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薊遼郝總督書》:“不乘冬底春初一圖進取,後日何以報命……”
《議取王京開城疏》:“據提督李如鬆稟稱,平壤奔遁並各散去倭賊並集王京,約有一十餘萬,乘此屯聚之時,即當攻剿,否則春融冰解……”
《敘恢複平壤開城戰功疏》:“臣慮春風漸南,朝鮮地暖,正月初旬,時若季春,江河解凍……”
由此可見,李如鬆進占開城後不經仔細哨探便匆匆進軍王京,《明史》等皆說其輕敵冒進,但也有很大程度是被天時所逼,不得不急。
天時影響了地利,尤其是對明軍中北方騎兵的影響。
平壤之戰時,氣溫尚低,雨季未至,道路或幹或冰,皆適合馬匹奔馳,《宣祖實錄》中形容當時明軍騎兵馳騁時“冰路馬跑,飛屑雜塵,如白霧漲空”。
但轉眼間雨季臨近,“頃者連日下雨,道路泥濘,其深沒膝,馬不得馳突。(《宣祖實錄》楊元語)”加之氣候突轉陰濕,遼東戰馬不服水土,馬疫大作。
《經略複國要編》之《報王相公書》:“王京山路,田僅一二尺,平地泥沼,車馬不得馳驟,是地利不在我矣。千裏追奔,累戰力疲,疫氣流行,馬死千匹……”
《宣祖實錄》金命元奏報:“時天兵遠來疲敝,又有馬疾,戰馬死者至一萬二千餘匹……”
自古兵家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在這最重要的人和上,李如鬆卻處理得並不好。入朝明軍,按地域分成南北兩個派係,素來不和。李如鬆世為遼將,薊遼等地將佐皆以其馬首是瞻,但江浙山東等地出身的駱尚誌、吳惟忠、王必迪、錢世楨等,則以經略宋應昌為杭州人故,鹹多依仗。
李如鬆素來用兵自專,不願接受文官節製,在寧夏時就因“以權任既重,不欲受總督製,事輒專行”被下旨申飭過,入朝之後,李故態不改,“氣益驕,與經略宋應昌不相下。故事,大帥初見督師,甲胄庭謁,出易冠帶,始加禮貌。如鬆用監司謁督撫儀,素服側坐而已。(《明史李如鬆傳》)”這種作為,自然無法和經略宋應昌相容。
平壤之戰時,南兵前仆後繼,奮勇先登,出力最重,駱尚誌、吳惟忠等南將身先士卒,各個被創血戰,《宣祖實錄》中皆歎服“南兵輕勇敢戰,故得捷賴此輩”。但戰後請功之時,李如鬆卻加意偏袒北軍,先登破城首功,全記在楊元、李如柏等頭上(《經略複國要編》之《敘恢複平壤開城戰功疏》)。
柳成龍奏章即稱“提督攻城取勝,全用南軍,及其論功,北軍居上,以此軍情似為乖張。”
巡察使李元翼則有奏北軍割首冒功事:“(南兵)爭先闌入,無數以登,開門之後,北兵追後,騎馬馳入,但斬死賊之頭而已。”
接待使李德馨亦奏李如鬆為部下所左右,不能出以公心:“提督每言南兵之功,而李如柏張世爵等性皆不順,每毀短之,且毀王必迪之為人,南軍以此怨之。”
在這種情況下,李如鬆留南軍於後,而僅帶北軍輕騎趕赴碧蹄館的行為也就很好理解了。出於武將的自尊,他不願總背負偏袒冒功之名,試圖以北軍單獨打一個漂亮仗,以絕南軍諸將之口,但不料天不從人願,碧蹄一戰非但沒能取勝,反以損兵折將而回,這無疑使李在南軍中的威信跌到穀底。李德馨即目擊南軍遊擊王必迪與李如鬆的當麵衝撞:
“提督至開城,諸將遊擊以下皆跪而聽令,王必迪獨立而言曰:老爺不智不信不仁如此,而可能用兵乎?提督怒曰:何謂也?必迪曰:平壤攻城之日不令而戰,故士兵不及炊食,為將者不念軍士之饑而遽使攻城,是謂不仁也。圍城之日,俺在軍後聞之,老爺馳馬城外督戰曰:先上城者與銀三百兩或授以都指揮僉使,今者先登者眾,而三百兩銀何在?指揮僉使又何在焉?是謂不信也。大軍不為前進,隻率先鋒往擊,一有蹉跌,大軍挫氣而退,以是言之,非不智為何?如此而可以攻城耶?提督聞其言,即出銀給南兵雲。”
王必迪僅為一遊擊,竟敢當眾折辱主將,可見南軍將領對李如鬆抵觸之烈;而李卻隻能息事寧人,氣沮如此,也確實無法再統轄諸將了。
