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窯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青瓷窯場,被譽為宋代八大名窯之一。宋代作為窯場中心的黃堡鎮歸耀州轄,遂名耀州窯。其青瓷生產可上溯到唐代,延續至元明。由於古文獻對耀州窯的記載十分零星,長期以來耀州窯的曆史麵貌一直模糊不清,曾被稱為“北龍泉”或“北麗水”等。1950年以後,我國陶瓷專家開始在黃堡鎮進行調查發掘,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大麵積發掘,出土了從唐到元明時代的大量標本,耀州窯的發展曆史和燒造工藝逐漸為人們所了解。
(一)耀州窯的生產環境
耀州窯的中心窯場位於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沿著穿過古鎮的漆水河兩岸,分布著密集的窯爐、作坊等燒瓷遺址,即所謂“十裏窯場”。發現於窯址區的元豐七年(1084)的《德應侯碑》記此處:“青峰四回,綠水傍瀉……居人以陶器為利,賴之謀生。巧如範金,精比琢玉。”
黃堡鎮是耀州窯瓷的創燒之地,始燒於唐代的耀州窯,經五代時期的大發展,宋以後,窯場規模和影響力不斷增大,宋代晚期到金代,窯場的範圍擴大到銅川北部的立地坡、上店和陳爐一帶,銅川玉華和陝西旬邑也發現有宋代耀州窯風格的瓷器。
耀州窯的創燒和發展依賴於充分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如原料、燃料、水、交通運輸等方麵。據考古發掘,耀州窯唐至元代的窯爐多數分布於漆水河岸邊的第一或第二級台地上,漆水河提供了窯工們生產、生活充足的水源。作為燒瓷原料的坩土,在黃堡鎮及銅川以北地區蘊藏豐富。《同官縣誌·礦業誌》載:“製瓷陶土為石炭二疊紀之一種鴿青色及紅黃色葉岩,由岩內掘出風化後始用之。外塗之釉藥為奧陶紀石灰岩中夾之葉岩煤係中另一種葉岩,產於富平之明月山。耐火土及藥堿則產窯場附近。以上原料除白色釉藥取自富平外,其餘則分布於黃堡鎮、立地坡、上店村、陳爐鎮及縣城附近。”至今在這些地區仍可見到斷崖上顏色或深或淺的坩土層帶。作為燃料的柴薪或煤也十分充足。沿漆水兩岸,“青峰四回”“草木奇怪”,蓊蓊鬱鬱,木柴資源豐富。而“同官煤田,以橫貫東西之背斜石灰岩,天然劃分為南北兩區,北區煤田長一百二十裏,最寬處在縣城附近,南北約二十裏,東西約三十裏,南區煤田東西長約四十裏,南北寬約三十裏”。且煤質“碳分多,灰分少,發熱力大,質料頗佳”。當時窯工開采原料或燃料的礦井仍有留存,當地人稱之“古井”。
便利的地理位置也是耀州窯瓷業發展的原因之一。唐代黃堡鎮距離都城長安隻100公裏左右,國際化的都市長安薈萃了各方文化精髓,當時最著名的郉窯白瓷和越窯青瓷在唐大明宮等宮殿、寺廟和其他唐代居址或古井遺址都有發現,說明它們廣泛流通於唐長安城。唐長安城的流行時尚、審美意識和先進的文化技術帶動著周邊地區的發展。耀州窯處於這樣的環境,接收著最前沿的文化熏陶和最尖端的技術影響,工藝水平迅速提高。《德應侯碑》載:“柏翁者,晉永和中有壽人耳,名林,而其字不傳也。遊覽至此酷愛風土變態之異,乃於時人傳火窯甄陶之術,由是匠士得法愈精於前矣。”文字中帶有神話色彩,但也透露了耀州窯接收外來先進技術的信息。晚唐以後,耀州窯越窯風格的青瓷產量逐漸增加,五代時期,終於生產出“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優質高檔青瓷,到宋代,耀州窯橄欖綠的刻花青瓷成為北方青瓷的代表,生產高檔青瓷向宮廷進貢。
(二)耀州窯的工藝技術
《德應侯碑》載,耀州窯製瓷“始合土為坯,轉輪就製,方圓大小,皆中規矩。然後納諸窯,灼以火,烈焰中發,青煙外飛,鍛煉累日,赫然乃成。擊其聲,鏗鏗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前一部分敘述了從胎泥到燒成的主要工藝流程;後一部分形容耀州瓷的質量。耀州窯瓷工藝流程可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原料的加工、坯泥的製備;其次是作坊內的工作,包括拉坯或模製成型、上釉等,最後為入窯燒成。
1.原料加工
耀州窯遺址發現的原料粉碎設施工具有石碾槽、石臼、石杵等。石碾槽由斷麵呈“凹”字狀的弧形石條一塊塊拚成,直徑7.2米。使用時,以畜力帶動碾輪碾製原料。石臼和石杵在耀州窯唐至元各時代遺址中均有發現,是普遍使用的原料粉碎具,推測主要用於釉料等的細加工。
