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
這是份優秀高考試卷。
這位考生沒有常規性的談樹木、森林、氣候的關係,而是抓住一個馬勝利做文章,一個馬勝利回天無力,但兩個、三個、無數個馬勝利就能湧起氣勢宏偉的改革浪潮”。接著進一步論到“形成強大的改革浪潮也需要一定的條件”,這便是“社會理解、支持。”總之,文章雖沒按常規下筆,卻又緊扣了題目,寫法新穎,又很靈活。這表現了考生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辨證思維的能力,否則就不會既突破常規,又遊刃有餘了。
“首句標目,卒章顯誌”的方法
立意就是分析材料,領悟內涵,從而確立中心思想。在實際寫作過程中,立意貫串其始終,真正使“意”能夠在文章裏建立起來,不僅在於中心的確立得當,而且更在於中心的表現非常得法。
怎樣使“意”真正“立”起來,並且“立”得鮮明、突出呢?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總結過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這就是“首句標目,卒章顯誌”。他在《新樂府序》裏說:“首句標其目,卒章顯其誌,詩三百之義也。”這就是說,開頭點題,結尾扣題,首尾呼應,緊扣中心。並且他認為這是《詩經》裏就有的方法,是一種傳統性的方法。他的樂府詩名作也確實如此做了。如《賣炭翁》的起句便是“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標示其所寫的人物和奈以生存的手段,在描寫老翁辛苦燒的炭被宮廷太監強買之後,結句為“半疋紅銷一丈綾,係向牛頭充炭值”。這對老翁來說完全是無用之物。達到揭示“苦宮市也”的主題。又如《新豐折臂翁》,開始就寫“新豐老翁八十八,頭鬢眉須皆似雪,玄孫扶向店前行,左臂憑肩右臂折……”由於皇帝窮兵黷武,老翁年輕時為了躲避征兵,自己砸斷了自己的手臂,換取了“一肢雖廢一身全”。結尾為“邊功未立生人怨,請問新豐折臂翁。”揭示“戒邊功也”的宗旨。
為什麼“首句標目,卒章顯誌”的方法能使文章的中心思想突出呢?因為文章的開頭、結尾都是結構的特殊位置,該處表現的東西容易顯豁,發人注意,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好像運動會的入場式,每隊運動員入場,那排頭和排尾的走得好壞,特別惹人注意,也影響整個隊的精神麵貌。還象正月新春耍龍燈,那耍龍頭的和耍龍尾的都很關鍵。對於參加高考的同學來說,“首句標目,卒章顯誌”還有其他的好處。“首句標目”,開頭就緊扣中心下筆,這像牽牛,抬手拉著牛鼻子,牛就會跟著走,就會防止起筆過遠,漫無邊際的弊端,就會防止無意中越扯越遠,中間跑題的現象。“卒章顯誌”,結尾歸納中心,呼應開頭,也可防止另生枝節、前後矛盾、結尾拖遝等毛病。考場作文的時間緊,不能像自由作文那樣精雕細刻、反複構思,又得把文章寫好,采用“首句標目,卒章顯誌”的方法也有節省時間,將文章既寫得快,又寫得好。這裏要解決個思想問題,即認為這種方法簡單,耽心影響成績,大詩人白居易都用此方法與樂府詩,他都不輕視“首句標目,卒章顯誌”,誰還能輕視呢?方法沒有好壞之分,重要的是用得好壞。從曆年閱卷的情況看,許多地考生都有意或無意地用了這種方法,並且取得高分,所以什麼影響成績的耽心是完全沒必要的。
其實“首句標目,卒章顯誌”是個大方法,具體做起來,也是多種多樣的。如“首句標目”有的是起句切入題目,有的也可稍作跌岩;有的是明明白白的重複題目,有的則是暗口點明中心。“卒章顯誌”有的是歸納中心思想,有的則是將中心思想再升華一步;有的直接明確揭示,有的含蓄暗示。具體怎麼做,還得根據當時的考題和自己文章的實際去作不同的處理。
【例文】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
北京考生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中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本意是憂國憂民而置個人利益於不顧。這種偉大、崇高的精神,不僅封建社會輔助君主治理國家的大臣需要具備,我們今天做了國家主人的人們更需要具備。
中華民族自古以具有悠久的民族文化而著稱於世。中華兒女在長期的鬥爭中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尤以精神文明更為班斕耀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正是我們傳統的愛國主義精神閃爍異彩的精髓。
在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數遭挫折而不衰,屢遇磨難而不竭,反而愈加昌盛,一步步走向繁榮,正是因為有無數憂國憂民的炎黃子孫,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為行動的精神支柱。多少代人前赴後繼,為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而曆盡艱辛。“仁者不以盛衰變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這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所在。
