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是學習的母親
複習,是自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自學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一靠理解二靠複習。因此,有一句名言這樣說:“複習是學習的母親。”
同運動選手在起跑之前總要先甩甩手腳一樣,我們在複習前應當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事先我們要準備好複習時需要的書本、作業、參考書和複習筆記等有關材料。這樣,一旦開始複習,就可以立即投入,專心致誌。複習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我們看到:有的學生想法雖不錯,計劃在某一天複習算術或某一門功課,可是到了那一天,為了找複習的有關資料,就花去了好多時間。當坐到書桌上開始複習時,早已被找材料搞得情緒不佳了。這樣的複習,效果自然會因之大打折扣,也無法讓自己滿意。
有選擇地找幾本與教科書有關的參考書,用以開闊思路,幫助複習,這是必要的。正如美國教育家沃爾特·波克指出的:“通過閱讀同一題目的兩種不同的敘述,會使你更深刻地理解課本內容,記得也就更牢。”
還有一種準備是,整理好平時的複習筆記。這樣,就不必從“原始”材料看起,能使自己迅速地回到曾到達過的最高認識水平,從而節省不少時間。
此外,找來記錄著平時勞動汗水的作業本、測驗卷,對發現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和自己的薄弱環節是有幫助的。這樣可保證複習時有的放矢。
1.“猜題”法
“猜題”這種做法,似乎有點賭徒碰運氣的味道,被認為是準備考試的下策。但是,“猜題”的方法運用得當,對學習也是有益處的。
我們這裏所說的“猜題”,不是把複習全押在“猜題”上,而是在按照教學大綱充分複習的基礎上,確定複習的重點和難點。畢竟,考試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中真正重要的地方到底了解多少的辦法。
運用這種方法,首先要圍繞教學的要求,認真去讀教科書、課堂筆記、平時做過的作業和試卷。這樣才能從中理出這門學科的基本知識點和學習重點,並且根據作業和試卷中自己的問題找出學習中的難點。
其次,可按照以前作業和試卷中的題目類型,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編製一套適宜於自己的題目。然後,安排一段時間,以核查的形式獨立完成答題,作為考試的熱身。這種“猜題”,可以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而通過熱身練習,可以檢查自己的複習效果,可以發現新問題從而促進複習的深入。
為了保證“猜題”的質量,還有一些事情你可以在考前去做:
向老師具體了解一下考試的題型,考試將進行多長時間,以及每一類題所占的比例,等等。
當你複習時,碰到關鍵的地方,你可以停下來問問自己:“如果我是老師的話,有關這部分內容我會出什麼題”。然後,在一張紙上寫下你要提出的問題。
“猜題”還可以在小組裏進行,運用集體的智慧,為自己提供更充分的考前準備。
2.及時回顧複習法
你聽過“狗熊掰苞米”的故事嗎?那狗熊很笨,晚上到苞米地去掰苞米,伸出右手掰一個夾在左胳肢窩裏,又伸出左手掰一個夾在右胳肢窩裏,此後,不斷重複上麵的過程……就這樣,掰一個丟一個,掰到天亮,它隻拿到了一個苞米。我們在學習上假如不注意複習鞏固,也會一邊學一邊丟,就像狗熊掰苞米一樣勞而無功的。
人們已經掌握的知識,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益淡薄或遺忘的。為了讓學過的知識長久地留在腦海裏,就必須及時回顧。最恰當的做法是,在剛剛學過某項知識的頭幾天,就憑著鮮明的痕跡進行複習,這時候複習的效率將是很高的。與此相反,如果等到印象淡薄了再複習,將會花費成倍的時間。怎樣進行及時回顧的複習呢?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形式:
在課內間隙時間裏,對某一項知識內容及時回顧。課堂上,老師講解某項知識後會有“停頓”,同學們要抓住這種“停頓”趕緊對老師所講解的內容進行回顧;如果有不夠明白的地方,可以及時向老師請教,釋疑解難。例如老師講解課文《給顏黎民的信》中關於“讀書方法”的內容後,略有一定的“停頓”,有位同學就抓住了這個“停頓”,對老師講解的內容馬上進行回顧。突然,他在“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這句話前“卡殼”了。他想不起老師剛才對這句話是如何講解的了。於是,他立即求教於老師,弄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作者把名家著作比作“許多花”,把得到多方麵的優點比作“蜜”。整個比喻的意思是說讀書要博采眾長,不然,收獲就少。如果沒有這樣的及時回顧,恐怕不理解的地方就悄悄地過去了。
下課後花兩至三分鍾,對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及時回顧。課堂上,老師講解知識的節奏有時較快,知識容量也較大,同學們單憑課內有限的間隙時間回顧老師講解的知識是不夠的。在下課後花上兩三分鍾對沒有重溫的教學內容及時回顧,可以避免遺忘。仍以《給顏黎民的信》為例。對這篇課文,老師在一堂課內不僅講解了“讀書方法”的內容,也講解了“不去龍華看桃花”的內容;不僅講解了“同意把信發表”的內容,也講解了“所署是假名”的內容。假如我們對其中“讀書方法”的內容在課內間隙的時間裏作過回顧,下課後花兩三分鍾對其他方麵的教學內容進行回顧,這樣就可以堵住學習上的漏洞,使自己的學習有一個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