坯件入窯燒製時,在窯內的裝燒方式能夠鮮明而具體地反映出窯場技術水平的高低。
遺址區發現的唐代窯具主要有筒形匣缽、三角形支墊、支柱、耐火架板等。唐代瓷器以裸燒為主,個別用筒匣缽裝燒。器與器間以三角支墊間隔,三角支墊三足朝下放置於器內底,其上疊置瓷器,這樣依次摞成柱形裝燒。因此,唐代瓷器器內底心多留下三點支燒痕。入窯放置時,下部用窯柱支高。在一座三彩窯中,發現有架板殘塊,耐火架板上並殘留下三彩釉滴,說明三彩器有的是置於棚板上裝燒的。
五代時期墊隔具繼續使用三角支墊和墊餅,出現了漏鬥匣缽,一匣置一器,再將匣缽摞成柱形裝燒。因器物不再直接疊放,器內也不再有三角支墊的粘痕。坯件在匣內置放時,因足底施滿釉,為避免與匣缽粘連,又要保持瓷器的外觀美,窯工們下了很多工夫,這些不同的置放方式,也成為我們斷代和鑒定的依據之一。五代時期墊燒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將三角支墊三足朝上墊在器外底心,這樣在器外底心留有三個支燒痕,底徑較大的圈足器多用此法支燒。
(2)在匣缽底有規律地擺三小堆粗砂粒,將圈足施滿釉的坯件置其上,不使它與匣底麵接觸,燒成後,器物圈足底粘有三小堆砂粒。此法多用於足徑較小的盞、小碗等。
(3)在匣缽底撒一層細砂,置入坯件,燒成後,略加打磨。
(4)坯件施滿釉後,再將圈足底麵的釉削去,出露澀胎,這樣置匣內就不會再粘燒。大件器多用此法裝燒。
以上四種以第二、第四種方法最多見,五代末和宋初,第四種方法應用得最為普及。
宋初,尚見少量的以上述第三種方法裝燒的產品,器底麵粘一層均勻的細砂。但大量的是沿用了施釉後圈足底麵削釉、置漏鬥匣缽裝燒的方法,器與匣間有的再隔以墊環或墊餅。宋代高而窄的圈足器,圈足外底心和足內牆或全部無釉,或僅外底心中央有一片釉,推測在足外底心或支有較高的墊圈。
金元時代,除繼續使用漏鬥匣缽、一匣一器裝燒外,為提高產量又開始使用筒匣缽疊燒法,但器與器間不使用墊隔具,而是將每件器內底心刮出澀圈,並將圈足底麵也同樣露胎的器物一件件疊摞,覆置在下部的頂缽上燒製。此法燒出的產品內底心都有一澀圈。
(三)耀州窯瓷的分期研究
耀州窯的燒瓷曆史始於唐代,在黃堡鎮地區可延續至元明,但在陳爐鎮地區,至今仍在生產。若僅就青瓷而言,耀州窯中唐時期燒出不成熟的青瓷器,由於學習了越窯的技術,到晚唐青瓷質量有了很大提高;五代時期確立了以青瓷生產為主的發展方向,並燒出了以釉色釉質取勝的高檔精品青瓷;宋代另辟蹊徑,開發出玻璃質感強的橄欖綠刻花、印花青瓷,由於產量和銷售麵都進一步擴大,宋代耀州窯青瓷的影響更大,周圍省區窯場競相仿製,從而形成以黃堡鎮為中心的耀州窯係;金代繼承宋代青瓷的技術風格,仍不斷有精品產出。但到金代晚期和元代,宋代風格的刻花印花青瓷逐漸衰落,元明時代,白釉、黑釉和磁州窯風格的白釉黑花瓷代之而起,成為主要產品。瓷器生產仍在繼續,但以刻花印花青瓷為標誌的耀州窯風格青瓷的生產卻在元代大體告一段落。
依照耀州窯的這一發展曆史,將其分成唐代、五代、宋代、金代、元明代五個大的時期。
1.唐代黃堡窯
宋代以前,黃堡鎮轄屬不一,尚無耀州窯之稱,故唐五代時期以地名稱黃堡窯。唐代黃堡窯創燒亦始,處於全麵摸索學習的階段,燒瓷品種十分豐富,有低溫的三彩和單色釉,還有高溫的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沫釉、花釉瓷以及衍生的青釉釉下繪白彩、青釉黑彩、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白釉褐綠彩、黑釉填白彩、素胎黑釉花瓷等。按生產發展的狀況,可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