然而,要真正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卻很不易。首先,需要有坦蕩的胸懷,心中裝得下“天下”,裝得下人民。其次,還需有舍己的精神,能夠跑出自私自利的狹隘圈子。
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夠“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因為他心中裝著人民的安危而勇於舍棄個人的利益。
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之所以能夠轉戰邊塞,擊退匈奴,是因為他們心中裝著國家存亡。
嶽飛、文天祥、戚繼光等愛國誌士、民族英雄之所以能夠名垂千古,正是因為他們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為國家的存亡、民族的安危而敢於麵對民族的敵人威武不屈,視死如歸,以高尚的情操和剛正不阿的行為寫下了自己的曆史。
這樣的英雄、誌士,古有之,今亦有之。
敬愛的周恩來同誌,自青年時代起就憂國憂民,把解放全人類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一生鞠躬盡瘁,為人民灑盡了最後一滴汗水。他無私的品德永遠為人民懷念。
祖國建設時期各條戰線的人們把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為中華民族的振興,竭盡全力,這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在新時代的具體體現。
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麵臨的艱巨任務。黨已經發出了號令,“振興中華”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的最強音。曆史賦予我們的任務是艱巨的,新的征途上必然會布滿溝坎、荊棘。逾越溝坎,排除荊棘,正需要我們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並使這種精神見之於行動,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身。
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範仲淹尚且具有這種思想,我們今於具有社會主義道德的人們更應具備這種思想。倘若人人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來要求自己,並付諸行動,我們的國家何愁不富強,民族何愁不興盛呢?
【簡析】
這份孝卷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首句標目,卒章顯誌”。
首先點明題目的出處,並加以概括歸納:“其本意是憂國憂民而置個人利益於不顧”,提出中心論點。接下去指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我們傳統的愛國主義精神閃爍異彩的精髓”。真正做到:一要擔蕩胸懷,二要舍己精神。這樣將中心思想挖掘深刻了,並用古今事例加以論證,進一步聯係實際,今天進行現代化建設,更要提倡這種崇高的精神。文章的結尾,也就是“卒章”,再次點明題旨,使首尾一致,把中心論點展示得顯豁、突出。
選材方法
圍繞中心的選材方法
任何文章不能沒有中心,任何文章也不能沒有材料。有人打比方說: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沒有中心的文章好像是沒靈魂的人,沒有材料也就是沒有血肉,靈魂無處附著,就是遊魂。盡管這個比喻人人皆知,但它卻確實道出了文章的中心和材料的關係,並不能因為“人人皆知”就表失其價值。
在具體的文章,其中心思想也是具體的,它要求與之相適應的材料去表現它,這樣就出現選材的問題了。選材也就成為中心思想確定後一個關鍵性的寫作步驟。它關係整篇文章的成敗得失。高考作文中,選材問題尤其顯得重要。因為高考作文不是自由作文,考生不能根據自己有什麼材料就寫什麼文章,而要根據試題的要求去寫文章。那些試題,或是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如1982年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或是劃定了內容的範圍,如1984年的試題,要求考生“以對中學生作文的看法為中心”去寫議論文;1993年的全國高考試題要求寫記敘文,但對記敘的情境、人物對話都加了限製,如:
1993年全國高考作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