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武都城郡主出謀(2 / 3)

“來將何人?”楊方喊道。

“在下姑臧薛仁勇。”

“薛將軍,本王奉旨馳援武都,武都之圍不解難以複命,還望將軍暫停兵戈,罷兵言和。”霸王馬上作揖道。

“閣下想必就是西川霸王李寇了,今日得見三生有幸啊!昨日一戰,吾觀君之勇不下於西楚霸王項羽啊!”薛仁勇說道。

“將軍謬讚了,李寇有何勇?論謀略,吾非將軍之敵也。”

“王爺,既知我西涼鐵騎威猛,何故與我等交戰?再者,仇池辱我涼州,我等興兵隻為仇池,並無犯漢之心,霸王何必趟這渾水!”

“君焉不知唇亡齒寒的道理?今者我聞關中蒲洪已在秦州與貴軍交戰,將軍理應退兵增援秦州,而不是圖武都。即使將軍得武都又能如何,一旦前軍潰敗,武都亦不能獨守,何不罷兵言和?武都小城,仇池兵少,不足以威脅貴軍,將軍放心退去,李寇以項上人頭擔保絕不追擊。”

李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道,薛仁勇有勇有謀之人,經他一說,心中一琢磨,還真有道理。若大軍兵敗秦州,此處兵馬也隻能速退,退快了怕被追著打,退慢了又可能被趙軍斷了後路。與其狼狽逃走,還不如光明正大地走。

“呔!敵將休亂我軍心!”趙靈喊道。本來薛將軍萌生了退意,被趙靈這麼一搞,也覺得這是緩兵之計,先以言語亂軍心使大軍不能有所作為,以此換得援軍趕到的時間,遂大聲道:“李寇,此乃汝緩兵之計耳,焉能瞞我?”

“哎,都怪此人壞我好事。”李寇繼而問身邊牙將,“方才大喊之人是誰?”

“回霸王,趙靈。”

“趙靈?”李寇隨即大喊道:“誰與我將那趙靈捉來?”

“末將願往。”李寇一看,乃部將郝赫。

郝赫殺出,隻聽得敵陣一馬殺出,叫到:“來將休得猖狂,我來戰你!”原來是趙靈部將張營。

二人皆手持大刀,戰至十合,郝赫不敵被斬於馬下。周宣大怒,方想出戰,身後一人道:“上將軍莫急,待末將去斬了他!”

周宣一看,乃部將裘鄂。裘鄂挺槊直取張營,十合之內便將張營刺死。趙靈部將任兀舉槍殺出,誓為張營報仇。哪知這任兀學藝不精,僅僅三合就被刺死。趙靈大驚,急呼:“誰能斬殺此人,壯我軍威!”

薛仁勇部將潘楓應道:“待小將為兩位將軍報仇!”

潘楓不愧是薛仁勇最得力的戰將,還沒一回合就一刀劈死了裘鄂。周宣屬下有“三楊”,是他的王牌,可惜三位將軍都在漢中駐守,此次隻帶了裘鄂、冉光二將。不多時,前去複仇的冉光隻三合就被潘楓斬殺,全軍大驚。

“若有一楊在,萬不至於此也。”就在周宣痛惜之時,邵虎挺矛出戰。二人大刀長矛你來我往,戰了二十餘合,邵虎力乏,虛晃一矛,掉轉馬頭而走。潘楓不舍,舉刀而追。周宣見勢搶先李寇一步前去救人,還是汗血馬好,跑得快。

眼看大刀就要劈下,周宣忙幫邵虎擋下,這一擋便震開了大刀,潘楓隻覺得雙手發麻。未待回神,周宣一槍早從潘楓左側掃來,還好潘將軍反應快擋了一下,整個人直接飛下馬去。周宣將馬一拍,舉槍趕去,大喊道:“賊將殺我部將,納命來!”

正欲刺下,迎麵一箭射來,周宣連忙擋開。原是薛仁勇怕潘楓有失,連忙撘弓射箭,手持雙錘迎戰周宣,救了潘楓一命。

眾人看時,隻見薛仁勇頭係龍頭帶,身穿青龍甲,披青袍,雙手持八棱龍頭青銅錘,重達一百四十斤;又見周宣麵戴猛虎冠,身穿猛虎吞獸甲,披紅袍,手持虎頭湛金槍,重達一百斤。兩人錘槍相碰,火花四濺,錘下槍杠,槍刺錘擋,大戰了三百多回合,天色漸暗,眾人都看得眼酸了,他們倆肩膀還不酸?二人換馬再戰,將士已然舉火照明,又占了一百多回合。最後李寇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出麵叫停了,各自率軍回營。

由於武都守城人數增多,又加固了城防,而涼軍兵力減少,薛仁勇不敢攻城,隻能圍城罵陣。薛仁勇知道這不是辦法,時間越久越不利,敵方援軍將至,局勢將不利於己,得趕緊想辦法。

幾日下來,武都守軍堅守不出,涼軍士氣日漸低落,軍中糧草雖可以從天水方向運來,無奈路途遙遠不能及時送到,營中糧草所剩不多了。又在此時,封逸領著一萬人馬趕到,薛仁勇隻得將大營後撤,傍山駐營。又命潘楓領一軍在大營右側十裏處安營,命趙靈率部在大營左側十裏處紮寨,二處營地距武都二十裏,相距十裏,距大營也是十裏,一旦有警,不過一刻鍾時間,都能馬上得到其他兩處的救援。薛仁勇在武都之戰,已明顯采取守勢。

封逸和郡主在離武都十五裏時,前去武都送信的人回來傳達霸王的口信。涼軍全軍後撤,霸王讓大軍盡快從東門入城,合兵一處再作打算。郡主得知之前解圍之事,知薛仁勇為人謹慎,又善於謀略,想要打退他實在不容易。正思量著,突然心生一計,忙寫下書信派人送去武都。李寇看過信後,覺得可行,不過還得修改一些。既已定計,便讓來人將信件送給郡主,依計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