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觀壁畫是曆史的產物,是封建社會的宗教宣傳品。由於這些美術品是直接以群眾為宣傳對象,又大多產生於民間畫家之手,因而許多壁畫又是畫家以來自生活的藝術形象解釋曆史和宗教的產物。孕育在美術中的現實因素,往往使傑出的壁畫作品具有不朽的價值,給人們以曆史的認識與美的感受。某些宗教藝術在宣傳宗教信仰的同時,有可能用藝術形象不同程度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某些側麵,甚至在客觀上揭示人民痛苦與產生痛苦的某些社會原因。
壁畫藝術家大多是來自民間的匠師,他們從事藝術創作既是為了謀生,也是精神寄托。迫於生活的煎熬,他們必須遵從統治者的願望。但發自內心的激勵,又使他們有表達自己意念的欲求。因此,民間藝術家把基於生活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用於宗教藝術品的創作中,從而使他們的作品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民群眾的感情與願望。除在各類形象中表現人民的情感外,民間畫家還善於選擇社會中一些富有生活情趣,具有詩意或戲劇性場麵來加以表現。在許多民間畫師的筆下,神話被人世化,曆史被現實化,從而使殿堂壁畫所反映的內容更加接近人們的世俗生活。
中國古代寺觀壁畫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各地區的藝術交流、師資傳授,在技術經驗、創作方法、表現手段等方麵,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綜合形成了優秀而深厚的傳統。壁畫造型的優美生動、構圖的宏偉壯麗、線條的虛實變化、色彩的豐富明快,為今天的壁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各種類型人物的形象與表情、姿勢與動態,表現得極為豐富生動。這無疑是世代藝術家生活感受與聰明才智的集中體現,是千百年來畫家技藝與心靈的創造。中國古代寺觀壁畫為當代造型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成為人們取之不盡的藝術資源。
(一)西安東嶽廟概述
東嶽大帝在各地均有行祠,而各省、地區政府所在地的祠廟又是該地區的總祠,西安位於關中地區的首府已有千年曆史,西安東嶽廟自然就是關中地區東嶽大帝的總祠。因此,對它的研究有助於我們了解該地區的東嶽信仰。此外,該廟是陝西省內現存道教宮觀壁畫中單幅麵積最大的壁畫,所以,研究西安東嶽廟壁畫對整個陝西省壁畫研究具有特殊的意義。
西安東嶽廟,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門昌仁裏。始建於宋朝,為西安著名道觀。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來的西安東嶽廟建築規模很大,硬山式正山門朝南,東、西有偏門,北後門通往現在的東一路,廟院內東西兩側為廂房,中間有大殿、中殿和後殿,在後殿即父母殿之東,有三教宮。大殿前有石牌坊、石獅子和記載廟宇事跡的石碑許多通。每個殿裏都有雕塑和壁畫。
從現存情況來看,廟內主要建築物還存在。幾座大殿尚完好,但各殿內的雕塑均已被毀,壁畫僅存在一號殿和二號殿的東、北、西壁,以及四號殿山牆上,記載廟宇事跡的石碑隻剩一通。
一號殿(即主殿,大殿)從其所處位置、建築規模、門匾題字和壁畫內容來看應是供奉東嶽大帝的場所,氣魄宏偉,大殿麵闊五間,進深三間六步架,雙步周回廊,單簷歇山頂。梁架為徹上明造,外簷鬥拱為七踩單抄雙下昂,裏轉出三抄。構架為抬梁式,但仍保留叉手、駝峰。前後簷鬥拱耍頭後尾延長插在內簷垂蓮柱上,垂蓮柱上承下金檁,在挑簷檁和下金檁間起平衡作用。此種做法,在陝西關中地區古建築中已見多處,可能是一種地方手法。周圍共有朱色廊柱二十四根,殿前方八根柱上的柱石,雕刻有精美的二龍戲珠浮雕,其他柱石皆雕花卉。殿門上有木雕花,殿前方的鬥拱雕成龍首,個別的鬥拱加以彩繪。殿脊施琉璃瓦和雕花磚。殿內的神像已毀掉,東西兩壁和北壁兩端,共殘存約有150平方米大幅彩色壁畫,所繪山水、樓閣、人物,精致秀麗。
二號殿(即中殿,寢殿)位於一殿以北,較一殿規模小,從位置和其中壁畫內容來看應是寢殿,即供奉東嶽大帝夫人的場所,三開間,建築上也有磚雕花裝飾,殿內東西兩壁及北壁兩端,共殘存100平方米有彩色壁畫,線條遒勁,色彩濃重。除此而外,殿內原有其他文物均已散失無存。
三號殿(即後殿,父母殿),位於廟的最北邊,建築規模比一殿、二殿都小,從其位置來看應是父母殿,是供奉東嶽大帝父母的場所,現在殿內塑像、壁畫都已無存,建在有1.70米的高台之上,進殿之前會經過兩層12級台階,給人一種敬仰之情。
