷舞蹈。在以都市文化為中心的資本主義時期,民間舞蹈的另一支則變成了交際舞,作為市民的休閑娛樂活動。農民在冬閑時節或盛大節日中舞蹈,形式大多是八人四對,步法多為“走步”、“跑跳步”等。
到了20世紀,歐洲的傳統民間舞步,如“馬祖”、“休提士”、“華爾茲”之類發掘殆盡,而美國黑人的“爵士舞”卻應運而生。以後舞蹈語彙又繼續豐富,融入阿根廷的“探戈”、古巴的“倫巴”、巴西的“桑巴”等。這些舞步大都有一定的生活依據:“倫巴”舞步源於頭頂重物轉步時換重心的節奏;“桑巴”則是模仿棕櫚臨風搖曳之狀。
華爾茲的由來
華爾茲舞也叫圓舞,是現代舞中曆史最為就有的舞蹈形式,也是交誼舞中的典範。
華爾茲是英文Waltz的音譯,意思是“滾動”、“旋轉”或“滑動”,起源於奧地利北部的農民舞蹈“連得勒”。17世紀末在維也納宮廷裏開始出現,後來演變成“維也納華爾茲”。維也納華爾茲在風格上華麗高雅,情緒上活潑流暢,節奏多為3/4拍。19世紀初傳入美國的波士頓,其風格演變成了幽靜、典雅。20世紀以“慢華爾茲”的形式重返歐洲,並席卷歐洲大陸。
點彩畫派的由來
點彩畫派也就是“新印象畫派”,又稱為“分色主義”,是一種運用圓點繪畫方法作畫的畫派。點彩畫派源於法國。是從印象派的光與色彩的原理發展而來。19世紀末,由法國畫家修拉首先提出並付諸實踐。點彩派對光和色進行了分解,創造出一種用筆觸的繪畫技法,把原色中的紅色一條條塗在畫麵上,然後再在紅的筆觸下麵平行地塗上藍的筆觸,站在一定距離看上去,畫麵的兩種色彩恰好混合成紫色。修拉以及西涅克,把物理學上色彩分解與綜合的方法運用於繪畫上,又獨創一種圓點繪畫的方法。他們覺得用圓點比用長條的筆觸畫出來的畫效果更好,不再在調色板上調合顏色。
抽象派的由來
19世紀末,抽象派流行於西方,又稱“非具象派”。它不僅表現在繪畫上,而且表現在雕塑等其他方麵。抽象主義者認為:藝術的使命隻是表現藝術家本人的感受。他們的作品大多是雜亂無章的斑點和線條的結合,或者是大理石、金屬、花崗石堆積的毫無意義的結構。在繪畫中沒有素描和構圖,在雕塑中沒有對象的自然客體和真實造型。抽象畫派創始者是俄國畫家康丁斯基,其代表作是《尖而安寧的玫瑰》。荷蘭畫家蒙德利安是早期抽象畫派的主要代表,其代表作是《構圖》。
野獸派的由來
野獸派指的是20世紀初法國著名油畫家亨利·馬蒂斯為代表的繪畫流派。野獸派畫家拒絕色彩上的自然主義,強調色彩對比,認為色彩關係是繪畫的基本成分。藝術家應該大膽地有意識地使用顏色,創造抽象的色彩形象和構圖,用線勾繪出基本形體。代表作品有馬蒂斯的《打開的窗戶》、《科利烏爾》和《戴帽子的女人》等。
浮世繪的由來
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流行一種描寫風俗人情以及俳優、武士、遊女、風景等民間繪畫,這種繪畫被稱為“浮世繪”。浮世是佛教用語。含有人生無常之意。浮世繪色彩豔麗,線條流暢,表現手法細膩。其代表人物是喜多川歌磨,他善繪美人畫。江戶末期,安藤廣重所作的《東海道五十三驛站》,描繪了江戶時代栩栩如生的生活與風景畫麵,展現了幕府末期的社會風貌,是浮世繪的重要作品。
粉畫的由來
粉畫是用顏色畫筆在特製的各色粉畫紙上作畫的一種繪畫方式。其特點是具有獨特的粉感。粉畫產生於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藝術大師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均曾用粉畫筆進行過繪畫創作;1720年,威尼斯女畫家卡裏埃拉將粉畫帶到巴黎,得以在法國繁衍並迅速傳遍全歐洲,當時大畫家布歇、夏爾丹、拉杜坎也熱衷於此,一時間作粉畫成為一種社會風尚,由此形成粉畫第一個鼎盛時期。
漫畫的由來
漫畫藝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獨特畫種。宋代學者洪邁著的《容齋隨筆》中就有“漫畫”一詞,不過此“漫畫”二字是一種鳥的名稱和今義沒有任何聯係。在19世紀上半葉的日本著名“浮世繪”風俗畫家葛飾北齋(1760-1849),他明確用“漫畫”一詞作為一畫種的名稱而提出。因此說,“漫畫”作為繪畫品種的名稱,有可能從日本傳人我國。
“漫畫”這個詞彙在中國的流傳普及,歸功於豐子愷(1898~1975)先生。1921年豐子愷先生在日本留學,見到日本長於表現民間市儈生活的漫畫大家竹久夢二(1898~1934)的作品,非常喜愛,並且刻意學習,深受其影響。豐子愷先生回國後,在浙江的一所中學執教,課餘時間便有感而發,不斷創作漫畫。1925年,豐子愷結識了上海文學研究會主將鄭振鐸。當時的鄭振鐸正在主編文學研究會機關刊物《文學周報》,需要插圖,就向豐子愷索稿。豐子愷就把多年創作積累的一大疊漫畫作品交給鄭振鐸,從1925年5月第172期起《文學周報》便以“漫畫”為題頭,刊出《燕歸人未歸》後,陸續發表了豐子愷先生的一係列漫畫。從那之後,“漫畫”就被廣大國人熟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