加工好的粉料被倒入淘洗池,放水攪動,待雜質沉底後,流出細泥漿,澄掉上部清水,取下部沉泥,再經陳腐、揉煉後方可使用。現窯址出土有石砌的淘洗池、沉澱池、盛放漿水或陳腐泥料的大缸、堆放揉煉坯泥的方形略淺的煉泥池等。
2.作坊遺址與成型、施釉工藝
作坊內的工序主要是成型、裝飾、上釉。迄今發現的耀州窯作坊皆為半地穴窯洞式,少者一間,最多的七間,成組分布。有的以拉坯成型為主,有的主要用於施釉涼坯,也有的兼成型、施釉為一體,係多功能性工房。前者在窯洞中部設有轉盤,並有堆放坯泥的淺池或陶缸,以及成排的坯件,後者窯洞內多見盛釉汁的大缸。耀州窯唐三彩2號作坊,由七孔窯洞組成,其中第三、第六孔窯洞內都有轉盤軸坑、碼排有碗、盞、陶獅、執壺等坯件上千件,而其餘幾間設施相對簡單,或可能兼作窯工居室。
拉坯成型是作坊內的主要工作之一,遺址出土的拉坯的轆轤車部件有石質轉盤、蕩箍、軸頂帽(或稱麵子)、角子等。耀州窯器絕大部分是以這種方式成型。此外,還有模製成型和捏塑成型。大型器物的小部件、小陶塑、小貼花等多模製或捏製,如執壺壺身拉坯而成,流、係部分模製。模製有前後合模,亦有左右合模。唐代模具發現最多,可能與耀州窯唐三彩小件器及陶塑數量多有關。在唐三彩2號作坊的第三孔窯洞內不但發現了泥坯獅子,還同時出土了獅模。
修坯、裝飾也在作坊內完成。耀州窯器裝飾手法多樣,時代特征顯著。遺址區出土的有關裝飾方麵的工具有骨錐、骨篦,是一種劃花具;此外多見印花模具,有的模具兼印花和輔助成型功能,如碗盤類子模、壺流模、小盅小杯模等;還有專作貼花的印模,印製好後貼飾於器物上。碗盤類子母係由母模翻製而成,母模造型近似同類器,隻刻紋更深,模壁更厚。翻出的子模往往還要經過補刻修削。
上釉也是作坊內重要工序。從成品觀察,上釉方式至少有蘸釉、蕩釉、刷釉等,前者用於小件的盤、碗等,後者多用於大罐、壺等的器內和外壁。各時代施釉所及部位也不相同。
施釉到何種程度主要考慮三方麵的因素:一是美觀,二是成本,三是在窯內如何裝燒。唐代窯場初創,產品的供應對象多為一般平民百姓,厚重結實的粗瓷占比例較大,施釉大多隻及視線直接觸及之處,多外施半釉。稍早的碗盤等,外部釉子剛過口沿,到中晚唐多施及器下腹,最好的可到足外牆。如此施釉,便於疊摞裝燒。五代時期生產高檔瓷器,多器內外裹滿釉,但因滿釉裝燒很麻煩,所以,到五代後期,施滿釉後再削去圈足底麵的方式更為常見。宋代承襲了五代後期的足底擦釉方法,常見的窄而高的圈足,係成型施釉後,再將足內牆削薄一圈,這樣不但圈足底無釉,足外底心周邊也呈一澀圈。金元時代,不但足底擦釉,器內底心還要刮釉一圈,呈內底澀圈式,這樣也是為了疊燒時不至於粘燒。施釉方式時代特征鮮明,是斷代和鑒別真偽的重要依據之一。
成型、裝飾加工、上釉後的坯件就可以入窯燒製了。
3.窯爐和裝燒
耀州窯窯爐為北方地區習見的半倒焰式饅頭窯,以耐火磚砌成,由窯門、火膛、窯床、吸煙孔、煙囪五部分組成。從唐到元代,窯爐的基本構造不變,隻是唐五代時期以柴薪為燃料,宋代改為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變,引起火膛部分的構造也發生了變化。以下以唐代和宋代兩窯遺址具體說明窯爐結構。
唐代第6號窯總長8.28米,火膛呈扇形,底麵略呈內高外低的淺台階狀,表麵有柴灰燼;窯床近方形,比火膛麵高0.42米,寬3.08—4.8米,前後長2.78米,窯床麵上鋪耐火砂。緊靠窯床的後麵兩邊各砌一方形煙囪,煙囪與窯床的隔牆下部各有兩個吸煙孔,將火膛內升到窯頂的焰火,吸到置於窯床的坯體上,再經吸煙孔,從煙囪排出。
宋代保存較好的第47號窯,結構完整。全長約9.6米,窯門後的火膛寬1.2—2.35米,前後長1.24米,在坑底中部挖平麵為梯形的落灰坑,深1米。落灰坑前部與通風道相通。通風道一端接落灰坑,經窯門下一段很長的暗道,在窯門前方一段距離外露明——露出通風口。通風道與落灰坑相通處有三條風道,在窯門外下部合成一股,窯門外通風口呈方形淺坑。火膛後為窯床,呈長方形,寬2.58米、長3.24米,床麵高出火膛底0.4米,上鋪耐火砂。煙囪位於窯床後,共三個,方形或近方形,中間的略大。煙囪和窯床隔牆下部設吸煙孔,每個煙囪下有兩個吸煙孔。
如上所述,唐代和宋代窯爐的最大不同在於,宋代窯爐在原先的平底火膛內,增加了落灰坑。落灰坑起初窄而長,隻占火膛內較小麵積,位置靠火膛前部,後來,落灰坑在火膛內所占麵積增大,並多移至緊靠窯床的部位。金元時期,有的窯爐甚至整個火膛均由耐火柱和爐柵支起,上部架煤,下部落煤渣,這樣,通風道的進風可直入整個火膛底,使煤燃燒得更充分,保證窯內需要的溫度。此外,金元時代的窯爐較之唐宋時代規模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