初盛唐時期,黑瓷數量最多,白瓷次之。低溫的三彩和褐釉、綠釉器也開始出現。青瓷在中唐以後數量漸多,大部分高溫彩瓷也都出現在中唐以後,如青釉白彩、素胎黑釉花瓷多見於中晚唐,白釉綠彩、白釉褐彩和白釉褐綠彩瓷更晚,流行於唐末五代之際。但是這些彩瓷的數量都很少,耀州窯唐代的主要產品還是黑瓷、白瓷和青瓷。值得注意的是青瓷的發展變化,中唐時期,有一批上白化妝土的青瓷,釉色青不青、白不白,讓人很難區分到底應是青瓷還是白瓷,後來青瓷中有些不再施化妝土,釉色透明青碧,但由於胎土淘煉不精,其中的黑點雜質、針眼疵病都透過釉麵清楚地呈現。晚唐時代,一方麵胎土的加工逐漸精細,顆粒變得較為均勻細膩,另一方麵,青瓷釉下又開始施化妝土。施化妝土的青瓷釉麵光潔瑩潤,甚至可與越窯瓷器媲美。青瓷器的這種變化,反映出耀州窯工匠在釉色釉質的美化和化妝土的應用上所下的工夫。青瓷燒製經驗的積累、質量的提高、產量的擴大,為五代時期高檔青瓷的生產打下了基礎。
唐代黃堡窯瓷的工藝、裝飾、器物類型及造型等各方麵的特點分述如下:
(1)胎:胎土顆粒略大,並有氣孔。由於唐代對窯內氣氛尚不能很好地控製,胎土的呈色不穩定,有土黃、灰黃、土白、白、灰和深灰等。其中灰、灰白、青灰的灰色係列胎土相對較多一些,尤其到中晚唐,灰和青灰胎占比例明顯上升。胎土中有黑色雜點,這是原料中鐵元素形成的斑點。胎釉含鐵量高是耀州窯瓷的特點。
(2)釉:黑釉黑中泛褐,有透明感,表麵光亮。白釉多呈乳黃色,由於釉下施白色化妝土,表麵有乳濁不透的感覺。青釉瓷如上所述,釉色逐漸由灰青、青黃、表麵缺乏光澤變成青綠色或青灰色,玻璃質感強,透明光亮。
(3)化妝土:唐代化妝土使用得很普遍,白釉瓷全部施化妝土,青釉器曾一度不上,但晚唐又恢複施用。黑釉和茶葉沫釉遮蓋力強,皆不上化妝土。青釉白彩和黑釉填白彩都利用了化妝土進行裝飾。化妝土的施及部位與釉近似,隻比釉多出一些。
(4)裝飾:唐代釉色品種多樣,裝飾手法也很豐富。但利用釉和化妝土裝飾的較多,在胎上裝飾的較少。用釉或化妝土,或點染或繪畫或潑灑,裝飾效果有的熱烈,有的明快活潑。以釉裝飾的有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白釉褐綠彩、青釉黑彩、花釉、素胎黑釉花以及低溫釉的三彩、二彩等。素胎黑花在上白化妝土的胎體上直接用黑釉進行點繪畫,黑白對比鮮明。利用化妝土進行裝飾的如上述有青釉白彩、黑釉填白彩。
在胎上裝飾的多見劃花,並有貼花、印花(多為模印,印花成型一體),但所占比例都很小。
(5)造型:唐代黃堡窯器類至少有25種以上,其中以日常的碗、盤、罐、壺、杯、盞、盞托、盅、盒、燈、枕等日常用飲食器、盛儲器、茶酒具、起居用具等較多見。造型時代特征最鮮明的是碗、盤、執壺等。中唐以前,碗多餅足或玉璧足,腹淺壁厚,底寬大。晚唐出現了葵口碗,瓜棱腹,唇變薄,腹變深,器壁亦變薄,底足有玉璧底、玉環形底和圈足,後兩者比例漸大。執壺中唐以前的體型較矮,下垂形腹,短直流,以後壺腹、壺頸都逐漸瘦高,腹上有的壓瓜棱飾,壺流變長。總之,唐代器造型是由敦厚渾圓向高挺秀麗發展,器壁由厚逐漸變薄,裝飾也越來越多。
2.五代黃堡窯
五代黃堡窯在唐代青瓷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向高檔、精品方向發展,原料加工更加細致,施釉裹足,支燒痕點細小如芝麻粒,追求如冰似玉的釉質和雨過天青色的釉子。使得青瓷的質量和美感達到了一個嶄新的境界。
(1)胎:五代青瓷胎土可分兩大類:一類為黑胎,深灰或黑灰、灰色等,質細膩均勻,但含黑色雜點,從五代初到宋初一直存在,比例較大,五代時期絕大部分器胎都屬此類;一類為白胎係列,胎土白色或灰白色。灰白胎質細而密,無氣孔,多見於五代末宋初,是五代胎土向宋代胎土過渡的一種形式,數量很少。白色胎白度最高,但較之上述兩種,顯得顆粒略粗,致密度較差,出現在五代晚期,數量較少。
(2)釉:五代青瓷釉色以青灰為基本色調,有的偏灰,有的略泛綠,有的偏藍。釉內多富含氣泡,略有失透感,表麵滋潤光亮。這一類釉色的胎土多為黑胎係列。此外,五代青瓷還有一部分粉青、淡天青、天青釉,盡管數量很少,但釉色嬌嫩,如粉雕玉琢,十分突出。其中粉青和淡天青釉胎土為白胎係列,前者失透的玉質感更強,後者多灰白胎,釉透明感略好。天青釉胎為深灰色,釉色蔚藍,在深色的胎土襯托下愈發顯得幽然失透、蘊蓄無窮。除青釉外,五代還生產少量的黑瓷、茶葉沫瓷、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