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一國兩製(2 / 2)

大遼軍人為了實現保住本錢、最終贏利的目的,不要命的開始搶——搶人,搶錢,搶糧,總之有什麼,就搶什麼。

搶的越多越快,資金回籠的速度也就越快,得到的利潤也就越高,產生的效益也就最好。

隻想保住一點微薄收入掙點死工資的大宋軍人,能和一群有創業激情和更高追求的大遼軍人比嗎?

比不了!

這就是大宋國為什麼打不過大遼國的一個重要原因——製度的原因。

話說回來,每一項政策的製定,都要從正反倆個方麵來研究,有正的一麵,肯定會有負的一麵。

就因為大遼國的士兵特別能搶,後來造成了大遼國的人口一多半都是漢人,所有被契丹人搶來的人,都會少不了在頭上挨一刀,不是脖子上,是頭頂上,更準確一點是頭發。

隻要漢人被契丹人把頭一剃,就相當於給他們發了“綠卡”,正式移民了。

你說那陣子移民咋就那麼容易呢?

不過,漢人雖然被契丹人剃了頭,他們仍然是漢人,大家知道,無論是更換國籍還是辦理移民都不太難,難得是生活習慣不好改。

比方說,一位中原人,移民到東北,說一句“你這弄啥來?”

契丹人聽了一定會答非所問,“俺們這疙瘩盡是大忽悠。”

這誰能聽得懂呀?

所以,為了更好的促進大遼國的繁榮昌盛,提高政府決策能力,大遼國就采取了“一國兩製”這種創造性的國家政策——北官治遼,南官治漢。

有點跑題了,現在接著說大宋和大遼的國家之間的戰爭。

在戰場上大遼國是勝利者,但最終宋遼倆國戰爭的結果隻能算戰成平手。這又是為什麼呢?

遼國每次打仗都不帶糧食,全靠搶,一旦搶不到糧食,他們就會帶著搶到的所有東西,退回國內。

大宋國力超強,讓你搶點東西不是多大點事情,它有足夠多的本錢讓遼國人來搶。

所以,宋國第二代領導人太宗皇帝趙光義就對宋遼之間的戰爭做出重要的理論總結,這句話當然非常有名,他是這麼說的:“我們雖然輸掉了幾場戰役,但我們沒有輸掉整個戰爭!”

聽聽,他總結的多正確。

後來,宋遼倆國領導人變得明智起來,他們終於發現了倆個強國之間打仗並不是一件愉悅的事情,宋遼倆國領導人,經過反複蹉商,在一個非常恰當的時機,簽訂了一項著名的“和平條約”就是:“檀淵之盟”。

倡導並主持簽訂這項和平條約的是當時大宋國第三代領導人宋真宗趙恒和大遼國的太後蕭綽,以及大遼國第六代領導人聖宗皇帝耶律隆緒,為什麼要加個以及呢?因為遼國聖宗皇帝耶律隆緒他很孝順,不但謙虛謹慎,而且戒驕戒躁,他一直跟著媽——蕭太後學習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他智商不夠高,一直到三十八歲才正式接過他媽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