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子野心的日本侵略者將其罪惡的雙手再次伸向久經磨難的中國,中國又一次遭遇血腥的浩劫。值此生死存亡之際,中華民族浴血奮戰,拋顱撒血,在偉大的領袖——蔣介石的領導下衝出陰霾,戰勝日軍,一雪百年之辱!!
日軍之敗北固然與中國的頑強抗戰及美、蘇有關,也與其指揮係統有著莫大的關係。日軍始終都沒能製定出一個正確的戰略方案指導作戰。此在整個二站中都有所體現。
一、逐次增兵,欲戰又止,持疑不決。
作為一個擁有現代化建設的國家,日軍的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其官兵在武士道精神的影響下驍勇善戰,不懼傷亡。縱觀整場中日之戰,日軍都是以寡敵眾,並且在多數情況下以大捷告終。然而這僅僅是表麵上的風光,未能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殲滅國軍是其戰略上的失策。這與日軍兵力不足及逐次增兵有很大關係。
日本在侵華期間,多次持疑不決。九一八,關東軍演導了柳條湖事變之後,日軍侵占東北三省,在其極度猶豫之下,又於淞滬、熱河及長城等地幹了幾仗,就止停足不前,令中國得到“喘息”之機。蔣介石借機於西南秘密發展軍工,購建大量德械裝備,創建德械部隊。並持續維持了“黃金十年”的經濟增漲。為八年抗戰儲備了一定的經濟資源及戰略物資。
顯然,日本持疑不決的態度為其最終失敗的因素之一。日軍在侵占東北三省之後,本有兩路可走,一、揮師南下,乘中國備戰不足及動亂之機一舉攻略中國。二、就此停戰,休養生息,固守東北,待到時機成熟,策應德國夾擊蘇聯,功成之後,再聯合對抗美國……
二、華北戰事兵力薄弱,隨意更改“主戰場”。
日軍原本的作戰計劃是以華北為主、華東為輔的主要作戰地區,擊潰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後,沿津浦、平漢線向南推進,攻略寧、漢,將中國攔腰截斷。根據中國的地形及政治局麵,此計劃無疑是正確的選擇。然而在實施過程中,日軍僅在華北配署了四個師團的力量,並未集中優勢兵力。從而令迅速攻下華北,並以雷擊之勢搶占寧、漢的策略破產。
非如此,中國在武漢的重工業及軍工將為日軍所獲,諸多物資也來不及撤往西南。更為不利的是在此閃電策略之下,國軍將得不到喘息、休整的時間,一潰千裏。這與多處設防、節節抵抗後的戰略轉進有著天壤之別。
日軍在華北部署如此薄弱的兵力,一方麵是因為日軍過於輕視國軍的戰鬥力。另一方麵是因為日軍臨時更改了主戰場,兵力重心從華北向上海轉移。
與缺泛遠見的日本軍事家相較,國府軍事家的戰略方案顯然是異常出彩的。
在陳誠的提議下,蔣介石指令擴大滬事,大量增兵入滬。日方大本營見華北久戰不下,遂也將眼光轉向上海。其認為攻占上海的政治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可一舉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誌(政略影響戰略,看來在淞滬會戰中,並不止蔣公一人吃此大虧)。
日軍大本營在此“政略”思維的指導下,乖覺地配合國軍於淞滬應戰,導致主攻路線偏移。由一馬平川的“北向南”改為山路崎嶇、江河縱橫的“東向西”線路。嚴重束縛了日軍機械化部隊的發揮,同時為其行軍增添了一定的困難,也為國軍阻擊其前進提供了許多有利的地形。
至此,日軍三月滅華的夢想徹底破滅。
三、軍、政不和,下克上之風氣嚴重,大本營指令撲朔迷離。
日本軍政不和,主戰及主和兩派爭鬥不休,矛盾重重。下克上之風氣嚴重,日軍軍官好勇鬥狠,普遍缺泛全局觀念。張鼓峰事件即是如此。其軍官屢屢抗命,私自出擊。致使大本營手忙腳亂,諸多方案都於爭論及妥協中臨時產生。在此狀況下,很難製訂出一個統籌全局的戰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