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主殿北壁壁畫司職的圖像解讀。主殿北壁壁畫被黑色粗線劃分為三塊,為了便於研究,現北壁壁畫分別稱為北壁東部壁畫、北壁中部壁畫、北壁西部壁畫。
主殿北壁東部壁畫高約4.72米,寬約7.22米,除去門所占的空間,壁畫約25平方米。與北壁西部壁畫比較後可知,畫麵左下角被白灰塗蓋的部分也應有一處司職,因此,該壁麵共有九處司職內容,其中可以辨認出七處司職內容,共40人,其中包括刑戮司、奸邪司、地府司、枉死司、燒香司、忤逆司、鰥寡司等。另有兩處司職內容還未辨認出來。
主殿北壁中部壁麵高約4.72米,寬約4.68米,約22平方米。過去曾繪有壁畫,但不知何時被毀壞,現在除了畫麵頂部兩個角還顯有白底子以外,其餘部分均已剝落成黃色泥層。
主殿北壁西部壁畫高約4.72米,寬約7.29米,除去門所占的空間,壁畫約25平方米。與北壁東部壁畫比較後可知,畫麵左上角漫漶不清的部分也應有一處司職,因此,該壁麵共有九處司職內容,共37人,其中可以辨認出八處司職內容,其中包括城隍司、送病司、山神司、修廟司、失魂司、長壽司、天曹司、冤枉司等。另有一處司職內容還未辨認出來。
(3)主殿西壁壁畫司職的圖像解讀。主殿西壁壁畫高約5.60米,寬約8.60米,約48平方米。結合比對東壁司職,初步確認本壁共有18司職內容,共88人,其中包括法水司、主禍司、功德司、較量司、照正司、風雨司、走獸司、水怪司、注福司、門神司、僧道司、速報司、飛禽司、精怪司、促壽司、盜賊司、墮胎司、惡報司等。
(三)西安東嶽廟主殿壁畫藝術特色
西安東嶽廟壁畫是道教繪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陝西清代繪畫曆程中一個重要環節。在繼承明代繪畫藝術的基礎上,西安東嶽廟壁畫進一步拓展了明清繪畫的表現領域,豐富和完善了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形式和技巧。其藝術形式風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壁畫的構圖組合與順序
(1)關於構圖。在繪畫藝術中,構圖是對一定畫材在畫麵中的組織和擺置,它將一定畫材的內部聯係和外部聯係製約於一定的平麵空間之中,使之產生一定的畫麵效果。它決定著繪畫作品的構思是否能找到與之相適應的表現形式,決定著作者的情感是否能得以充分的表達,決定著畫麵形象的表現是否符合形式美的法則,因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繪畫作品的成敗。
構圖的法則建立在一係列形式美法則的基礎上,與人的視覺心理和審美心理也密切相關。一件好的作品離不開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一個好的構圖必定是豐富而有序、變化而統一,必然符合一定的形式美法則,也必然與人們的視覺心理和審美心理有著某種程度的契合。我們研究構圖就是要探求和把握其規律法則,從而能動地運用這些法則來指導我們的藝術實踐,從而創造出更能表達創作目的和思想情感,更具個性特征,更能引起人們審美愉悅的構圖形式。
