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王大伯》
“王大伯最後把那兩個40多斤的提包放好之後,又敏捷地幫助旁邊的一位大娘整理好行李,又倒了兩杯開水,才坐到座位上。‘大伯,您的身體可真好!’我說,‘哪像60歲的人!’‘嘿,你可不知道,小時候我可是有名的病秧子,二十好幾體重才82斤。’王大伯笑著說。‘真的?’‘可不是嗎?”於是,王大伯說起了他的以前。原來,小時候他兄弟姐妹共8人,窮得吃上頓沒下頓,餓得8個最後隻剩他這一根獨苗……。‘後來您怎變得這樣壯呢?’聽完王大伯的回憶後我好奇地問。‘鍛煉唄!’……”
例2:《故鄉》
“這時候,我的腦裏忽然閃出一幅神奇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色圓月,下麵是海邊的沙地……這少年便是閏土。’……他後來還托他父親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再沒有見麵。”
“例1”:從王大伯說起他的以前到“一根獨苗”,即是插入部分。這部分通過回憶以前貧窮的生活起著對比襯托作用,更鮮明地讚美了今天生活的幸福。
“例2”:插入的是“我”與閏土的童年時期的生活,著重刻畫了閏土的童年形象,對以後事件的發展,尤其對成年閏土形象刻畫起著重要作用。
7.補敘法
在文章敘述過程中,對人物、事物或情況作某些解釋或說明。是中心事件的補充成分。它對人物刻畫,情節發展,也起著積極作用,是錦上添花。
例1:《窮光蛋》
“鄰居大伯姓李,因人口多,前些年窮得夠戧,人們都管他叫窮光蛋。……這幾年李大伯日子可好過了,蓋起了五間大房,3個兒子上班的上班,搞副業的搞副業,小兒子還上了大學。他家裏,糧食滿囤,家具滿屋,六畜興旺,雞鴨滿架,日子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人們也不管他叫窮光蛋。……窮光蛋的故事講完了。唉,別忙,差點忘了,聽說李大伯經營有方,富了不忘國家,成了個體戶納稅模範呢,過幾天就到省城開會了。……”
例2;《藤野先生》
“過了一星期,大約是星期六,他使助手叫我了。到了研究室,見他坐在人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中間——他其實正在研究著頭骨,後來有一篇論文在本校的雜誌上發表出來。
‘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嗎?’他問。”
“例1”通過補敘使李大伯的形象更加豐滿,不但在經濟上好轉,而且是守法楷模,補充了他富了不忘國家,遵紀守法的高尚品質。
“例2”從“見他坐在頭骨和許多單獨的頭骨之間”到“我的講義,你能抄下來麼?”中間的一段話的補敘是對藤野先生坐在頭骨間的補充說明,說明先生嚴謹治學的態度和醫學上造詣之深,使藤野先生的形象更為豐滿。
8.平敘法
是對於同一時間內不同地點的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物發展過程的敘述方法。有的人也把此法叫分敘法。此法常用於長篇作品中,便於敘述錯綜複雜的人物、事件,展開緊張鬥爭的場麵,形成對比,突出人物性格。
平敘可先敘述一件事,再敘述另一件事。但也可以交叉使用。不論怎樣平敘,都應強調時間概念,在平敘起句的時候需用“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且說”、“與此同時”、“這時”等詞語加以說明交待。否則使讀者摸不著頭腦,線索淩亂。
如《鴻門宴》中“項莊舞劍”、“樊噲闖宴”的情節:一方麵敘述項羽的謀士範增設計召項莊“拔劍起舞”而項伯“亦拔劍起舞”掩護劉邦。另一方麵敘述張良召樊噲“帶劍擁盾”而入,“目視項王”,保護劉邦。這樣分敘使情節達到高潮。人物對比鮮明,兩個謀士,範增激烈剛直,張良大智柔韌;兩個武士,項莊忠勇無謀,樊噲粗豪能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