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家庭對孩子性格的影響(2 / 3)

比如,小孩好動的程度經常有很長的持續性,出生兩個月的孩子如果比較好動,他到了5歲時吃飯就容易好動。到了10歲時寫習題也動不動就離開。相對地,出生兩個月時不太好動的孩子,到了5歲時,也能在父母出門的時間乖乖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到了10歲時,則表現出喜好下棋或念書等靜態活動的傾向。

在對“一卵生雙胞胎”個性持續的研究上,有個著名的例子。有一對同時活了80多歲的雙胞胎,在他們一生中,隻有20歲前後相處一年,除此之外,都在不同的環境中生活,人生經曆備不相同。然而從個性上考察,兩兄弟卻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首先,兩人在氣質上都屬於粘液質,動作緩慢、沉默無語,不善交談,沒有耐心,有時候會突然大發脾氣。另一方麵,兩人做事都認真徹底,雖然學曆很低,但後來都爬到很高的地位。另外,由於兩兄弟做事強硬、性格火爆,很少有朋友。

雖然一出生就分離,這對雙胞胎的個性卻如此相似,可見,個性是很受遺傳影響的。

當然,從遺傳學的角度看父母個性對孩子個性的影響時,隻能說孩子的個性受出生時的遺傳因素的影響相當大,但不能絕對地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龍生龍,鳳生鳳”。孩子有可能在個性方麵酷似父母,但也有可能發生很大的變異,這就要談到父母個性對孩子個性的間接影響——通過家庭環境的影響來實現。

家庭環境對孩子個性的影響又可分為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這就要涉及到父母兩人個性的相互影響、配合問題。首先,父母個性的相映成趣對孩子個性的形成、發展和豐富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比如父母中有一位是黃膽汁質氣質,另一位是黑膽汁質或粘液質氣質,這樣兩種個性剛好形成互補,這樣的父母一唱一和,鬆弛有致,孩子就能從父母的言行舉止中感受到家庭的魅力、生活樂趣、人生的幽默感。生活在這類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會形成樂觀、開朗的個性。相反若是父母的氣質類型相同(多血質還好點),要發脾氣兩人大動幹戈,要溫柔起來,兩人情意綿綿,家庭環境也形成夏日型環境:一會兒狂風暴雨,一會兒晴空萬裏。這樣的個性組合對孩子個性的形成往往具有消極影響。他們往往對父母的行為感到不知所措,再開朗、樂觀的孩子也會變成一副壞脾氣,沉默、抑鬱、苦惱、少年老成。

此外,父母對孩子個性的影響還表現在父母本身的個性影響力上。一般說來,多血質和黃膽汁質氣質的父母比較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兩種“外向型”的氣質,極大地影響了孩子的說話方式和行為方式,從而使他們很容易形成類似父母的個性。如果父母性格比較沉鬱,孩子在沉寂的家庭環境找不到多少快樂就會把目光投向外界,從周圍的環境中尋找歡樂,從而豐富自己的個性內涵,使孩子在未來形成與父母相差甚遠的個性。

然後,讓我們來談談孩子的個性對父母個性的影響。

這是一個比較新鮮的話題。孩子對父母個性有沒有影響呢?有的,隻是過去人們很少注意罷了。

孩子個性的形成,遺傳起了巨大作用,但是孩子後天環境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很明顯,孩子的心靈發展軌跡與父母不同,孩子的生活環境也不盡相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不同的程度還會繼續加大。這樣孩子的個性在自己的探索過程中趨幹完善、健全。這種個性如果與父母很相似,那父母會覺得很得意,“龍生龍嘛!”從而對自己已經具有的個性更加自信,對孩子也會更有愛心。若孩子的個性與父母親的個性相差很遠,這時候,往往會引起父母的驚訝,“怎麼這孩子不像我的孩子?”聰明的父母會在認識孩子個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反思自己個性中的積極因素與消極成分。這時候,有的父母會有意識強化自己個性中積極向上的一麵,弱化個性中消極、火爆,不利孩子成長的一麵,從而轉變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有的父母則會維護自己的家長權威,以極端粗暴頑固的方式在孩子麵前強化自己的個性,盡管這種做法的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龍生龍”說新思維。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普遍認為,孩子應該在個性方麵長得像父母或像長輩中德高望重的人。孩子若能這樣,那他的個性就成熟完美了。誠然,將門出虎子值得提倡,但將門是不是非得出虎子呢?這倒未必了。在西方,尤其是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個性是得到充分張揚的,“龍不生龍”的現象比比皆是,倒是“龍生龍”的現象成為稀罕,那個龍子肯定會被譏為沒有個性,廢人一個。

