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國文化能帶領人類繼續進化(2 / 3)

所以說,神文化與人文文化是共存的,或許在一個時期內,會出現以神文化為主的狀態,過一個時期就會出現以人文文化為主的狀態,這是它們之間的此消彼長。生物們在精神上離不開對神文化的依托,肉體上也離不開人文文化的規範,隻要人類不被核武器所毀滅,這種此消彼長的狀態就會一直存在下去。

但是,無論是神文化還是人文文化,它們也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也都在不斷地變化著自己,它們之間的變化,應該是一種互為影響的關係。西方中世紀的神文化,用異端裁判所審判了布魯諾、伽利略等科學家,如今他們的那個裁判所還能審判科學家嗎?這就是人文文化對神文化的一種改變。

從曆史的發展軌跡來看,中國的人文文化應該是從伏羲八卦的誕生,開始興盛起來的,在伏羲八卦之前的先民那裏,神文化是占據著絕對統治地位的,人文文化是一種絕對的弱勢群體,就是人文文化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會被神文化占為己有。其實在當時的地球上,所有的民族都是如此的狀態,神文化在各個民族中,都是占據著統治地位的!應該說,每個民族的人文文化,都是在神文化的夾縫中開始發展壯大的。

由於各個民族的人文文化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在與各自神文化的相互發展中,出現了不同的結局。西方的人文文化由於沒有形成整體思維的思想,使得神文化和人文文化走向了對立,文藝複興讓人文文化取得了蓬勃的發展,卻與神文化形成了勢不兩立的局麵,到現在它們之間的關係,依然沒有得到緩解;瑪雅人的神文化一直對人文文化采取高壓姿態,他們的人文文化都的很薄弱的,人文文化取得的一點僅有成果,也被神文化所壟斷,這種不平衡的發展狀態,是導致他們滅亡的主要原因。

相比較來說,以中國伏羲八卦發展起來的人文文化,同中國神文化之間的關係,搞得就比較好,相互之間沒有出現大的摩擦,可以用水**融來形容。這要得益於伏羲八卦那種能從整體上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能和中國的神文化達成共識,甚至進行互補造成的。以至於商朝時期的巫師,既有神文化中的神職地位,又是精通《歸藏易》的占卜大師,帝王的一些決策也要聽命於他們,和中國皇帝時期,那些戰戰兢兢站在朝堂之上的儒家人不可同日而語。

人類早期的神文化,都屬於自然崇拜範疇裏的,無論是對某種神秘而力量巨大的自然現象的崇拜,還是對某種自然物的崇拜,都屬於純樸的自然崇拜,能給人們帶來神秘而虛無的感覺。而把整個自然生存環境,作為自己思維出發點的伏羲八卦,在推演的過程中,同樣給人一種神秘而虛無的感覺。中國的神文化和人文文化這種共同的感覺,是它們結合成同盟關係的基礎,也是中國神文化和人文文化,一直沒有出現衝突的原因。受中國人文文化的影響,中國的神文化還修正了自己的崇拜對象,也可以說是中國的人文文化,改變了中國的神文化。

這種改變在如今的中國文化中,依然能找到痕跡。那就是龍與老天爺的地位衝突。中國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按說就應該對龍無限崇敬,沒有絲毫的不敬才對,但事實並不是這樣,中國人的許多行為,對龍都是大不敬的,像哪吒鬧海痛打龍王,還把龍三太子的龍筋給抽了;玉皇大帝的食譜中,竟然出現了龍肝鳳髓這道菜,這簡直就是最大的不敬之罪了,一個民族的圖騰竟然成了下酒菜?不得不引起人們的反思。其它的民族如**,把豬當成自己民族的崇拜圖騰,誰看見有**敢公開吃豬肉的?誰能找出對豬大不敬的**文學作品?可以說根本沒有,為什麼漢族人出現這樣的反常呢?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反常現象,那是因為中國人的崇拜對象變了,從龍變成了老天爺,龍成了中國人崇拜曆史上的過去時,成了一隻落勢的鳳凰,被人作踐也就不足為奇了。應該說中國人最初的圖騰崇拜物是龍,後來中國人的崇拜物就變成了老天爺,這種改變產生了中國人作踐龍的文學作品。

中國人把龍當圖騰崇拜,應該是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龍的最初形態應該來源於閃電和蛇的結合,閃電和蛇在形狀上有些相似,有都給人一種神秘而恐怖的感覺,又是一個在天,一個入地,結合成龍讓中國人當圖騰來崇拜,就是很自然的事。西方人因恐怖而憎恨蛇,聖經之中更是把它當成罪惡之源。和中國人處在了兩個極端。

在商超時代,中國的龍文化開始走下神壇,中國人的圖騰崇拜逐漸被老天爺所取代。這是中國人文文化發展的結果,這個取代過程也是和風細雨、波瀾不驚式的,在文化和社會上都沒有受到影響,這主要得益於中國的神文化,和人文文化互補性強的原因。無論什麼樣的圖騰崇拜,無論給予這個圖騰什麼樣的神秘力量,當那種被寄予的神秘力量,不再符合人們的崇拜需要時,也就是不能再寄托人們的精神追求時,被更符合人們崇拜需要的圖騰所取代,就成了大勢所趨。

在伏羲八卦越來越進入成熟期時,人們發現崇拜虛無狀態下的天,更能表達人們的精神寄托,這是伏羲八卦經過推演而得出的結論。所以中國人的圖騰崇拜,開始從有形有體的龍,向無名、無姓、無形體、無塑像、無自傳、無語言傳世的老天爺轉變,老子在《道德經》中所描述的“道”的形狀,最能代表中國人心中那個老天爺的形狀,就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尾。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這段話是老子論述道的形態的,說了等於沒說,論述了這麼多,也沒有讓人明白“道”是一種什麼狀態。如果用這段話來描述中國的老天爺,卻是比較合適的。因為老天爺作為中國最大的神,也始終以一種虛無縹緲、無法把握的狀態,存在於中國人的心中,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六無之神。不像西方的最大神耶和華,最低是有人的形狀,有七天創造世界的功績,並有把亞當夏娃趕出伊甸園的行為,能給人一種不清晰但也不太模糊的具體形像,並能得到人們的認同。而中國的老天爺就不同了,雖然有好事的中國人想在各方麵,給他做一些具體的描述,但都得不到人們的認同,人們總感覺還是讓他以“六無之神”的存在狀態最好。在《西遊記》、《封神演義》這些神魔作品中,雖然對老天爺有些人格化的描述,但卻得不到官方的認可。有些人想給老天爺做個傳記,也同樣是漏洞百出,被人們視為無稽之談。有人說老天爺姓張,理由是中國人姓張的最多,但中國曆史上卻沒有一個姓張的人做過皇帝,便認為老天爺姓張,他做了天上人間第一帝,把姓張人的福都享盡了,所以人間的張姓人便沒有了帝王之福。這種牽強的說法,也沒有人當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