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到死絲方盡(1 / 2)

春蠶到死絲方盡

1.因人抒情法

通過對特定人物的勾畫,以抒發感情,也就是說抓住人物的某些具有感情特征的行動、語言、神態等細節把作者感情抒發出來,或把人物的內在感情揭示出來。

如下例通過這件事的描述,寫出三個人的感情。一是老大娘救護誌願軍戰士的感情,當誌願軍戰士沒煙抽時向“我”要煙給他。二是誌願軍戰士的感情,當他急需煙抽時,大娘送他煙,但他感情變化表現為先“眼睛亮了亮”,後又“黯淡下去”,又推手連說:“不行,不行”,表現了誌願軍戰士對朝鮮人民在戰爭中艱苦生活的同情,對朝鮮人民的熱愛。三是“我”的感情,送煙給大娘,和對戰士關切的心情,對朝鮮人民的讚美之情。

例:《平常人》

“朝鮮的住屋,進門就是鋪地炕,鋪著席子,廚房在旁屋,特別窪,燒水做飯,熱氣通進地炕,燒得挺暖。我們脫了鞋進去。朝鮮老大娘也跟進來,跪著坐在那誌願軍麵前,掏出剛從我這要去的煙遞給他。那戰士的眼亮了亮,又暗淡下去,推著對方的手說:‘不行,不行,怎能讓你破費錢買煙給我抽?’”

2.因事抒情法

是以事件發生、發展為材料,通過作者記敘事件經過,來抒發作者自己與事件中的人物感情,叫因事抒情法。

作者在文中寫“我”和閏土見麵的情景,想不到童年的朋友,竟當麵喊起“老爺”來,作者就這句話及自己感情上掀起的風暴抒發出來,反映了魯迅先生對農民摯愛和與人民結合的偉大感情。

例:《故鄉》

“他站住了,臉上出現了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著咀看,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分明地叫道:‘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3.因物抒情法

狀寫某種物件來抒發感情叫因物抒情,或叫托物言誌。

例1:《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例2:《春蠶到死絲方盡》

“‘春蠶到死絲方盡。’這詩句是蠶的一生生動的寫照。……你看這小小的蠶兒,難道不是世界上一寶嗎?……而它們卻隻是默默無聞的辛苦一輩子,並以自己寶貴的生命為人類做出出色的貢獻。”

“例1”是於謙在《石灰吟》中借石灰燒煉過程的描述,以石灰為狀寫的對象,抒發了自己為國家甚至犧牲自己都甘心情願的愛國之情。

而“例2”說明了蠶的生長發育過程,並以極大的熱情讚美了蠶的奉獻精神,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

4.借景抒情法

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情感叫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的關鍵是以抒情占主導地位。

抒情要抒自己的真情實感,語言要精煉形象,富於感情色彩,創造一種優美意境。要自然、含蓄,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顯示文章的感情基調。

例1:《嶽陽樓記》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牆傾揖摧;薄霧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還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鬱鬱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裏,浮光躍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氣洋洋者矣。”

“例1”是描寫洞庭湖的景色,但景色的描寫依照特定的感情進行描寫。如一段在“憂饞畏譏”感極而悲的情感的規定下隻有寫出了“霪雨”、“陰風”、“濁浪”、“薄暮”之景,才能抒發感極而悲的情感。二是在春和景明之下使人心曠神怡,可以寵辱皆忘,在喜氣洋洋的情感規定下才能寫出“春和景明”、“上下天光”、“長煙一空”、“皓月千裏”之美景。

例2:《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例2”這首詞,以“桔藤”、“瘦馬”、“西風”、“古道”、“夕陽”等景物勾畫一幅慘淡的風景畫中流露出“斷腸人”的愁苦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