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全身性症狀(2)(2 / 3)

許多藥物可引起藥物反應性發熱,藥熱是一種藥物過敏反應,通常伴有皮疹、關節痛、淋巴結腫大,多在投藥後第6-10天出現,診斷一般較容易。對藥熱關鍵是要提高警惕性,用藥前詳細閱讀說明書,用藥後注意觀察,一旦發現情況及時停用該藥,嚴重時需立即就醫。較易引起藥熱的如青黴素、氯黴素、鏈黴素、先鋒黴素等,使用時注意觀察。

(21)惡性淋巴瘤:

常有長期發熱、淋巴結腫大、貧血等,需經過淋巴結活檢明確診斷。

第13章 慢性低熱

1.慢性低熱含義

體溫升高在37.4-38℃(舌下測溫)稱為低熱;低熱持續1個月以上就稱為慢性低熱。

引起慢性低熱原因很多,由於引起低熱的原發病表現常不明顯,所以常使許多病人跑了不少冤枉路,花了不少冤枉錢,疾病還沒查清,病人多年背著思想包袱。這當然也不能抱怨醫生不高明,因為要查清許多低熱原因,必須由醫患配合、仔細觀察、仔細鑒別。

引起慢性低熱有以下幾種原因:(1)各種細菌、病毒引起的慢性不起眼的感染。(2)慢性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炎症反應。(3)體內有壞死物質性引起發熱反應。(4)基礎代謝增高引起發熱。(5)體溫調節中樞的異常反應引起發熱。(6)功能性低熱。

2.慢性低熱的自查、自助與就醫

(1)結核病:

如果病人的慢性低熱表現為午後低熱,同時有盜汗、疲乏、消瘦、手腳心發熱等,應考慮結核病。有咳嗽、胸部不適時,應拍胸片檢查有無肺結核。如果伴有排尿不適、排尿次數增多,應檢查尿結核菌、作腎盂造影,看有無泌尿係統結核。如果有腹瀉或腹瀉便秘交替及腹部疼痛,應進行腸道鋇劑X線檢查,看有無腸結核。如果有睾丸附睾腫痛應到泌尿外科就醫,檢查有無睾丸附睾結核。其他還有骨結核、肝結核、腹腔淋巴結核等。

但是在結核病早期可能沒有上述呼吸係統、泌尿係統、腹部或生殖係統結核的明顯症狀與體征隻有低熱,容易使人忽視結核的存在。因此,對於慢性低熱的患者就醫後時,應首先進行X線胸片檢查,並到結核病醫院做皮膚結核菌素試驗。因為肺結核是結核病最為常見的一種,其他髒器結核也都和肺結核感染有關。另外,不管那個髒器患了結核病,隻要是結核病還在活動期,皮膚結核菌素試驗就會呈現強陽性反應。如果皮膚結核菌素試驗呈強陽性反應而分不清時哪個髒器患了結核時可以進行抗結核試驗治療。

(2)慢性局灶性感染:

慢性扁桃體炎、慢性齒根炎、慢性鼻竇炎、慢性中耳炎、慢性乳突炎、慢性膽道炎、腸道慢性炎症、慢性腎盂腎炎、慢性前列腺炎、女性內生殖器等處的慢性炎症等。患者常有精神體力欠佳,有的病人伴有心悸、多汗、皮膚劃痕症等植物神經功能亂症狀。局灶性感染根治後,微熱也隨之消退。

(3)慢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無黃疸型病毒性肝炎可引起低熱。病人除有食欲減退、肝區隱痛、肝腫大壓痛等肝炎表現外,常兼有水腫、多汗、易興奮、失眠等症狀。低熱於休息時較低,活動或勞累略有升高,熱程可持續數月數年之久。

如果有這方麵懷疑的病人,應到醫院傳染科或消化科就醫,化驗肝功能及乙肝兩對半,可以明確診斷。

(4)慢性膽囊炎:

患者除低熱外,還有腹脹、噯氣,進食油膩後右上腹不適、疼痛。如果懷疑慢性膽囊炎時,應到消化科就醫,醫生觸摸一下患者膽囊區可發現膽囊區觸痛,進行膽囊B超檢查可發現膽囊壁毛糙、增厚。

(5)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如果病人低熱同時伴有怕熱、多汗、多食、易饑、心慌、失眠等,如病人雙手平舉時手指有細細的顫抖,應警惕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狀腺功能亢進時基礎代謝率升高,故可有低熱。甲亢病人常伴有多汗;但出汗與畏熱同時出現,這與結核病或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的出汗伴以畏寒的情況不大相同。

對於這類病人應到內分泌科就醫,通過抽血化驗血T3、T4可明確診斷。

(6)慢性風濕病與結締組織病:

慢性風濕病、類風濕病、係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皮肌炎等可表現為發熱及其典型的本病特殊表現(參考發熱一節),但也有以慢性低熱為主要表現者。可表現為低熱、疲乏、關節不適、心慌等,雖然沒有各種疾病的特殊表現,但是這類疾病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有特殊的血清學特點,通過抽血化驗可以檢查出來。因此對於這類病人可到結締組織病科就醫,進行血清學化驗。

(7)肝硬化:

門脈性肝硬化病人有的有低熱,原因可能由於肝細胞壞死或肝內炎症等活動性病變所致。如果發熱較高往往提示合並其他感染。

4.消化性潰瘍:

國外報告消化性潰瘍有長期低熱者不少。此種情況以年輕病人為多見。低熱可能由於潰瘍周圍炎症,如胃、十二指腸的局部淋巴結炎症所引起。此外還應注意少量出血的可能性,出血由腸道吸收後,可使人出現低熱。所以如有慢性消化性潰瘍的症狀(詳見中上腹痛),出現低熱,應注意化驗大便潛血。

5.炎症性腸病:

慢性局限性腸炎、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均可有慢性低熱,提示輕度的炎症。

6.慢性風濕性心髒病心功能不全:

慢性風濕性心髒病心功能不全可能有持續的低熱,原因可能是由於瘀血性支氣管炎、細小的肺梗塞或血栓性靜脈炎等所致。或認為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時,由於心排血量降低、皮膚血流量減少、以及水腫的隔熱作用,使散熱減少,再由於呼吸困難時呼吸肌運動量增加,使熱的產生有所增加,故可有低熱。

如病人持續低熱同時有關節痛,心律紊亂如心房纖顫、陣發性心動過速、期前收縮的出現,洋地黃耐受量降低,或心髒雜音和以前比有變化等,則應考慮活動性風濕性心髒病。如持續低熱伴有皮膚或結膜有瘀點,則提示並發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的可能性,應及時就醫。

7.血液病:

重症貧血病人常有微熱,是由於基礎代謝率稍有增高之故。慢性白血病與惡性淋巴瘤也可有低熱。

8.惡性腫瘤:

惡性腫瘤有發熱的傾向,特別是肺癌、肝癌、結腸癌、直腸癌。低熱一般見於無並發症和無進行性急劇壞死的癌。中年以上病人有慢性低熱與血沉加快,雖無任何其他病征,也須注意深部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9.間腦綜合征:

間腦是負責人體植物神經(包括體溫調節)的中樞,間腦病變可引起體溫調節障礙,以及一係列植物神經失調症狀,症狀還有發作性的特點。

慢性起病的間腦綜合征則可有低熱。發病以21-40歲為多。病因以腦部感染為多,其次為腦外傷、腫瘤、中毒等,但也有原因未明者。

間腦功能十分複雜,間腦病損主要有下列表現:

①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症狀如多汗或無汗,半側水腫、半側皮膚發紅、半側無汗或多汗等。多尿或少尿,脈快或脈慢,血壓升高或降低,發作性頭昏,皮膚劃痕症等。此外尚可表現為偏身感覺障礙。

②內分泌代謝障礙如肥胖,劇烈饑餓感,皮膚不對稱性水腫,性欲減退,月經不正常,不育等。

③睡眠障礙如嗜睡或失眠,倒錯性睡眠(白天嗜睡,夜間不睡)。

④體溫調節障礙以慢性低熱為多見。低熱的特點是:對解熱藥呈異常反應:一般人服阿司匹林後開始時皮膚溫度升高,而在間腦病變時呈倒錯反應;兩半側身體皮膚溫度不對稱現象;在間腦病變時相差甚明顯,如相差在0.4-0.5℃時可認為是病理性;24小時體溫曲線正常人在下午較高,在間腦病變有時上午較高。

10.功能性低熱:

發熱通常是疾病的信號,但有些發熱不是因為疾病引起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可發現,有的人即使不生病也會發熱(指低熱),在醫學上稱為\\\"功能性低熱\\\"。產生功能性低熱的原因有:

①情緒性低熱:

緊張、焦慮、煩躁、失眠等情緒變化,可能導致丘腦下部的產熱和散熱中樞功能暫時紊亂,表現為低熱或體溫下降。

②運動性低熱:

劇烈運動、重體力勞動、過度勞累後,體內產熱增多,但散熱相對緩慢,因而使體溫高於正常。如5公裏越野長跑,體溫甚至可超過38℃。

③環境性低熱:

長期在熱環境下工作,或嬰幼兒衣著過多,也可導致體溫明顯高於正常。這種情況隻要改變環境後,體溫便會很快恢複正常。

④手術後低熱:

胃、膽囊切除、剖腹產、輸卵管結紮等大小手術後1-2天,體溫會升高,如果創口沒有感染,一般不會超過38℃,這是機體對創傷的反應,一般維持3-5天。

⑤排卵期低熱:

成年女子常在兩次月經之間,或下次月經來潮前14天左右開始排卵。排卵後的體溫較排卵前要高0.3-0.5℃,直到月經前1-2天才恢複正常。

⑥妊娠期低熱:

有些婦女在懷孕一月後,體溫會比懷孕前增加0.5℃左右,維持時間長短不一,個別直到分娩後才消失。這被認為是與體內孕激素的代謝和分泌有關。

對於功能性低熱不伴感染者,一般無需應用抗感染藥物治療。若一出現低熱,就亂求醫、濫服藥,對身體健康反而有弊無利。

第14章 高血壓

1.高血壓的含義

成人血壓正常值為:收縮壓小於等於140毫米汞柱(18.6千帕),舒張壓小於等於90毫米汞柱(12千帕)。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收縮壓大於等於160毫米汞柱(21.3千帕)、舒張壓大於等於95毫米汞柱(12.7千帕)為高血壓,界於高血壓和正常血壓之間為臨界高血壓。判斷高血壓時應注意,因為許多情況可使血壓暫時升高,如劇烈活動,情緒激動、發燒等等。因此測定血壓應在安靜休息狀態下測量,也不能把一次測的血壓升高就認為是高血壓,很多因素可以出現一過性血壓升高,一般來說應在幾天內連續3次測血壓,都高於正常,才能認為是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