由於人文背景和地域環境的不同,造就了具有不同特色的藝術,繪畫藝術中的構圖語言也因之有著諸多的區別。中國畫稱構圖為“章法”、“布局”、“置陣布勢”或“經營位置”。它的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道”、“釋”的哲學思想一脈相承,密不可分,其中尤以道家的“陰陽”說和“天人合一”思想對其影響最大。中國畫的造型觀念不同於西方的“具象”或“抽象”,而是“天人合一”主客觀融和的“意象”。中國畫的構圖便是與之相適應並形成的自身特色的。這一特色與西方有所不同。如空間的營造,中國畫往往追求平麵裝飾風格的二維空間,或在二維平麵上以物象擺置的重疊、虛實和大小等變化來營造“意象”的深度空間,從而有別於西方古典繪畫以焦點透視為特征的三維空間的真實模擬;而中國畫行氣布勢,追求意境生動的理念、獨特的幅式,以及畫麵上題款用印的特點更與西方差別很大。中國畫有著不同的分科,不同的分科對構圖既有相通的共同的要求,又有各自不同的側重,如山水畫就比較側重於深度空間的營造。
(2)壁畫中的構圖布局形式。經過細致比對研究,我們發現西安東嶽廟主殿在構圖布局形式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俯視空間。俯視是由空中向下觀看的一種方式,是古代畫家最常用的一種繪畫表現視角,在東嶽廟壁畫中就使用此種方式進行繪畫創作,同時觀者也是通過這種方式進行讀圖。中國傳統繪畫在空間表現中,體現出空間時間化的特點。與西方繪畫不一樣,畫家不是站在一個固定的視點對物象作仔細入微的描摹,而是打破一個視點的限製,在多個視點中進行觀察、描繪,其中畫麵所體現出的藝術形象是在一段的時間流程中完成的,是畫家多視覺的觀察、整合,畫麵的視點是流動的,具有明顯的時間階段痕跡。中國傳統繪畫在畫麵中體現為視點的多角度和景象的多時空,因此中國繪畫中這種多視點和在時間流程中體現所得到的形象整合就構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空間時間化的主要內容,也是中國傳統繪畫形成流動空間的內在原因。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感受空間萬物的方式,才使中國傳統繪畫空間表現中形成了用“散點透視”和“流動視點”處理畫麵的特殊方法,在“仰觀俯察、遠近取與”的動態觀察中,把握到一個全方位的空間。
第二,散點布局。繪畫作為一種視覺藝術,把握實際空間離不開視點。從以前的研究資料看,大多數學者和藝術家認為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視點是“流動的”。以西方焦點透視的視覺原理去衡量,中國傳統繪畫是“散點透視”。盡管對這一界定的準確性尚存異議,但最起碼它是在中西傳統繪畫的比較中被提出來的。潘天壽說:“吾國繪畫,處理遠近透視,極為靈活,有靜透視,有動透視。……動透視,即散點透視。”日本學者三宅正太郎在研究了中西繪畫後認為:“古代印度壁畫、中國敦煌壁畫中的透視安排並不拘於一點,而是隨觀者的眼睛走到哪裏看到哪裏,成散點透視。”彭吉象在《藝術學概論》中也寫道:“中國畫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在構圖方法上不受焦點透視的束縛,多采用散點透視法(即可移動的遠近法),使得視野寬廣遼闊,構圖靈活自由,衝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可見,“散點透視”已成為與西方焦點透視相對的概括中國傳統繪畫透視特點的專門名詞。我們拋開概念是否準確不談,就它較為清晰地揭示出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傳統繪畫空間表現的區別來看,“散點透視”意味著中國傳統繪畫空間表現中的視點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動的。其含義不外乎兩點:一是畫家在表現視覺空間時的視點不局限在一個固定位置,而是在時間流程中“仰觀俯察”,具有流動性。二是畫家在“散點布局”時,把多時空下的視覺印象整合在一起,打破焦點透視的限製,使畫麵空間隨主觀表現的需要而任意擴展,具有流動性。東嶽廟主殿壁畫就是體現出第二種流動性,壁畫就是由多幅畫麵組成的,每一幅都是一個獨立的畫麵,反映一個獨立的情景,畫與畫之間通過山石、樹木、雲氣進行巧妙的分隔,卻又不顯突兀,既和諧又自然,觀看時可根據觀者的主觀需要任意觀圖。