四號殿(即三教宮),三教即儒、釋、道,據當地群眾回憶,原來大殿內還有塑像、壁畫,殿內供奉老子、孔子、釋迦牟尼,反映了宋元之後三教合流的趨勢。現在殿內塑像無存,隻在東麵山牆上存有少許漫漶不清的壁畫,可能為清代以後所繪。
(二)西安東嶽廟主殿壁畫繪製時間和題材
從西安東嶽廟碑石記載可知在明朝成化十九年六月東嶽廟完成過一次大修,並推測於第二年(成化二十年)對殿內壁畫進行過一遍“繪以采色”,在對主殿壁畫人物的衣冠服飾、家具形製、構圖形式分析比對中得到了證明,即主殿壁畫體現出較為清晰的明代繪畫風格遺緒。從主殿大梁上的文字記載可知,在清朝康熙乙未年(1715)主殿又進行過一次落架大修,結合對壁畫的分析,我們知道在康熙年間的修繕後,對殿內的壁畫也進行過修繪,所以主殿壁畫亦有清代特征,也就是說,清初的這次繪製過程,是在明代壁畫基礎上的重繪,其中保留了明朝壁畫的構圖布局、人物服飾、大部分家具形製等特征,同時在使用道具、少數家具形製、圖形等不引人注意的地方融入了清代風尚,因此,可以較為肯定地說,主殿壁畫是在明代壁畫上的重新繪製,時間在清朝初期,確切應為康熙五十四年左右。
目前,在全國各省東嶽廟裏涉及東嶽信仰的壁畫內容主要存在兩種:一是東嶽大帝出巡、回鑾圖,如山東泰安岱廟壁畫、山西繁峙天齊廟壁畫等;一是司職圖,如山西河曲縣岱嶽廟地藏殿壁畫、北京昌平桃林村東嶽廟壁畫等。
西安東嶽廟主殿壁畫中並未出現東嶽大帝出巡、回鑾圖像,卻繪有司職審判場景,經過反複分析比較,筆者初步認定該殿壁畫為東嶽大帝管轄下的司職內容。
司職是由東嶽大帝管轄下的主掌人間善惡福禍、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的冥府之神——“地府判官”。即是東嶽大帝統轄下的審判機關,以人間政治生活付諸鬼神,構成了冥府善惡報應、生死循環係統。照正司負責偵察,搜集罪證;曹吏司前去緝拿;索命司攫取惡人性命;還魂司則將善人遣返陽間。各司所判文案,真可謂明察秋毫,疏而不漏。善惡果報,曆曆不爽,鑿鑿可據。所宣揚的就是道教仁民愛物、忠君孝親的倫理思想,目的是懲惡揚善,告誡人們時刻反省自己的思想行為,密切注意黑暗的社會現實,以求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其權限與職分的劃分,正是人們政治觀念的反映。
對於司職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雕塑和壁畫兩種,其中采用雕塑形式的有:北京東嶽廟、山西蒲縣東嶽廟、河南登封中嶽廟等。采用壁畫的表現形式,如西安東嶽廟壁畫、北京昌平縣桃林村東嶽廟壁畫、山西河曲縣岱嶽廟地藏殿壁畫等。壁畫表現形式又分為兩類:一是通過山、樹、雲氣分割畫麵,以故事情節反映各司功能的壁畫,如西安東嶽廟壁畫;一是通過縱橫直線分割畫麵,以判官、曹吏、被審犯人為畫麵中心,公堂橫匾之上均書“某某司”,或榜題“某某判官管某某司”,如北京昌平縣桃林村東嶽廟壁畫、山西河曲縣岱嶽廟地藏殿壁畫等。
目前,東嶽廟司職除有七十六司、七十五司、七十四司、七十二司的差別外,還有的隻有二十司的,有的索性隻有十個司。多是依據從《道藏》宋代道士呂元素所集《道門定製》“更籍醮地府七十二司聖位”和元朝《東嶽大生寶懺》中七十五司來設置的,有不同的也是在此基礎上的演變。通過比較可知《東嶽大生寶懺》中七十五司名字齊整,而《道門定製》“更籍醮地府七十二司聖位”則重複不明。加之《東嶽大生寶懺》的撰寫年代離西安東嶽廟壁畫的繪製年代較近,因此,文中就以《東嶽大生寶懺》的司職內容為依據展開對西安東嶽廟壁畫司職的認定。
《東嶽大生寶懺》(《道藏》10冊)記載的七十五司:
天曹司地府司注祿司長壽司子孫司官貟司土地司財帛司僧道司絲蠶司 總統司四生司城隍司曹吏司齋戒司風雨司較量司勾願司孤魂司地獄司 疾病司昧心司功德司五榖司放生司注福司山林司孝順司修廟司殺生司 六道司還魂司忠直司驛客司照正司毒藥司水府司看經司醫藥司燒香司 舉意司速報司刑戮司陰謀司追魂司發汗司注死司惡報司法水司枉死司 陳狀司索命司推問司平等司鰥寡司走獸司門神司忤逆司貧窮司貴賤司 掠剩司水怪司山神司促壽司奸邪司主禍司失魂司飛禽司精怪司墮胎司 冤枉司盜賊司減壽司送病司鬼魅司
西安東嶽廟主殿三個牆麵上的壁畫中司職內容共有五十四幅,其中東、北、西壁各十八幅,共有252人,與《東嶽大生寶懺》中七十五司相比,缺少二十一幅,雖然主殿內的壁畫中司職不足七十五幅,但並不影響對壁畫內容的認定。
下麵對各壁壁畫中的司職內容進行識別和描述。
(1)主殿東壁壁畫司職的圖像解讀。主殿東壁壁畫高約5.60米,寬約8.60米,約48平方米。結合比對西壁司職,初步推測本壁共有18個司職內容,雖然後世對破損的壁麵進行了一定的修補,但仍有部分壁麵漫漶不清,目前可見到17個司職,共95人,其中16個司職可以識別出來,包括舉意司、陳狀司、鬼魅司、還魂司、醫藥司、驛客司、勾願司、注祿司、財帛司、推問司、四生司、孝順司、官貟司、山林司、曹吏司、水府司等,另有一處司職還未識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