兩種觀念的差異的確反映了個性影響觀上的差異。在中國過去和現在的諸多家庭中,孩子是沒有多少自由可言的,他們往往被強製按照父母的意願成長,這樣帶來的後果是可怕的,很多醜陋陰暗的文化糟粕、性格弱點、民族劣恨性就這樣被代代相傳了,如果不及時轉變觀念,它們還會被帶入21世紀。真是那樣,中國的未來可真要讓人憂心如焚了。

中國已不是封建帝國時代的中國,現在的中國正在沿著現代化道路前進,正在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發展友好關係;中國這艘巨輪正在駛向21世紀的信息海洋……現在的中國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開拓型、革新型的新一代,寄希望於他們的大刀闊斧,銳意進取,砍掉吸附在這個蒸蒸日上的大國身上的種種陳皮爛肉,讓她以嶄新的麵貌邁進21世紀。這樣一個中國,對青少年一代的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這就是健全個性的形成、發展。

在家庭裏,父母要給孩子民主的空間,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健康、自由、全麵、創造性的發展,這已成為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同時,孩子的個性日益走向成熟,他們必將以自己嶄新的個性存在方式和個性魅力影響、改變自己父母的個性,給他們一個機會洞察自己的個性缺陷。我們的父母千萬別為此感到沒麵子,“一代新人勝舊人”,時代不同了,我們得跟上潮流。

確實,現在的孩子,經常讓我們做父母的處於這樣一種讓自己“很沒麵子”的境地,即孩子知道的東西比自己過去小時候知道的多得多。不僅如此,時代發展到今天,孩子們在小小年紀就已知道足球巨星、電腦網絡,學會了英語、計算機知識;小小歲數就已經擁有父母過去想都不敢想的物品,已經能說些過去從來沒有聽到過的話,這些現象讓父母們有些坐不住了。他們害怕權威的形象一旦從孩子心中失落,那自己以後還有什麼力量去影響孩子呢?於是,不懂裝懂,了解一些粗淺的時髦便對孩子大講特講。但是西洋鏡總有一天會被拆穿,到那時羞愧的必將是我們父母。反過來一想,這不正表明孩子的個性發展已經具有一個全新的時代環境嗎?他們有條件培養自己超越“龍生龍”的個性,這反過來對父母的個性產生了既現實又深遠的影響。

麵對這種處境,我們跨世紀的父母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以對孩子高度負責的態度想方設法使他進入一個個全新的領域去發展自己,鍛煉自己,而不是為了那毫無價值的所謂麵子處處假裝權威。要真正樹立“向孩子學習”的觀念,從他們那裏吸取發展自己個性的新鮮成分。

2.父母的性格類型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很多情況下,父母的性格類型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有什麼樣性格的父母則會造就相應性格的孩子。

