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宋國“募兵製”不同,遼國實行的是“征兵製”。
遼國的軍人國家是不給發工資的,不但不給發工資,而且當兵的還要自己準備戰馬、武器、裝備和口糧,這還不算完,當兵的不打仗的時候還要參加生產勞動,為國家創造財富。
遼國的政策是:任何時候也不能讓當兵的閑著,因為當兵的一閑著就會出事。
再沒有什麼比遼**人更賠錢的職業了,反過來看,也再沒有比大遼國這種的養兵方式更省錢了。
和大遼**人相比,做一個大宋的軍人是無比幸福的,隻憑工資就可以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問題,要知道,大宋當時的物價指數和消費水平都是國際一流的。不過,反過來,也造成了有宋一朝的“三冗問題”——“冗官、冗兵、冗費”。
大宋政府一直在想辦法解決問題,可惜到亡國了,一個好辦法也沒找到,問題依然存在。
大遼國二是馬多,遼國的馬常常數以百萬單位計算,基數實在太大,所以,遼國的每位騎兵都有三匹馬,而且還是訓練有素的戰馬,這個宋國簡直沒法和人家比,宋國從建國以來就被大遼、西夏、吐蕃幾個國家聯手,切斷了漢唐時期建立起來的“絲綢之路”和“唐馬古道”。這就直接造成了,馬——這個畜牲,大宋奇缺。
當時有個笑話,大遼國曾經派了一隻由毛驢組成的“驢騎兵”,打敗了一隻騎著戰馬的大宋騎兵。
從大遼國的武裝力量來分析,也沒有一點問題,大遼國是個世界軍事強國。
一個經濟強國和一個軍事強國做鄰居,真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他們誰也不服誰。所以,他們會不停的打仗,絕大多數戰役都是以大遼國勝利告終,宋國打的最好的也隻不過是在某場戰役中和遼國勉強戰成平手。
據說,還靠裁判幫了點忙。
打仗為什麼宋國老是輸呢?
主要怪孔夫子,誰讓他老人家沒事老搬家呢?
除了孔夫子搬家的因素之外,還有很多其它原因,有人的問題,也有馬的問題,不過,最主要和國家的收入分配政策有關係,也就是和製度有關係。
宋國士兵是國家發工資的,他們參軍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掙那幾千大文,好養活一家好小,他們全知道,隻有活著才能領到上個月的工資,所以,他們的生存意識就特別強,打起仗來,以保命為主,這就造成想按時領工資的大宋軍人戰鬥力普遍都不強。
再看看大遼國的士兵。大遼國因為不給士兵發工資,士兵還得自己貼裝備,沒戰鬥就已經虧本了,可虧本的買賣是沒有人去做的。所以,大遼國就製定了一項非常鼓舞士氣的政策,就是:你們可以搶。
搶什麼呢?一定會有人問。
什麼都可以搶!大遼國太祖皇帝耶律阿保機是這麼回答的。
在戰場上,製度的優越性就體現出來的,不發工資的遼**人主觀能動性全部轉化成戰鬥積極性,戰鬥熱情自然空前高漲,一打仗就跟打了‘雞血’一樣,特別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