第三,對稱均衡。人類認識世界時,首先看到的是對稱形式。在自然界中到處可見對稱的現象,除人體是典型左右對稱外,所有脊椎動物也是左右對稱的,花卉是對稱的,所以有人認為對稱是形式美規律的核心。人類發現和運用美的曆程中,對稱是最早被掌握的。
對稱又叫“均齊”,即以相同的元素,按照相等的距離,由一中心點(或線)向外放射或向內集中的“圖形”。如“左右均等”便叫左右均齊,或叫左右對稱,“上下均等”又叫上下均齊,或叫上下對稱,依此類推。對稱形式有著嚴格的格式和規則,其特征是結構規則平穩,具有較安靜、穩定的特性,富有濃厚的裝飾意味。西安東嶽廟就存在明顯的對稱形式,除去建築上的對稱以外,壁畫也較為對稱,如主殿以中心為對稱,兩邊分別為東壁與西壁、北壁東部與北壁西部;主殿東壁壁畫中的十八司對稱西壁壁畫的十八司、北壁東部壁畫九司對稱西部壁畫九司等。
均衡是對稱結構在形式上的發展,由形的對稱轉為力的對稱,體現為“異形等量”的外觀。在藝術造型中,均衡格式是一種比較自由的形式,它不像對稱形式那樣要求有一個對稱軸,左右、上下的造型、色彩分布必須對稱,均衡沒有對稱軸,它是靠正確處理視覺重心的平穩度而獲得美感的。均衡格式雖然容易使人感到活潑,但是如果處理不當,則會給人一種鬆散零亂的感覺。均衡處理不但可以體現在藝術造型上,也可以體現在構圖和色彩運用上。西安東嶽廟主殿壁畫中亦體現出這種均衡關係,如主殿東、西壁畫上均有兩處水域(東壁的驛客司和水府司,西壁的法水司和水怪司),均出現四處明顯的房屋(東壁的推問司、官貟司、舉意司和山林司,西壁的門神司、風雨司、惡報司和促壽司)等。
無論是對稱還是均衡都是一種平衡。平衡是人的一種生理功能和要求,一個人如果失去了調節平衡的功能、失去了平衡感,生活是難以想象的。人除了要求自身的平衡外,還要求周圍環境也具有一種平衡感,即安全感,平衡可以使人產生穩定、安全、平靜的心理,不平衡就會使人產生危險、動蕩、緊張的心理,所以人們從生理上、心理上乃至審美上都期望平衡,因而對稱均衡形式也就產生了美感。
第四,重疊關係。用重疊關係表現物象間的前後空間關係,是人類繪畫中最早運用的一種空間表現手法。在我國傳統繪畫中,人物與人物、近山與遠山、枝條藤葉之間都以重疊關係來實現。阿恩海姆說:“運用重疊來建立空間,很早以前就是中國風景畫所特有的一種手法。在中國畫中,即使山峰與山峰之間,山峰與白雲之間,在縱深中的相對位置,也都是通過重疊的方式建立的。”中國繪畫在空間表現中以這種重疊關係表現物象的前後關係,超越了客觀現實空間的物理變化,以此達到表現空間的目的。由此方聞在《心印》中說:“中國藝術家更樂意用自己的方式改造凹凸法造型,廢棄了色彩的陰影,用富有色調的粗細有致的線條表現三維空間。”在壁畫中的人物表現基本是以線的形式來表現對象的,這樣用重疊關係表現對象間的前後位置關係較為普遍。在山水畫中,重疊關係與筆墨的虛實、明暗等關係相互作用來表現空間也是十分有效的。作者處理畫麵的深度關係,表現深遠的空間感,就是以對山巒的層層推進,造成深度空間。如:主殿壁畫中眾多起分隔畫麵作用的雲氣和樹木,就很好地利用了重疊關係來表現深度空間。畫麵中的空間關係沒有明晰的色彩關係,也沒有較強的明暗對比,隻有形體的大小和前後的重疊關係。整幅壁畫基本上是以一種重疊關係來處理前後的深度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