(1)支配型的父母

孩子多為服從、無自發性、消極、依賴、溫和的性格。

(2)過分照料型的父母

孩子多為幼稚、依賴、神經質、被動、怯懦的性格。

(3)保護型的父母

孩子多為缺乏社會性、思慮深沉、親切、無神經質、情緒穩定的性格。

(4)忽視型的父母

孩子多為冷酷、攻擊性強、情緒不穩定、富有創造性的性格。

(5)嬌寵型的父母

孩子多為任性、反抗性、幼稚、神經質的性格。

(6)民主型的父母

孩子多為獨立、直率、樂於助人、親切、善於社交的性格。

(7)專製型的父母

孩子多為依賴性、反抗、情緒不穩定、以自我為中心、膽大的性格。

(8)拒絕型的父母

孩子多為神經質、蠻橫、惡作劇、冷淡的性格。

(9)殘酷型的父母

孩子多為固執、冷酷、神經質、逃避、獨立的性格。

(10)服從型的父母

孩子多為無責任心、不順從、攻擊性強、蠻橫的性格。

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需要來自父母雙方的營養:他們在爸爸媽媽的調教下學會了分辨阿姨和叔叔、男孩子和女孩子,並有了和成年異性親密相處的經驗。但是在“一邊倒”的情況下,爸爸媽媽對孩子的影響就會失去平衡:如果女兒整天跟著爸爸爬高爬低,她可能難以學到媽媽的溫柔和細心;如果兒子整天和媽媽一起擺弄娃娃,他可能會缺乏男性的陽剛之氣;如果孩子過於依戀同性別的家長,就可能缺乏和成年異性親密交往的經驗,進入青春期後,他們容易在異性麵前過分害羞、緊張或自我封閉,出現交往障礙。

其實,孩子對爸爸媽媽的偏愛是自然形成的,隻要家長淡化處理,雙方都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的教養問題,孩子就會均衡成長。

父母雙方都要負擔養育孩子的責任,不要搞嚴格的“性別分工”。平時,媽媽和爸爸可以經常交流:孩子性格怎樣,有什麼進步,存在什麼問題,該怎樣處理,有什麼事處理得不合適,等等。如果爸爸和媽媽始終站在一起,互相協調和配合,孩子就會把爸爸媽媽看成一個整體,他可能偏愛一方,但不會忽視另一方。

孩子越偏愛媽媽,做媽媽的越得讓爸爸和孩子多多接觸。媽媽要創造機會讓爸爸表現自己,使孩子覺得“爸爸真棒”,很樂意和爸爸一起玩,爸爸在孩子心中的地位也會日漸提高。從中,孩子也將會得到更多來自爸爸的愛,更容易學會爸爸的優點,這對孩子有益無害。

人的個性品質是應該從小培養的,在培養孩子智力能力的同時,千萬不要忽視了對孩子非智力因素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實際上,大多數孩子的智力差別並不是很大,所受教育進度也基本相當,那麼,為什麼有些孩子各方麵能夠很優秀,而有些孩子卻令人很失望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取決於他們是否有積極的進取心和頑強的意誌力,是否有敢於正視困難、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家庭環境既然是兒童性格形成的搖籃,父母在與子女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對孩子性格形成的潛移默化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他們的言談舉止、待人接物方式、生活作風及道德風貌等,都會在孩子心靈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尤其是父母教育兒童的方式,更可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類型。

3.父母威信對孩子的影響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現以下兩種截然不同的家庭類型及其教育效果:

一種是家長的文化素質較高,思想行為素質也較高,其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綜合素質較高;

另一種是家長的文化素質低,思想行為的素質也低,其家庭環境中長成的孩子往往綜合素質較低。當然這雖帶有普遍性,但也並非絕對的,也有家庭的素質與孩子的素質並非一致或同步的情況。

我們僅就上述的帶有普遍性的情況來說,往往是父母的威信起了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一般來說,父母在孩子中的威信越高,他們的教育作用也就越大,也最受孩子們的歡迎。由此可見,父母的威信是對子女進行教育的基礎。現實生活中,常常聽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這裏有孩子的責任,但主要是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沒有威信。

所謂“威信”,就是威望和信譽。威信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意誌服從。父母的威信主要表現在:孩子尊重、愛戴、信賴家長;父母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孩子能自願地毫不勉強地接受。所以父母的威信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是孩子自覺接受教育的重要條件。實踐證明:如果父母沒有威信,盡管態度認真,教育嚴肅,但孩子仍然當作耳邊風;相反,如果父母有威信,不用講多少道理,孩子也能令行禁止。由此可見,要搞好家庭教育,必須努力建立和維護父母的威信。

那麼,父母怎麼才能在孩子中有威信呢?