將領不合,士兵們亦厭戰日深。這支明軍畢竟不是後世那支由鋼鐵般精神武裝起來的誌願之師,他們不明白自己背井離鄉拋屍異域的價值何在,而朝鮮陰濕的氣候,疫病的流行,若斷若續的糧草供應,又加劇了士兵的窘困處境。“兵傷軍人沿路不得口糧,勺水不得添唇,死者相繼,未死者倒臥路旁。(《宣祖實錄》)”“我軍久臥冰雪中,冷疫俱興,食死馬肉,疔毒又發,兵甚疲羸……(《經略複國要編》)”
士卒疲敝,將帥離心,南兵既難調遣,北騎又困於泥淖和馬疫,麵對如此形勢,李如鬆即便打贏碧蹄館之戰,也不過是能贏得一個較為體麵的收場,而他的萬餘遼東騎兵再用命,也不可能踏著泥濘衝上五萬日軍把守的王京城頭。從這個角度上說,碧蹄館之戰既不像許多日本文章中描繪得那樣是日軍在整個戰爭中扭轉局勢的轉折點,也不像國內一些觀點認為的那樣是明軍勝利征途上的小挫(亦有稱此戰實是明軍獲勝),它不過是雙方停戰前一次小規模的武力互探,雙方都在此戰中充分見識了對手的勇敢、凶悍、機智、狡詐,而作為一場戰鬥來講,此戰無論誰勝誰負,均不會改變兩大國家武力對峙,擇日再戰的戰略態勢。
注:
[1]為避免時間混亂,所有日期均折算成明農曆。
[2]《宣祖實錄》:“左議政尹鬥壽馳:初更,左營將李如柏、總兵李寧差官二十一日朝發自臨津來言,李二爺先於二十日進於開城府……”
《宣祖實錄》:“京畿巡察使權征啟曰提督大軍本月二十三日到開城府。”
[3]據石田等三奉行、長束正家、加藤光泰、前野長康連署注進狀《金井文書》,日軍當時軍糧隻有一萬四千石,隻夠兩月之用。
[4]宋應昌《經略複國要編》之《報石司馬書》:“……楊應龍五千停止,劉鋌五千未到,延綏遊擊高徹一千七百議留防虜,至有已到兵丁三萬八千五百三十七名,且內多疲弱不堪,臨陣所選精銳不過二萬……”
《敘恢複平壤開城戰功疏》:“我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受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
[5]《宣祖實錄》:“接待都監啟曰當日南軍千戶吳惟珊以調兵事過去,言前月二十七日晌午,天兵為我國哨兵瞞報所誤,謂倭賊已退京畿已空,領兵前進……”
《日本外戰史》:“有譯者張某(大膳?)謂如鬆:‘日本精銳皆在平壤之戰耗盡,存者老羸寡弱不足慮’。”
[6]《宣祖實錄》陳方招語“炮手步兵未及領去”;金命元書狀“進陣於野,與賊對陣,先放神機箭”。
[7]北島萬次《豊臣秀吉の朝鮮侵略》、野村銀次郎《朝鮮軍記》、奧田鯨洋《日韓古跡》均把“示弱之計”歸為小早川隆景之功,稱這是隆景在望客峴決戰李如鬆時使用的妙計;青木輔清《朝鮮征伐記》、奧田鯨洋《日韓古跡》更稱先陣擊退查大受的乃是黑田長政,而並非立花宗茂。
[8]《再造藩邦誌》:“天且大雨,近王京平地多稻畦,冰解泥深,馬不得騁……”
參考書目
宋應昌《經略複國要編》
錢世楨《征東實紀》
茅瑞征《萬裏三大征考》
《明史李如鬆傳》
王崇武先生《李如鬆東征考》
吉林文史出版《中日關係史》
《李朝宣祖敬昭實錄》
柳成龍《懲毖錄》
申炅《再造藩邦誌》
舊參謀本部編《日本戰史朝鮮役》
曾根俊虎《日本外戰史》
野村銀次郎《朝鮮軍記》
奧田鯨洋《日韓古跡》
青木輔清《朝鮮征伐記》
桐野作人《碧蹄館之戰》
北島萬次《豊臣秀吉の朝鮮侵略》
中野等《秀吉の軍令と大陸侵攻》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
UID2877積分42249閱讀權限55性別男在線時間6036小時最後登錄2012-2-9查看詳細資料引用使用道具評分回複TOP
winhtk民兵
帖子614精華0佛羅林幣157枚功勳0注冊時間2010-6-18發短消息加為好友當前離線
地板大中小發表於2010-9-1107:13PM隻看該作者也就是說這場隻是小戰爭,不過大影響?
