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宋耀州窯陶範及相關問題討論(2 / 3)

(3)戳印法,一手握戳印範,對準要裝飾的坯體部位,一手伸進坯內用手或物頂住要戳的位置,同時用力擠壓,戳印紋一般裝飾在器口較大的器物頸部或腹部,這種方法使用較少。

(4)內模成型法,這種方法適合於一些多曲、花瓣、多棱的器物成型。一般又分為兩種使用方法:一種是將修好的坯子正放在範體上,然後向坯上噴少量的水,待胚體軟化後,用簽壓的方法壓製成所需的器型,花口器多采用此方法。另一種是將泥片放置在範體上進行拍打,使其變成範形狀的坯體,然後用刀片將胚體外部刮平抹光,宋代八棱杯範就是采用這種方法製作八棱杯的。

(5)印花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器外印花法,即將泥置於範內,用手擠壓抹平,待坯變硬後取出。這種方法一般多用於器形較小的盅、杯等器物,如五代柳鬥紋盅範就是這樣使用的。另一種是器內印花法。關於器內印花,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先拉器坯,待器坯半幹後,放在範上輕拍,然後取下,將器坯外拍打的印痕,上輪刮平,修出器足即成。這種方法存在許多疑點值得探討。其一,它不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使用這種方法對拉坯工匠的技術要求十分精確嚴格,所拉之坯必須與所用印範基本吻合,而且在印製時必須將器物重心對準範的重心,稍有偏差,經高溫燒製就會變形。筆者曾拜訪過銅川地區一些從事耀瓷複仿製生產的老藝人,據他們介紹,用這種方法製作印花青瓷的難度,要比直接拉坯製作刻花青瓷的難度大得多,所以目前很少有人生產印花青瓷。這與已往人們認為的省時、省力、提高工效的看法相反。第二,它不符合陶範成型的基本功能。實質上將陶範看成了一種特殊的戳印工具。陶範從其產生之時至今,一直具有雙重功能,即成型和印製紋飾一次完成。成型是其主要功能,印製紋飾應在其次。第三,從出土的大量印花青瓷標本來看,許多標本如碗、盤器物的外壁即使經過修整,還是留下了較深、較明顯的拍打印痕。有用手拍打的,也有用其他工具拍打的,可見拍打時用力較大。因為耀州窯陶範所刻紋樣較深,輕拍很難將紋樣印製清晰,隻有反複用力拍打才可印製清晰。這樣經過拉坯成型的器壁結構就發生了很大變化,還有沒有必要拉坯值得懷疑。第四,在大量出土的印花青瓷標本中,除器物內口沿經過刮削修補留有轉輪旋痕外,器內紋樣和未裝飾的部位均未發現轉輪旋痕。而大量的素麵器,包括采用簽壓法成型的素麵器內壁有明顯的轉輪旋痕。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宋代工匠使用這種方法生產印花器的可能性較小。那麼,宋代窯工到底是怎樣使用印花陶範的呢?這一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筆者認為還存在以下使用方法的可能性。就是將練好的坯泥做成柱狀,然後用細繩或鐵絲割成泥片狀,置於陶範上,再用手或帶弧度的拍打物在泥片上有規律地反複拍打,以增強坯體的密實度,待坯半幹後,再上輪修坯,使之器壁薄厚基本達到一致。使用這種方法成型的器物與拉坯成型的器物相比,一般器足較小、較矮、足內底多呈弧狀凸起,也有部分采用接足的辦法,這是受泥片厚度的限製所致。這種方法無須通過拉坯成型,減少了工序,減輕了勞動強度,也便於操作,一人同時可以使用多個陶範,真正達到了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並適合大規模生產的要求。這可能就是今天機械壓模成型的前身。但目前使用這種方法生產的器物變形較多。筆者認為變形可能存在以下幾種因素:其一是胎泥的質量好壞;其二是泥料的幹濕度;其三是燒成工藝問題等。如宋代的泥料質量較高,金元泥料處理明顯粗糙,因而宋代瓷器成品率較高,金元的器物變形,倒窯現象較多。燒成過程,宋代焙燒溫度較高,器胎瓷化程度較好。兩次燒成變形較小,而現在焙燒溫度則相應較低,器胎瓷化成度較差,因而兩次燒成容易變形。以上提法不一定完全正確。僅供有關從事陶瓷工藝研究人員參考,以便盡早找出宋代印花陶範的正確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