第一,要有高尚廉潔的品格。父母的品格修養對孩子性格、品德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些高尚廉潔的品格一般體現在對祖國的熱愛、對事業的忠誠與勤奮、對他人的熱忱與寬容、對生活與困難的樂觀向上的態度。如父母具備了這些品格,孩子會崇敬與愛戴他們。

第二,要有廣博的知識。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不斷的提出問題,不斷地進行探索。作為父母必須具豐富廣博的知識來滿足孩子們的求知欲與好奇心。這就要求父母自身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與知識。如果父母的文化知識修養對孩子的學習品質的形成有極大的好處,同時也就能在孩子心目中獲得較高的威信。

其次,還有父母的嚴以律己、以身作則的模範行為,與孩子建立平等、民主關係,父母之間的和眭、友愛與意見一致等,也會直接影響父母的威信和對孩子教育的效果。

4.父愛使女兒能力倍增

加拿大一所大學的心理研究發現,少女時期獲得父親關懷與支持的女性,會有較好的感情與性心理發展,成人後處理與異性親密關係的能力也較強。

加拿大安大略省聖傑洛大學針對57名20到24歲女學生所做的調查研究顯示,父親對女兒的感情、性心理與社會發展具有很大影響。這份報告還說,女性是否能夠坦然麵對自己的性別,與她們感覺父親是否予以肯定和支持大有關係,內心認為父親越肯定她的女性性別,處理性問題的能力越好,反之亦然。

但這隻是針對“性心理”,而不是“性生理”發展。因為研究發現,性心理發展健全的女性,並不一定性生活也圓滿。青春期以後,父親對長大的女兒身感到不自在,開始疏遠,不再像女兒小時侯那樣一起玩、時常有親昵動作。他們指出,父親讓女兒感到威脅、疏遠、不關心,會使女兒失去安全感,也會影響女兒的人格發展。

心理學界一般都認為:母親對女兒的關愛和支持對女兒日後的自尊心、處事能力沒有什麼重大影響。

幫助孩子克服害羞退縮

根據國外報道,下列5種方法可幫孩子克服害羞心理。

(1)鼓勵孩子建立自信心。當孩子表現得很有創意、很有愛心時,應加以勉勵,建立其自信。有了自信,克服害羞就簡單多了。

(2)避免當眾嘲笑孩子。當孩子“不好意思”稱呼長輩或做其他事時,父母不要責怪或嘲笑,因為那樣隻會增加壓力,令他更退縮。

(3)引導孩子與其他孩子玩。可以帶孩子欣賞其他小朋友遊戲,當他興趣正濃時,可趁機鼓勵他參與進去。

(4)不要因為孩子“害羞”相責。害羞隻是一種行為,並不是疾病,不必太在意。

(5)不要操之過急,要順其自然。

三、隻有健全的性格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社會的發展使競爭日加激烈,若要在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培養出好的性格,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1.現代社會不歡迎有性格障礙的孩子

隨著市場經濟體製在我國的確立及進一步發展,隨著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改革不斷走向深入,廣大的中國人越來越感受到生活的緊張、競爭的壓力、擇業的艱難。生活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中的孩子由於其身心的承受力還很脆弱,因而在家庭、社會、學業的壓力下,極易產生性格障礙。

這種性格障礙的具體症狀是:表麵上他們仍過著正常人的生活,但深入接觸後,便發現這些孩子很怪。比如與人開始接觸時還客客氣氣,但一旦熟悉時就經常過度親密或過度要求對方,甚至動不動就發怒。

這種孩子還有一個奇怪的地方,就是一會兒跟別人非常親密,一會兒又突然轉變方向,怒目相視,從一個極端跳向另一個極端。

有性格障礙的孩子不會體諒別人的感覺和心情,非常自私任性,也因此麵臨著自我統一困難及心理混亂的問題。此外,他們缺乏信心,經常處於情緒不安定狀態。

現代社會孩子的性格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無法抑製自己的憤怒

在感情上,這種孩子大都不易被感動,經常處於極度不安或不快的狀態。他們表達感情的方式非常激烈,無法控製激動的情緒。這是因為他們在長期的成長過程中,一直沒有養成壓抑衝動及不滿的習慣,因此無法掌握自己,沒有信心,極度不安。這種類型的孩子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對別人的依賴和期待非常大,當別人無法接受或照顧他時,便會以為對方背叛了自己。

除此之外,這類孩子通常不會有罪惡感、自責感,而有一種與周圍的世界格格不入的孤立感。由於擔心被別人拋棄,便更努力,以更激烈的方式想要把握或挽回與別人的關係,卻總是因為方法或態度的問題而把事情搞得更糟。最後,當別人離他而去時,便可能覺得被背叛而狂怒不己。

