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敘事抒情法
就是通過帶有鮮明感情色彩的敘述語言來抒發情感。
例:《為了忘卻的記念》
“天氣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裏有被褥不?我們是有的。洋鐵碗可曾收到了沒有?……但忽然得到一個可靠的消息,說柔石和其他23人,已於2月7日夜或8日晨,在龍華警備司令部被槍斃了,他的身上中了10彈。
原來如此!……”
上麵兩段是運用敘事抒情法的典型例子。可分為兩層。第一段第一層中“天氣愈冷了”、“有被褥不”、“洋鐵碗可曾收到”的事兒,滲透對獄中戰友的體貼入微,絲絲掛念之情。第二層又揭露敵人的殘暴、卑鄙。
第二段隻用4個字,一個感歎號,一個省略號,卻飽含作者對敵人卑鄙、凶殘的暴行引起的極大震驚和憤怒。
這樣的敘述抒情和不加具體敘述相比,具有真實性、感人性,更強烈地表達作者的情感。
6.議論抒情法
抒情和議論相結合,在議論中抒發作者的主觀感情。它與一般議論不一樣,不需要交代論據,也不進行論證,隻是用一個判斷來作為抒情工具而已。
例1:《記念劉和珍君》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這段文字在議論的同時就抒發了強烈的感情:由極度的悲憤轉向熱烈的期待——期待著覺醒,燒起熊熊的革命烈火。議論抒情常說某種道理,但更多的是強烈的感情震撼讀者,具有強烈的鼓動性和感染力。當然議論抒情法也應以具體充分描述為基礎,然後再議論抒情。
例2:《記念劉和珍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眾向執政府請願的事;下午便得到了噩耗,說衛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而劉和珍君即在遇害之列……作證的便是她自己的屍骸。還有一具,是楊德群君的。而且又證明著這不但是殺害,簡直是虐殺。因為身體上還有棍棒的傷痕。
但執政府有令,說他們是‘暴徒’!
但接著就有流言,說他們是受人利用的。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
由上例可見,一般抒情都離不開具體、充分的描述這個基礎。第一層是描述“慘象”,第二層是作者對敵人的奸詐、殘暴的憤怒,對遇害者的無比同情和悼念。
7.描寫抒情法
就是通過描寫人、事、景、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作者的感情色彩均在文字中流露出來,溢於言表。有的在描寫中抒情,有的在具體描寫後抒情,但總的說是以抒發作者情感為主旨。
例1:《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這是描寫了一幅秋夜寒江圖:遠有殘月、霜花、古寺;近有驚烏、楓林、漁火。一葉孤舟和不眠的遊子。渲染了一個“愁”字,“愁”字從字裏行間流露出來。
例2:《荔枝蜜》
“……(廣東)從前的荔枝樹多得像汪洋大海,開花時節,滿野嚶嚶嗡嗡,忙得那蜜蜂忘記早晚,有時趁著月色還采花釀蜜。……廣東天氣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很有限。每回割蜜,給它們留一點點蜜,夠它們吃的就行了。……它們從來不爭,也不計較什麼,還是繼續勞動,繼續釀蜜,整日整月不辭辛苦……。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限數,自己就悄悄地死在外邊,再也不回來了。
我的心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麼高尚啊!”
上例節選五段,其中第一、二段是具體描寫,第四段是對話,第三段和第五段是抒情。以描寫為基礎才能使抒情抒發更充分。如果沒有一、二段的具體描寫,對話就不會使讀者獲得深刻印象:蜜蜂的生命如此短促,但終日辛勞,釀蜜很多卻吃的有限。從不爭,不計較,連死都死在外麵,默默無聞、在這樣描寫的基礎上,讀者印象深刻,讚美之感油然升騰,對作者最後一段的議論有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