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營救“禮炮7號”(1 / 3)

在人類邁向太空的曆程中,人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個遨遊太空的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不會忘記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同樣,人們也不會忘記那些在太空中克服重重困難,創造人類長期太空飛行新紀錄的航天勇士,不會忘記他們所創造的光輝業績。

一天,地麵飛行控製中心的遙測記錄儀顯示器上的複雜線條忽然變成了直線,接著信號消失,“禮炮7號”與地麵的無線電聯係中斷。控製中心向軌道站發去各種試探指令,可是一點反應也沒有。控製中心的工作人員為與軌道站失去聯係而焦急萬分。

為了弄清事實真相,一切能利用的技術和設備都動用起來了。由於事情的複雜性,專家們一時無法找到一致的意見和解決辦法。最大的困難是地麵控製中心無法準確測定“禮炮7號”軌道站的軌道參數,如要派飛船前去,根本無法製訂出飛船與軌道站自動接近、停靠和對接的程序。按常規辦法在軌道上實現自動對接無望。必須派宇航員進入軌道站查明原因,這是唯一的辦法。但由人工代替自動裝置進行操縱、追蹤和對接,其難度很大。盡管在地麵上可以進行各種模擬訓練,使宇航員能夠熟悉各種必需的人工控製動作,但仍有許多問題難以預測,隻能由宇航員見機行事。此外,軌道站上還有大量的謎有待解決和確定,如軌道站的溫度是多少?各係統是否仍能保持正常的功能?軌道站上的生命保障係統一旦出現問題,軌道站裏大氣環境會怎麼樣?

經過專家們的反複研究和分析,雖然沒有對所有問題取得一致的意見,但大多數問題都有了正確的結論和解決辦法。他們對可能發生的流星等意外破壞所造成的後果進行探討,但大多數的專家排除了這種可能性,傾向於是無線電係統或能源係統出了故障。他們分析了“禮炮7號”軌道站可能發生的技術和係統故障,研究了排除這些故障的方法和可能性。

最後,眾人麵臨的是如何解決飛船與突然沉默的“禮炮7號”對接這一主要課題。顯然,飛船接近軌道站並與之對接都將在沒有回應的情況下完成。如果軌道站屆時不會將對接口轉向飛船,飛船在進行複雜操作時將得不到它的任何配合。但這不是最難克服的困難,一個更大的困難擺在專家和宇航員的麵前,那就是“禮炮7號”有可能不會穩定在太空,而是在不停地旋轉或搖擺。所以宇航員不可以簡單地將飛船通向對接口,而是要駕駛飛船以同樣的旋轉或搖擺進行對接操作,直到把對接杆插進對接艙漏鬥口為止。對接口總共隻有40厘米,任何偏差都會導致失敗,這就要求宇航員必須適應這種沒有把握的對接,必須有絕對的自信和熟練的操作。

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追蹤也是實現對接的關鍵問題。這要求能夠把飛船發射到離軌道站不遠的軌道上,然後借助飛船上的計算機係統經過軌道校正,把飛船引向離軌道站3000米左右的地方,使宇航員能夠看到軌道站。

但隻找到軌道站還不夠,還必須知道飛船相對軌道站的運動速度和距離,這就需要配備能夠準確測定軌道站方向的光學儀器。光學儀器上刻有像望遠鏡那樣的刻線,進而能測出飛船與軌道站的距離,但如果軌道站是旋轉的,則測量時易出差錯。為了提高測量精確度,專家們還研製出了激光測距儀。為了能夠使宇航員在位於地球陰影區進行追蹤,他們又為飛船配備了夜視儀。

經過在地麵模擬設施上的一係列探索和練習,工作人員最後確定了各種儀器設備和監控裝置的最佳組合。計算機係統篩選出“禮炮7號”軌道站可能運動的軌道、照明條件和姿態,並在這些基礎上製定出了飛船的基本駕駛程序。在專家們為挽救“禮炮7號”軌道站而做著各種技術準備的同時,挑選宇航員的工作也在緊張地進行著。由於這次挽救“禮炮7號”的任務十分艱巨,工作難度相當大,所以對宇航員的要求也很高。不僅要求宇航員意誌堅強,機智勇敢,身體強壯,具有豐富的航天飛行經驗和人工對接經驗,而且還要求宇航員能夠熟悉“禮炮7號”各係統的電氣線路圖和安裝圖,掌握必要的維修技術。經過多次的挑選和考核,在眾多的競爭者中,最後兩名“老”宇航員伏·紮尼別柯夫和伏·薩維內赫光榮應選。