(2)不安定

這種孩子通常人際關係非常不安定。或許這是因為他很容易和朋友鬧翻,因此,朋友關係便多維持在點頭之交的狀態上。與一般人的交往更是淺嚐輒止。這種無法與人深交的性格障礙,在相當一部分孩子身上存在。

這種孩子在與朋友深入交往時,很容易變得依賴對方或毫無節製地要求對方,讓朋友非常困擾。當對方無法接納自己或滿足自己時,他們就會被激怒而任性地指責對方。這種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與做法,當然難以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另一方麵,由於他們對人的評價經常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人際關係當然不穩定。有時,這種孩子會把朋友任意地理想化,或給以過度的期待,一旦希望落空,便會轉而拚命攻擊對方。

有這種性格障礙的孩子,其心理一直處在不安定狀態,不僅對自己,甚至對別人的期待、要求都呈現出偏執、誇大、不安定的傾向。

(3)自我毀滅

有這種性格障礙的孩子是很可怕的。他們特別容易出現自殺等衝動性的自我毀滅行動。雖然基本上他們並不是真正想死,但還是經常造成無法挽回的身體損害。

另外,有這種性格障礙的孩子,會為了逃避現實而濫用藥物或酗酒、亂性、浪費金錢、過度飲食或拒食,有意用外物傷害身體。有的孩子甚至故意違反交通規則,引起交通事故。

(4)沒有自信心

有這種性格障礙的孩子由於在意識層次上無法掌握自己,無法給予自己以適當的評價,因此產生心理的不安定。

這種不忠實,也就是自我同一性、自我認同發生障礙,可能導致行動與感情出現異常。

這種孩子由於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有什麼長處,什麼短處,所以無法讓自己得到定位和認同。換句話說,他們的自我形象非常破碎,無法統一,因此陷於不安。有時會突然出現誇大妄想的行為,借此提高自己的價值,讓心理獲得穩定。但有時這種自我防衛的做法露出馬腳,反而讓當事人更加無助和茫然。

現代社會不需要有性格障礙的孩子,健全的個性才是今天的孩子順利進入21世紀的護身符。因此我們的廣大父母對這種有性格障礙的孩子一定要早發現,早治療,使他們盡早恢複健全的個性、性格。否則,讓孩子帶著這種性格障礙進入21世紀,那麼不但他的一生堪憂,也會給家庭帶來無窮煩惱,而且更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2.孩子性格不同,教育方法有別

針對不同性格的孩子要求用相應的教育方法,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1)性格開朗、活潑、愛說愛動的孩子:這類孩子思維活躍、反應靈敏,自我表現欲和交往能力也很強;但是自控能力差,做事沒有耐心。對這類孩子應采用高標準、嚴要求的方法,對他們認真地做每件事,並善始善終。

(2)性格調皮、專橫、大大咧咧的孩子:這類孩子適應能力強,敢說敢幹,富有創造性但意氣十足,愛打鬧,規則意識較差。對這類孩子宜采取批評與鼓勵相結合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愛心培養,使孩子體會到同伴間友誼的樂趣。

(3)性格孤僻、膽小、不愛說話的孩子:這類孩子比較穩當,做事不易出差錯,專注力強、聽話,但他們不愛交往,自我表現欲不強,不願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對這類孩子應采用欣賞的方法,多親近他們,給他們創造與別人交往、在集體場合說話的機會。

(4)性格溫柔、聽話、沉穩的孩子:這類孩子自尊心強,有主見,做事有條理、認真,但是很愛麵子,做錯了事不能當麵批評,否則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對這類孩子宜采取多鼓勵、多表揚、少批評的方法,細心體察孩子的變化,任其解釋自己的新發現,從一點一滴著手培養孩子的探索意識和創造意識。

3.你能否從性格學的角度關注孩子

有這樣一句話:命運如同湍急河流上的一葉扁舟,性格則是惟一的舵手,它既可使你抵達光輝的彼岸,也可使你隨波逐流。這段話道出了一個人的性格對其一生命運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一個人的性格健全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事業成功與否、家庭生活幸福與否、人際關係良好與否。健全的個性是事業成功的基儲家庭幸福的根基、人際關係良好的基石。對於20世紀90年代的青少年來說,健全的個性是通向21世紀的護身符。

