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以來,陝西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對耀州窯遺址的調查和發掘中,出土了大批陶範和陶範模。這些器物的基本情況都在已發表的《陝西銅川耀州窯》、《唐代黃堡窯址》、《五代黃堡窯址》、《宋代耀州窯址》發掘報告以及《耀州窯遺址陶瓷的新發現》、《耀州窯博物館館藏陶範》、《耀州窯遺址新發現的五代陶範》等論文中作了詳細介紹,為耀州窯陶瓷的成型和裝飾工藝的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資料。本文擬就耀州窯陶範的命名、種類、製作工藝、使用方法及相關問題,談幾點認識。
(一)陶範的命名和種類
範又稱模或模子。《論衡·物勢》釋:“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範為形,故作之也。”河北曲陽縣定窯遺址中出土有“劉家模子”款的碗內印花範,可知它是用來製造器物的一種工具。在製作範時,一般先製模,然後在模的內部或外部製作外範或內範。前者為一代範,稱範模或母範,後者屬二代範,稱範或子範。範和範模同有內、外之分。在此基礎上可根據陶範的功能和用途進行分類。
目前出土的耀州窯陶範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種類型:
(1)成型範:又可分為器物成型範和瓷塑成型範。器物成型範的品種有三叉墊餅範、瓶範、鈴範、塤範、盞托範、盤範、碟範、洗範等,它們主要用於一些特殊的、不適於手拉坯成型的器物。器物附件成型範的品種有壺流範、壺柄範、提梁範、器足範、器座範、枕範、器蓋範等。瓷塑範主要有人物範、動物範、鳥獸範、海生動物範等。
(2)貼塑範:可以分為人物範、動物範、魚範、鳥範、花草範、龍鳳範等幾種。
(3)戳印紋樣範:根據其紋樣可分為植物紋樣範、文字款範、幾何紋樣範等。
(4)印花範:可分為盅範、杯範、盞範、碗範、缽範、碟範、洗範等。同一類範又可分不同的式。
(二)陶範的製作工藝
耀州窯成型和印花的陶範種類繁多,工匠們總能根據器物的特點,找到最簡便、最佳的製作方法。製作方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製作法,另一種是範模翻製製作法。一般成型範、貼塑範、印花範多采用範模翻製製作法,較少用直接製作法,而戳印紋樣範則多采用直接製作法,較少用範模翻製製作法。下麵以印花陶範為例予以說明。一是在陶車上直接拉成範型,隻修整坯外,不修坯內,然後用刀在坯上直接刻製出花紋,如宋代刻花牡丹紋碗內範,此種範體上的紋樣大多為陰刻,少數采用減地刻。範壁較薄並且規整,內壁及底部留有轉輪旋痕,最後將其放置於窯內焙燒而成。焙燒時範坯一般放置在窯內溫度較低的閑置火位,故範體瓷化程度較低,具有較強的吸水性,便於印花時易於脫坯。二是用範模翻製範。先製作模,亦稱母範,如宋代刻花博古插花紋碗母範,即在陶車上先拉製出胎體較厚的器物原型,隻修坯內,不修坯外和足,在器內刻製紋樣,入窯焙燒。然後將泥片置於範模內反複拍打捺印,範內壁較厚,留有明顯的手抹痕,範底寬而厚,內腔有明顯的手抹痕。再將範模和坯體一同放到陶輪上打正,轉動輪子,將範底刮平修正。待範泥半幹後進行脫模,對不清晰的花紋補修,最後入窯焙燒。製成的範被稱為子範,如宋代印花博古插花紋碗內範,可以用來印製紋樣。
耀州窯陶範的製作大多采用這種方法製成。利用這種方法製成的範,其紋樣與範模上的紋樣正好相反,兩者是相吻合的。與母範紋樣相一致,具有刻花之同樣效果。
(三)陶範的使用方法
關於耀州窯陶範的使用方法,可根據陶範的種類劃分為以下幾種:
(1)模製成型法。一是合模成型法,這種方法主要適用於瓷塑和一些特殊的器物如魚形瓶等。一般是將泥片置於內模內,擠壓捺印,待半幹後取出,用泥漿粘合即成。使用這種方法成型的範,有前後合模的,有左右合模的,還有上下合模的。以前後合模的範為多。另一種是單獨一次完成成型法。這種方法,主要適合於器蓋、器座等。
(2)模印貼飾法,如唐代牡丹紋貼飾範,一般是將泥片置於內模,擠加捺印,待半幹後取出,用泥漿粘貼於器物的所飾部位。這種裝飾具有較強的浮雕感,唐代黑釉貼花龍流壺就是這類裝飾手法的代表作。主要用於唐、五代,宋以後逐漸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