這次飛行的準備工作與以往不同,它需要把訓練和創造性的探索結合在一起。在訓練過程中,專家們模擬了各種各樣的情況,最後進行的是地麵模擬飛行,它的內容包括:模擬搜索、發現軌道站、啟動發動機追蹤、接近軌道站、測定距離、模擬對接……有時還模擬發生意外情況時的緊急應變,以提高宇航員的應變能力。在每次“地麵模擬飛行”結束後,都要組織專家和宇航員進行講評,對訓練中發生的問題和考慮不到的情況進行研究和改進。

當飛船與“禮炮7號”對接後,等待宇航員的將是一個什麼局麵呢?他們將在軌道站裏如何進行工作呢?宇航員紮尼別柯夫和薩維內赫進行著充分的準備,他們學習在軌道站進行係統檢測,重複進行各種維修操作,訓練在軌道站外的太空作業,練習與地麵飛行控製中心的協同動作……紮尼別柯夫和薩維內赫通過這樣日複一日的訓練和學習,學會了自身需要掌握的一切。

1985年6月6日,“聯盟T13號”宇宙飛船順利起飛進入軌道。紮尼別柯夫機長不停地進行測量,並把測量數據通報給隨船工程師薩維內赫。薩維內赫把數據輸入計算機,邊計算邊監督飛船接近“禮炮7號”軌道站的進程。終於,“禮炮7號”出現在飛船前方,紮尼別柯夫和薩維內赫看到“禮炮7號”在緩緩旋轉著。

距離200米時,紮尼別柯夫仔細觀察了“禮炮7號”,測量出它的旋轉角速度,然後向“禮炮7號”緩緩駛近。當“禮炮7號”的對接口正好旋轉到與飛船的對接杆相對的位置時,紮尼別柯夫啟動飛船猛地靠了過去,與“禮炮7號”輕輕地“碰接”在一起。這時,在地麵控製中心的屏幕上,可以看到“禮炮7號”的圖像越來越大,不久就看到了那期待已久的對接推撞。

“機械對接完畢!”紮尼別柯夫向地麵控製中心報告。

“禮炮7號”與“聯盟T13號”飛船結合成了一個整體,2名宇航員可以進入“禮炮7號”軌道站進行檢修了。“烏拉!”控製中心的大廳裏響起一片歡呼聲!

紮尼別柯夫和薩維內赫先後從飛船通過聯結隧道進入“禮炮7號”軌道站。他們發現由於電源遭到破壞,使溫度調節係統失靈,容積為100立方米的軌道站內滿是冰溜子。經過兩天兩夜的奮戰,他們修複了電源係統,使“禮炮7號”重放光明,艙內溫度逐漸回升。

又經過10天的努力,他們更換了出故障的管道和閥門,修複了發動機裝置。他們還走出軌道站,在艙外停留了5個小時,修理並給第三組太陽能電池安裝了兩塊補充電池板,使沉默多日的“禮炮7號”軌道站重新煥發出活力。

緊接著,兩艘“進步號”貨運飛船先後向“禮炮7號”軌道站運去太空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水和其他物品。紮尼別柯夫和薩維內赫在“禮炮7號”上開始了新的空間試驗。挽救“禮炮7號”的工作圓滿完成,它被航天專家們認為是空間技術上的一項重大技術成就和突破。

1983年4月20日,弗拉基米爾·季托夫作為前蘇聯“聯盟T8號”飛船的機長早早地來到了拜科努爾航天基地。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太空飛行,任務是要進入“禮炮7號”空間軌道站進行了多項太空試驗,隨同他一起執行任務的機組成員還有斯特列克洛夫和謝列布羅夫。

下午17時11分,飛船起飛並順利地進入地球軌道。“飛船導航係統正常。”“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季托夫向地麵報告。就在這個時候,季托夫發現飛船對接係統的天線失靈。這一故障的後果十分嚴重,因為失去天線就如同失去雙眼,將無法實現飛船與“禮炮7號”軌道站的自動對接,他把這一意外情況報告了地麵指揮中心。

通常飛船在遇到這類故障時,都要取消對接,返回地麵。但是“聯盟T8號”飛船機組人員卻不願輕易放棄這次飛行任務,他們請求地麵指揮中心,允許飛船進行人工對接。在季托夫等機組人員的一再要求下,地麵指揮中心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經過一夜的飛行,飛船向“禮炮7號”空間軌道站駛近。這時,形勢是十分嚴峻的。他們不知道飛船與軌道站的確切距離,也不知道飛船的速度有多大,因為儀表上毫無顯示,而隻能根據熒光屏上所顯示的越來越大的空間站的圖像,並用肉眼來判斷距離和速度。他們知道,人工對接是要冒很大風險的,在對接過程中的任何一點失誤和偏差,都有可能導致飛船和軌道站相撞,使飛船和軌道站遭到嚴重的破壞。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