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上課兩天了,我們3班的最後一個新生晏素貞才來報到。她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弱小、內向,很少跟別人講話。排座前,她要求老師將她安排在最後一排的最邊上,死活不肯坐前排。每天都是一個人早早到班上。放學後,等同學們都離開了教室,她才慢慢收拾書本回宿舍。一整天,幾乎都在教室後邊的角落裏坐著。
經過幾天的觀察,我們發現她的腿似乎不大好,盡管她那樣努力地走好每一步,盡可能不讓別人看出她的腿有毛病。但我們還是能看出來,她左邊的那條腿,好像短了一點。
後來,我們才知道她的真實情況,她生下來的時候,腿就不好,屬於先天性殘疾。她家原來住在農村,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沒錢看醫生。這些年,她爸爸媽媽到城裏做生意,賺了錢,在城裏買了樓房,就把她帶到城裏來上學,才有了上大學的機會。
雖然大家從五湖四海剛剛聚到一起,彼此間還不太熟,但同學們都很理解她,從來沒人說過她腿不好什麼的,她完全用不著這樣竭力來掩蓋生理上這點缺陷,生活得如此小心翼翼。在同學麵前,她應該理直氣壯地站立起來,與別的同學一樣快樂,一樣生活,因為,這一切並不是她的錯。看到她那樣,我們大家反倒覺得很難過,一直很想幫助她,幫助她克服那種不應有的自卑感,和大家成為好朋友,快樂地生活這個班集體裏。可欲速則不達,我們越想幫助她,她離我們越遠,越覺得自卑。
怎樣才能捅破這堵隔閡的紙牆?怎樣才能讓她真正理解我們呢?
課後,輔導員又叫我們幾個女生開會,話題還是如何幫助晏素貞。看樣子,輔導員是有備而來的,沒想一會,馬上說:"你們看這樣行不行?"輔導員把自己的想法一說,我們高興得叫起來:"哇!行!這個辦法肯定行哎!"大家都誇輔導員點子多,說不定,畢業後能接替賴斯。
下午,第二節課後,我們將自習課改成班級故事會,要求每同學準備講一個小故事,講自己童年中一件最難忘的事。不寫稿子,就那樣即興上台講。故事既要在規定的時間內講完,又要有趣。全班同學人人做好準備,最後用抓鬮的辦法,決定參講者。
怎樣才能保證晏素貞抓到有效的鬮呢?輔導員點子又來了。她說:"這樣吧,在做鬮時,我在白紙外邊用藍墨水點一個小點兒,你們互相暗暗通個氣,這個有藍點兒的鬮,每個人都不要抓,等抓到最後,留給晏素貞抓,反正她是全班最後一名,看不出是我們故意安排的。"50多張小白紙片上,隻有10張紙片上寫有一個"講"字。抓到有"講"字的同學,就到講台上講自己童年中一個最有趣的故事。
輔導員把寫了字和沒有寫字的小白紙片,統統折成外形觀一色的小方紙塊兒。混裝在白色透明的塑料兜裏,由前往後,一、二、三、四、五……依次讓每一個同學抓。抓到最後,塑料兜裏隻剩下一個小方紙塊。
輔導員說:"晏素貞,輪到你抓了,最後一個是你的鬮。誰讓你坐最後一個呢!"晏素貞對輔導員看看,伸手抓出那個小小的方紙塊。然後,一折一折地放開:是一張有字鬮。晏素貞臉一下就紅了。
輔導員鼓勵她說:"這是上帝讓你抓的,我也沒辦法,對不對?你勇敢一點講吧,同學們都想聽你童年的故事哩!"按照有字鬮上安排的順序,晏素貞第5個講。
第1個上台的是河南的王柯。
王柯很大方,走上台,就大大咧咧講了他童年中一件有趣的故事。說有趣,其實沒趣。大家聚一起的時間雖不長,很多人都知道,王柯這家夥,有點小聰明,平時說話油滑,即使那些沒趣的事,他也講得神呼其神,總能逗人樂。聽聽他今天講什麼。
"小時候上幼兒園。一年冬天,老師給班上小朋友們分西紅柿。在我們北方,冬天裏的西紅柿,是很金貴的,每個小朋友隻能分到那麼一點點。老師剛把那一點點西紅柿放到我跟前,老師還沒離開,我就吃完了。吃完後,還想吃。拿眼這麼往旁邊一看,看到我旁邊那個小朋友的西紅柿還沒吃。我趁她不注意,一伸手,將那點兒西紅柿撿起來,迅速放進嘴裏。又迅速將一塊紅色橡子泥放到她跟前。
"老師分完西紅柿,說:'小朋友們!大家開始吃吧!來,大家一起吃。冬天裏的西紅柿,好不好吃呀小朋友?'"'好吃!'小朋友們一起說。
"那個把橡子泥放到嘴裏去的小朋友,剛說出'好','吃'還沒說出口,就'哇!'的一聲哭起來。
"老師連忙走過來:'怎麼啦小朋友?西紅柿不好吃嗎?你怎麼哭了?啊!小朋友,你吃錯了,將橡子泥當成西紅柿了!'老師說著,也咯咯咯地笑起來。'哎呀!這個小朋友真粗心,是不是呀?她把橡子泥當西紅柿了也!小朋友們,橡子泥能吃嗎?'"'不能吃的。橡子泥是做小貓小狗玩的,'小朋友們一齊說。"王柯講到這兒,教室裏笑成一片,他自己也笑得直不起腰。
第二個上台講的是陝西的秦小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