UID101094積分157閱讀權限20在線時間1010小時最後登錄2011-12-2查看詳細資料引用使用道具評分回複TOP
saladin國王
帖子40732精華0佛羅林幣42249枚功勳0性別男注冊時間2006-3-1發短消息加為好友當前在線
5樓大中小發表於2010-9-1107:24PM隻看該作者回複地板winhtk的帖子
小規模武力試探
但是戰鬥烈度很高
影響就是此戰後形成長時間的拉鋸戰和軍事對峙,說白了就是拚國力消耗了……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
UID2877積分42249閱讀權限55性別男在線時間6036小時最後登錄2012-2-9查看詳細資料引用使用道具評分回複TOP歡迎加入黃龍騎士團,和我們一起並肩作戰!
紅心皇後
就隻是紅心而已啦
公爵
帖子5344精華3佛羅林幣15936枚功勳0性別女注冊時間2008-10-8發短消息加為好友當前離線
6樓大中小發表於2010-9-1111:13PM隻看該作者要給阿薩哥捧個場。。。。。嗬嗬!
其實讀到一些古代戰史,首先你要很了解當時的軍製與武裝,這樣你在讀這些戰史時才有能力去判讀是否真確。
首先,日本人對於明軍的戰報描述根本就是狗屁不通,明朝的軍製是以營為最大的正式編組單位,因此才有營壘的說法,通常一個標準的明朝營,編成*人數大約在三千人左右(所以李如鬆最後在與蒙古作戰身亡時,就是率領一個騎兵營三千人),這與當時代的歐洲主流軍製的西班牙大方陣編組人數相當。因此,明軍作戰時通常是以營轄下的三千人作為基本的戰術單位,明朝的騎兵營是以三三編製為主,也就是騎兵營在作戰時是左中右三部成一路縱隊或是三路縱隊衝擊敵陣,一個營轄三部及中軍,每部大約由800人組成,也就是說日本軍遇上的明朝騎兵大部隊前鋒決不會超過一千人,明軍前鋒通常是由中軍的架梁馬探路,至多不超過1百人,或是由局這單位也就是現代的連級為探路前鋒,人數最多也不過是百多人。由此可推估,日本人一開始遇上的明朝騎兵前鋒也就是在百餘人而已。。。。。。。YY日本人顯然是在說謊。
也就是說,李如鬆急忙的率軍援助查大受軍,最多就隻是率領一個三千人的騎兵營而已,而查大受的部隊應該是由一個混成輕車司所組成,一個司就是四百多人組成。輕車司的偏廂車可在野戰時結成方城自衛,每輛輕車配置有兩門弗朗機,每車由20名士兵組成,其中有六名士兵應該手持鳥銃或是快槍。
也就是說,可以推估當時的碧蹄館戰役,最初明軍就至多五百人,就算李如鬆率軍支持,也不過至多三千五百人罷了。而當時日本人數應該就有兩萬人以上了,這麼多人還吃不下三千多人的明軍,就可看出明朝官軍戰力的強大。
[本帖最後由紅心皇後於2010-9-1111:16PM編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UID45151積分15936閱讀權限50性別女在線時間1356小時最後登錄2011-11-28查看詳細資料引用使用道具評分回複TOP全麵戰爭係列遊戲音樂共享計劃!
