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麵
3月9日的《雜文報》上有篇《還“外國”一個公道》的文章,在替“外國”叫屈了:“很難找到一篇內容是寫外國人生活幸福工作愉快的課文”,認為我們的小學課本把外國描述得太“窮”了。應該“還‘外國’一個公道”。但我以為,這位朱華賢先生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很有杞人憂天之嫌。
朱先生的第一個誤會在於,他誇大了教科書對小學生的影響。請注意,現在不是整天捧著課本背“毛主席語錄”的時代,而是美國電影、卡通書,電子遊戲和動畫片狂轟濫炸的時代。正如朱先生自己所說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廣泛,特別是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學生了解和認識世界的窗門便紛紛打開了。“既然都打開了,那麼您老又何必擔心教科書壟斷學生的思想,竟不知“外國人生活幸福工作愉快”呢?事實上,現在的小學生沒有幾個不羨慕“外國”,因為外國的學生有很多時間玩——這說明孩子們對“外國”的了解並非朱先生想象的那樣貧乏,敬請放心。
現在的問題不是小學生誤以為什麼都以人家好,而是誤以為什麼都不如人家。至於中學生,更是如此。開口閉口“人家外國如何如何”的還少嗎?不知朱先生對這個問題又作何想法?
第二,朱先生似乎把教科書編者的心理想象得太狹隘,太陰暗了。似乎他們這樣選課文,就是存心在對小學生進行“美麗的欺騙”,讓小學生覺得自己的國家什麼都好。前文已經說過,光靠幾篇課文是“騙”不了小學生的;況且“騙”字又從何說起?朱先生是明顯地帶著自己的成見去看編者,所以一口咬定是“欺騙”,可是您老想過沒有,這些課文也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同情心呢?如果說選這些課文的目的僅是為了證明“外國人的生活遠不如咱們中國”那麼,我們教育的出發點。也太單調了些。
第三,朱先生忽視了世界文學史的發展。試問,如果要選出反映“外國人生活幸福工作愉快”的名篇來,朱先生將從何入手?19世紀文學的主流是批判現實主義,顯然是不行的;20世紀有現代主義,現代主義又可分出意識流,存在主義,後象征主義,荒誕派,黑色幽默等多個流派,可就是沒有“生活幸福工作愉快”派的。萬一要選的話,大概也隻有請朱先生親自執筆了。
第四,朱先生沒有注意到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小學生接受事物的過程簡單,是單純的、直接的,他們還不懂得一分為二,他們的腦子中隻有“好人”和“壞蛋”的概念。如果像教育中學生那樣教育他們,無疑是在撥苗助長。比如小學生學曆史時,隻要知道黃巢是個農民起義軍首領就可以了。等他們長大了,再告訴他們黃巢也會亂殺人,他也有不好的一麵。教育必須有一個過程,幻想讓小學生的見解像朱先生那樣高明一步到位,想法固然很好,可惜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還請朱先生耐心一點,不要急著還一個“公道”。事實上,該還“公道”的不是我們,而是“外國”。不知朱先生對國外肆意歪曲事實,鋪天蓋地的反華宣傳有沒有“欺騙”的感慨?在“外國”的教科書和許多影視中,我們的西藏還是個“悲慘世界”,我們的國民還拖著一條小辮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