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抬棺宮門(1 / 2)

祥興四年(1281),宋庭恢複了科舉,但此科舉已非彼科舉。

首先是考試內容變了,不再以儒學為主,而是漢經、策論、和數雜,側重於實際能力而非究經拽文,數雜一門更是前所未有,阿拉伯數字和演算、格物地理、天文航海等基礎知識皆在其中,非傳統私塾所能教授的。考試成績更加量化,以前是甲等中、乙等上、丙等下之類的,祥興五年起就改為每門百分,合計三門總分排名。自祥興九年起,漢經和策論合並成一門叫文卷,數雜改稱理卷,文理兩卷各考一整天,滿分各一百分,這樣數雜所占比例就更大了。而且文卷中真正典籍經綸的比例不過三分之一,另三分之一是對涉及社會經濟民生乃至曆史地理軍事等的策論,剩三分之一為漢文基礎。

其次是科舉後的安排變了,科舉考生不能直接任官,必須經華夏大學再培訓後才能為官。祥興六年起,華夏大學的畢業生中越來越多的不是官員梯隊,而是各類實用專業人才;祥興八年,大學學製增加到三年;祥興十年廣東路在廣州開辦嶺南經濟大學,福建路在泉州開辦東南海洋大學,浙江路在臨安開辦錢塘師範大學,廣西路在欽州開辦南方農業大學;祥興十一年,荊湖路在常德開辦洞庭政法大學,夔州路在重慶開辦三江工技大學,雲南路在大理開辦洱海醫藥大學,四川路在成都開辦蜀蓉交通大學。今後大學畢業生大多數都不會成為官員了,隻有華夏大學的一部分畢業生會直接走上仕途,其他的都將先從自己的專業特長幹起。

就這樣,以科舉的名義消滅了科舉,我將七百多年後的高考移植了過來。教育上各地新設了許多官府補助的公學,兒童可在六足歲入學,三年初小,三年高小,三年中學,中學畢業後參加科舉考試,先在郡府所在城市參加當年十月的郡試,通過後來年三月在路府所在城市參加全國統卷的路試,原先的國試已經取消,如被錄取則來年八月入學。不少人中學畢業是娶親和科舉一起辦了。雖說朝廷鼓勵女孩上學,但傳統觀念是不容易改變的,大多數百姓最多按官府要求讓女孩上三年初小;上高小的就很少;上中學的可謂百裏挑一;參加科舉得中上大學的那是國寶,也就祥興十一年才出了二位。

科舉和教育體製的變革對原有的私塾和家教造成了越來越大的衝擊,漸次地,有些私塾先生轉到新式公學學校為教,但後來就很難轉了,因為公學裏缺的是數雜教師而非文科教師,絕大多數私塾先生對理科數雜那是一竅不通,另外公辦大中小學都設有不少軍體課,中學和大學都對學生軍體能力有要求,私塾學生相比公辦中小學學生又吃了不少虧。

百姓送子入學,衝的就是將來得中科舉,而新的科舉考試內容大變,私塾家教無法應對,收到的學生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私塾隻有選擇關門大吉,隻有少數能跟上形勢配齊新科目教師的私塾才存活了下來。

南郭固城是一名舉人,中舉於鹹淳年間。祥興二年宋庭收複廣州並以此為臨時都城,南郭固城被任命為禮部八品官員,後由於不通變化,拘泥固執,又不肯學習接受新事物,終被辭退。南郭固城被辭退後就在自家小院開辦了一個小私塾,招了些周邊孩童,日子不算太好,倒也過得去。

隨著科舉考試的變革,南郭固城的私塾能招到的學生越來越少。祥興九年科舉考試後,幾個學生家長到私塾大鬧,說是南郭固城教非所考,害得學生科舉考試失敗,結果剩下的幾個學生也跑了。

私塾關門,南郭固城曾給一大戶做家教,結果因不懂數雜和朝廷新推廣的標點符號而很快被辭。

南郭固城除了儒學,什麼都不會,也不願意學,成日在家長籲短歎,抱怨朝廷新政,家中生計越來越困難,隻得靠變賣家產度日。屋漏偏逢陰雨天,南郭夫人生了第四個孩子,家裏加上老人近十口人隻有支出沒有收入,南郭固城的心情越來越壞,脾氣越來越大。

這日他到官衙戶科去為新生兒報籍,結果他給兒子取的名字“南郭向德”被駁回,因為朝廷在祥興四年頒布的家庭法規定所有大宋新出生或新入籍的子民都必須取單姓雙名共三個漢字為姓名,戶科官吏據此不給南郭固城的新生兒入籍。

此時官府極端鼓勵大宋子民,特別是漢人生育。新生兒不論男女,入籍後可得一次性獎金,還可每月領取一些嬰兒物品。這對家境不妙的南郭家而言,相當地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