心理學家曾一再告誡世人:改善你的個性,健全你的個性,扼住命運的咽喉,做命運的主人。要改善自己的個性,健全自己的個性,前提是要認識自己的個性,找到自己性格中尚存在的缺陷,對症下藥,為明天的成功鋪一塊基石。

曆史上有關性格的學說很多,生活中我們幾乎用濫了“性格”、“個性”這兩個詞。如我們常會聽到某個人評述另一個人時不無佩服地說:“他真有個性!”,或頗有些調侃地說:“你可真有性格啊!”,還有諸如“這人的性格可真倔”,或“你的性子不要那麼急行不?”等等之類的話。心理學中最早的有關性格的學說是卡雷努思根據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斯的“液體病理說”所提出來的“四氣質說”。“四氣質說”把人的性格從總體上分為“陽剛”、“平淡”、“憂鬱”及“急躁”等幾大類,不同的人各屬於其中的一種,這種學說直到今天也讓人深有同感。卡雷努思在指出不同的性格對人的一生有不同的積極作用之後,又提醒世人不同的性格還有各自的弱點,它們毫不客氣地對人的一生產生消極影響。在世紀之交的今天,我們不得不正視如下問題:作為獨立的個體,我們該怎樣完善自己的個性?作為將來的人夫或人妻、人父或人母,我們該怎樣培養孩子健全的個性?

健全的個性是通向21世紀的護身符。當曆史進入21世紀的最後一年時,對21世紀,人們看得更加清楚了:21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紀;21世紀是強者的世紀;21世紀是不相信眼淚的世紀;21世紀是一個你隻能去適應它,此外別無選擇的世紀……在這樣的一個世紀中,沒有健全的個性,要麼成天唉聲歎氣、怨天憂人;要麼受一點挫折即趴下,再也直不起腰,悲觀失望;要麼取得一點成績驕做自滿,洋洋自得,完全看不到前進中可能有的曲折和艱險……這樣的孩子怎麼可能成為21世紀的主人?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在高揚健全個性的下個世紀被潮流卷帶著扔到海底,慢慢地腐爛、消失。

既然殘缺不全的個性無法在21世紀生存、發展,那麼培養孩子健全的個性就是父母對孩子進行性格培養的焦點了。

什麼是健全、健康的個性呢?心理學者傑拉德指出:能將內心對重視你的人敞開是性格健全的重要特征。同時,要擁有健康的性格,向別人開放自己的內心是最好的辦法。

通常,為了適應社會的各種規矩要求,不與社會發生衝突,大部分人都必須相當程度地壓抑自己。在社會生活上這是必須的,隻是若壓抑過度就會產生身心障礙。所以傑拉德強調,即使在社會生活中頻頻壓抑自己的人,至少也要有一處可以傾訴、發泄胸中的鬱悶和不滿情緒的地方。這是擁有健康性格的必要條件之一。

但是,自我開放並非越高越好。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若一方抱著很高的期望,另一方卻關起心靈的大門,兩人便無法溝通和交往。所以,敞開自己絕對是發展親密朋友關係的基本條件。然而,一見麵或在公開場合過度吐露自己細膩複雜的心情,怕隻會令聽者大惑不解,不知所措。所以,自我開放必須看場合,而且要適可而止,才能培養健康的人格。

顯然,“健全”包含“健康”和“全麵”兩個方麵的含義。健康的個性已說過了,現在再談談全麵。這裏要澄清一個誤解。有人認為,所謂全麵的個性,就是各種性格無所不包,全都融合在一個人的身上,這其實不對。個性之所以為個性必然有與眾不同的地方,方能成其為個性。一個什麼樣的個性都有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是絕對找不到的。即使那些左右逢源、八麵玲瓏的交際高手,也不可能什麼樣的個性都有。至於偉人,他們更是以某方麵的突出個性魅力來感染、吸引著群眾。“個性”這個詞本身就已注定它強調個別,即這個人不同於那個人的性格因素。既然如此,那麼,全麵的個性指的是什麼呢?我們認為,它是對一個人個性成熟的理論描述,成熟的個性即是一種全麵的個性,它以某種突出的性格特征為代表,融彙貫通其它性格特征,從而使代表性的性格特征更加完善,取長補短,盡顯個人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