704578193
神機(liny)
MOD工作小組
帖子5274精華1佛羅林幣6354枚功勳0注冊時間2009-5-1發短消息加為好友當前離線
7樓大中小發表於2010-9-1208:10AM隻看該作者回複6樓紅心皇後的帖子
尾隨心妹,分析的不錯
UID64273積分6354閱讀權限50在線時間2113小時最後登錄2012-2-9查看詳細資料引用使用道具評分回複TOP歡迎加入全麵戰爭愛好者的QQ群
ChenyJR
基日
MOD工作組
帖子10837精華4佛羅林幣15440枚功勳0性別男注冊時間2008-7-19
發短消息加為好友當前離線
8樓大中小發表於2010-9-1208:51AM隻看該作者回複6樓紅心皇後的帖子
心妹說的很在理
不過日本人不擅野戰是個通病在堡壘林立的日本這些身經百戰的將領的絕大多數作戰是在圍繞籠城和增援為要點進行的往往需要提前軍議決定陣型和作戰要點從第四次川中島(主要是廣為人知)作戰計劃的失敗來看容錯率後期的可調整性即便是對於老練的武田家臣團也是幾乎不存在的所以日軍不擅野戰尤其不擅遭遇戰我想一旦有遭遇戰日軍的大部分是陷入了混亂狀態(比如說東海道第一菊取)需要長時間來整編和部署能夠靈活作戰的僅限於馬回等等武士部隊日軍的作戰流程可以確定為軍議布陣然後執行作戰計劃
小野成幸是立花家的金兜馬回眾也是重臣作出投槍搏對方主將(日本人喜歡叫衝本陣)往往是一種拖延時間的壯烈做法(因為稍有常識都知道絕無可能即便是決心很大的武士也不會如此愚蠢到認為可能成功)..如果下屬部隊能夠很好的布置也不至於此..
我比較傾向於日軍混亂的想法花費了大量時間來整編部隊布置一個包圍陣型繼而扭轉戰局所以被少數的明國騎兵占據上風也不足為奇了
[本帖最後由ChenyJR於2010-9-1208:53AM編輯]
三次元各種幻滅各種最低..
UID37002積分15440閱讀權限50性別男在線時間5782小時最後登錄2012-2-9查看詳細資料引用使用道具評分回複TOP
紅心皇後
就隻是紅心而已啦
公爵
帖子5344精華3佛羅林幣15936枚功勳0性別女注冊時間2008-10-8發短消息加為好友當前離線
9樓大中小發表於2010-9-1204:34PM隻看該作者是的,而且日本戰國是以"備"這編製作為基本戰術單位,一個備的人數不等,標準的"備"通常是300百到600百人,很少有超過千人的編製,除了本陣備以外,一個本陣備就在千人以上。
因此,日本的前鋒大致就可推估最多就是一個備的兵力,也就是說在300人以上,遭遇到一個明朝的前鋒不到100人的架梁探馬還打不贏吃不下,顯然日本人的野戰水平很差勁。尤其是在與遊牧民族式騎兵的遼寧騎兵對戰而言,日本人不是對手。能夠製衡蒙古騎兵的遼寧騎兵可不是省油的燈。因此在判斷戰史而言,日方說法不足採信。
至於在碧蹄館的明軍,在一些歷史章回小說中,查大受的500人部隊是探路前鋒,在遭遇日軍時是圍車布陣自衛,歷史所載的也大約如此說法,但都沒有說的很詳細,隻說圍車布陣用弗朗機還擊。因此個人推估,查大受的部隊應該就是輕車司,戚繼光在編組北方部隊時,創建了輕車營,目的就是要做為大部隊的探路前鋒,極適合野戰的前鋒任務,因為輕車營編製有強大的火器與補給,可依仗輕車圍繞成車陣自衛。查大受所率部隊歷史上大致都以500人計,而明朝的輕車營編製的司也大約在4百多人,含查大受的親軍家丁,剛好就是500人。
因此我個人才會依照明朝軍製以及日本軍製,並依照當時雙方的戰史報導作出個人的推估,在碧蹄館之役時,明軍決不會超過三千五百人的判斷,這應該就是事實了。而日軍本身絕對超過兩萬人,隻是逐步投入戰場,又妄想包圍殲滅明軍而分散了兵力,同時日軍不善於野戰,也不善於與遊牧民族式的明朝騎兵對戰,推估日本人的損失絕對大於明軍甚多。日軍火繩槍數量較多,但明軍查大受的輕車營也有配置火繩槍,明軍當時的火繩強性能比日軍強多了,射程也比日軍遠,因此日軍才久攻不下這500人的孤軍。網路上常常把日軍的火繩槍威力給蓄意誇大,這是謬誤的說法
本帖來自:黃龍騎士團論壇原文:http://www./forum/thread-1497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