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宋朝官製(2 / 2)

“蔡京封太師,總攬三省政務。”趙佶親頒聖旨,規格不是一般的高。

宋朝官製,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這是給宰相、親王使相的加官,不常設,其特拜者不預政事,皆赴上於尚書省。

“三公”在大宋建國以來就沒有授予任何一個人,這叫虛位以待,寧缺勿濫。所以,蔡京才會給童貫的“司空”前邊加一個“檢校”,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太師位居正一品首位,是個位極人臣、不能再高的職位。有宋一朝隻有開國宰相趙普等屈指可數的幾個人被加封過太師銜。

“最高榮譽”就是形容大宋的太師呢。

太師如果沒有總攬三省政務,還不如當個宰相實在,可話說回來,你不當宰相也沒機會當太師,再說的抬杠一點,你就是當了宰相也不一定能當太師。

宰相可是擁有實權,象蔡京這種老官僚、老政治家對於那種“最高榮譽”什麼的虛套套是沒多少追求和熱情的,他隻對權和利感興趣,蔡京是一位務實不務虛的人。水滸之星159

趙佶是官場上老大,必定知道蔡京心中的算盤,所以,才會封他為太師之後,再加上“總攬三省政務”六個字。要不會讓大家誤以為“老菜”退居二線——調到“政協”養老去了呢。

太師是“名”,總攬三省政務是“實”。

蔡京這叫名至實歸。

宋時官製,以中書門下省——同平章事稱宰相——負責執政。

樞密院——樞密使稱樞相——負責掌軍。

三司——三司使稱計相——負責管財。

宰相、樞相、計相合稱為“三相”,事權不相上下,不相統攝。意思就是誰也管不了誰,目的就為了互相製約,防止某個部門的權力失控,一枝獨大,乃至一手遮天。

如果誰也管不了誰,哪不是『亂』套了嗎?

不會,要知道,在大宋可是皇權至上,皇帝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最終還是“朕說了算”。

皇帝分散大臣的權力,就是為了更好的集中自己的權力。

宋製的特點除了以中央集權、百官分權外,在用人上還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重文輕武。

說到“重文輕武”和“削藩鎮之權”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目的高度一致。

宋朝最高軍事長官樞密使——樞相一職建國來一直由文人擔任,因為宋太祖就是由一位職業軍人發育成長最後才變成皇帝的,所以,有宋一朝對於武人掌握軍權是非常忌諱的,老趙家的人怕有一天,會有另一位象趙匡胤一樣的職業軍人奪走了趙匡胤建立起的趙氏江山。

曆朝曆代,老趙家這一點做得最好,沒有一位職業軍人發生過類似“陳橋兵變”這種事情,原因很簡單,一個國家整個政治機製都在監督和防範著你,你怎麼會有機會搞“兵變”?

安卓客戶端上線下載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