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之後,禮部尚書李汝華與兵部尚書黃克纘倆人一同出了宮門,兩個人都是60多歲的老人了。
李汝華,字茂夫,睢州(今河南睢縣)人。明朝萬曆八年進士。授兗州推官。征授工科給事中。
天啟元年(1621年)得病請求辭官歸鄉獲準,加太子太保。不久病逝,諡恭敏。《明史》記載:“練達勤敏,立朝無黨阿”、“獨加賦之議不能力持,馴致萬方虛耗,內外交訌。”
黃克纘(1550年—1634年),字紹夫,號鍾梅,明朝大臣。民間稱其為“黃五部”,意思就是說五個尚書他都當過。
福建晉江梅林(今石獅市永寧鎮梅林村)人。
1619年,與泰寧侯李良弼主持京營戎政,並請南直錄及福建工匠幾十人到京師鑄炮,1620年鑄造3000斤,2000斤,1000斤大炮三十六門,弗朗機炮十二門,以備援遼之用,怎麼說也是個會做事的人。
李汝華與黃克纘是難得的不黨不群中立派正直能臣,可惜都年過60,真是可惜呀。
黃克纘轉過頭問:“茂夫,今日,皇上的所為其意為何?”
“紹夫,我可不相信你沒看出來,今日皇上為什麼單單點名楊鏈,姚宗文,黃嘉善三人做答?前段時間他們三個人就上了很多話諫言書!”
黃克纘點點頭:“他們三人,清議好言,彈劾小事引大爭,廢事久持,激爭好名,引聖上不喜!”
李汝華:“善!”
這說的是什麼意思呢?今天,皇上點名出班問對的三個人,平時喜歡空談言事。
不管是宮內的事還是宮外的事,從小事來引發政敵雙方大攻擊,耽誤朝廷正事的處理。
而且非常喜歡爭名聲,缺乏大局觀,所以呢,皇上不太喜歡他們。
然後李汝華回答是的,是這樣的!
黃克纘:“可皇上對遼東的布局,及對待朝臣的態度,可以看出,這皇上不像是沒讀過書的人啊,為什麼外麵的人老說他不學無術呢?
但也不是那種飽讀詩書的,好像是突然之間被人灌輸了一些什麼學識,雖然還有點生澀,但是在大事情處理上,可以說是直擊要害,非常的老辣!”
李汝華點點頭,太陽很奇怪16歲的小皇帝為什麼這樣,他登基的那幾天,可是不是這樣的,那時候的小皇帝是驚慌失措,不知道該聽誰的話:
“皇上或許遇見了高人吧,但高人又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皇上雖然說也年幼,但咱們十六七歲的時候在幹什麼呢?那時候的我們總是在談家國天下,都覺得心有韜略,卻得不到施展!”
黃克纘幽幽的說:“那時與同學,同門苦讀詩書,研學聖言聖意,常常高談闊論,意氣風發,常常自覺是大明朝廷的棟梁之才,有朝一日金榜題名,便可以為國為民做大事!到時候我們大明又是國富民強,萬邦來朝,我們自己在史書上也會名流千古!我們當時應該是這麼想的吧?”
李汝華:“是的,我那時聽到了戚少保的詩: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當時是我的心裏就燃起壯誌豪情,湧起為國為民之心,仿佛我們就是那種上馬能安邦,下馬能治國,沒有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
那時的我們,或者就像現在,如今的皇上,才16歲,皇上的內心肯定是有渴望的。
我們已經蹉跎歲月那麼久了,紹夫兄,你的血還是熱的嗎?”
黃克纘鄭重的向李汝華作揖然後才說:“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李汝華也是鄭重的回了一個禮:“那咱們就臨死前,扶皇上一程吧,也許他想做的事,就是我們自己大漢民族曾經念念不忘的夢想啊,日月所照皆是大明的疆土,歲月過往皆是大漢的傳說!”
倆人哈哈大笑,仿佛是突然年輕了一樣,兩個人走起路來也是輕快了許多,今天晚上回去,一定要美美的喝兩口好酒!
第二天,乾清宮。
朱由校私下招見了勳貴英國公張維賢,成國朱純成,泰寧侯李良弼。
這三個人就是目前在京師勳貴們的代表人物,朱由校,要做好多事情,免不了這三個人的支持,不管是誠心誠意支持,還是嘴上說說而已,反正都繞不開京師這個地盤的人情世故。
三人見禮之後,安靜的坐在一邊,經過昨天的大朝會之後,三個人已經不敢繼續輕視這個年僅16歲的小皇帝了,現在這個16歲的小皇帝登基,稱帝還沒到一個月,可是隱隱之約已經顯出了一種王者風範,也不知道當年的洪武和永樂大帝在16歲的時候,有沒有這種氣質?應該是還沒有吧,那個時候,16歲的兩位先帝應該是並沒有表現出那麼出眾的才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