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風突擊隊(1 / 3)

所謂“神風突擊隊”,是全部由十六七歲的青少年組成的自殺性質的敢死隊。當時,麵對盟軍的最後進攻,一批又一批稚氣尚未脫盡的日本青少年,在空戰中高呼“效忠天皇”的口號,駕駛飛機衝向對方與之同歸於盡。

神風突擊隊是日本二戰時使用的一種自殺戰術。

神風特別攻擊隊,簡稱神風特攻隊(日語:特別攻撃隊)假名とくべつこうげきたい,由日本海軍中將大西瀧治郎首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在中途島失敗後,為了抵禦美國空軍強大的優勢,挽救其戰敗的局麵,利用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按照“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的要求,對美國艦艇編隊、登陸部隊及固定的集群目標實施的自殺式襲擊的特別攻擊隊。但日軍也早有類似觀念適用於自殺潛艇、自殺魚雷“回天”等有人員操作的自殺式戰爭裝備。

編輯本段史實

“神風”就是現在所說的台風。據曆史記載,1274年10月20日,元朝和日本之間發生的“文永之役”已經進行到白熱化階段,元軍分兩路在日本的博多灣登陸,打得日軍潰不成軍。元軍乘機追擊,但卻由於副帥劉複亨在追擊中中箭受傷,攻勢減弱,而且天色已晚,元軍便停止了進攻。

當晚,元軍召開軍事會議。多數將領認為形勢不利,很多人都高估了日軍數量,而且國內沒有派遣援軍,主張撤退。於是忻都下令撤退,但很不幸,撤退當晚,一場台風突然來襲,不可一世的元朝大軍被這場大風完全吞沒……在這次征戰中,元軍損失兵力1.3萬餘人,其中絕大多數不是戰死,而是死於這場風暴。由此,元朝再也不敢貿然發動對日本的襲擊。日本人認為這場台風是上天挽救了日本,於是乎頂禮膜拜謂之“神風”。這便是“二戰”時日軍中“神風突擊隊”起名的由來。日本法西斯妄圖借助所謂的“神力”,來挽救其行將滅亡的命運。

編輯本段戰法起源

戰隊組建

自殺攻擊敵軍目標的戰術,據說起於日俄戰爭日軍攻擊俄軍的戰法中,當時頗有效果,遂被記載下來。

最早有組織的空中神風特攻隊,起因於1944年秋,萊特灣海戰的需要。雷泰伊海戰涉美軍登陸菲律賓,恐切斷日本從南洋輸送能源與物資,回本土供應工廠軍需製造。日軍方麵認為,必須擊敗盟軍在此之行動。但駐菲的日本第一航空隊受命支援參戰海軍時,僅有40架軍機的實力,根本無法完成任務。司令長官大西瀧治郎中將在10月19日的軍事會議上指出,除了把軍機裝填炸藥撞擊美軍航母,讓彼等癱瘓幾周,根本沒有其他辦法可想。於是他在10月底從軍事學校中招募的一批23名,由他親自訓練,成績優秀,並自願加入的飛行員學徒。大西瀧治郎曾詢問他們是否願意為國犧牲,隊員表示十分願意加入,這些學徒當時大約17歲。之後,大西瀧治郎詢問上尉關行男,是否願意帶領此種史無前例的神風特攻隊,據聞當時23歲,剛剛結婚才四個月的關行男,閉起了雙眼,低下頭沉思了十多秒,才說出“請讓我去帶領他們”。如此,世界上第一個神風特攻隊小組於是產生。而關行男成為了這一小隊的第二十四名的隊員,無法跟自己的太太再見一麵,就在自殺式的攻擊中陣亡。

驚人戰績

“神風特攻隊”是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以飛機撞擊敵艦的特種航空部隊。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連遭慘敗,為阻滯美軍的海上進攻,決心使用潛艇、快艇和飛機撞擊敵艦以挽回敗局。自1944年10月起,日本海軍先後組建了8個“神風特攻隊”,“神風”飛機多由輕型轟炸機或戰鬥機改裝,設備簡陋,但裝有大量炸藥。1944年10月,“神風特攻隊”在菲律賓萊特灣海戰中首次出擊,擊沉、擊傷多艘美軍艦隻,使美國海軍大為震驚。1945年4月,“神風特攻隊”在衝繩戰役中更是頻繁出擊。在萊特灣海戰和衝繩戰役中,“神風”飛機共出擊2550次,其中475次命中目標,擊沉美軍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艦隻43艘,擊傷各型艦艇約370艘

菲律賓馬巴拉卡特─1945年春,也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要結束時,日本海軍神風特攻隊以戰機為炸彈,向美國“密蘇裏號”戰列艦發動自殺式襲擊。像戰爭期間的許多暴力行為一樣,日本的這種做法要麼受到強烈譴責,要麼被視為不合常理的離經叛道行為。曆史教科書的極端解釋是,日本年輕飛行員的自我犧牲源自對武士道和日本天皇是神的信仰。“萬歲”或“天皇萬歲”是他們的戰鬥口號。

首要動機

在戰爭中幸免於難的飛行員指出,他們的首要動機完全是為了保護他們所愛的人免遭戰爭的傷害,因為當時局勢明顯在急劇惡化,日本麵臨被入侵的威脅。如果他們能阻止同盟國登陸,那他們就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一些前神風特攻隊員在接受采訪時為戰友的死表示難過,一些生還者甚至還感到內疚。10月25日,一群前神風隊員和他們的家人在60年前首名神風特攻隊員起飛執行任務的一個機場(距離馬尼拉北部80公裏處)進行哀悼活動。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樹碑立傳

當地曆史學家、藝術家迪增(DanielDizon)目睹過前神風隊員出發執行任務的情形,當時他14歲。他說,大多數飛行員“出發時就像要去野餐一樣”。在迪增的積極幫助之下,當地建起了一個神風隊員紀念館,上月他還幫忙為一名神風隊飛行員的雕像揭幕。該紀念館主要是由菲律賓人資助建成的,他們很佩服這些飛行員的超凡勇氣。迪增接受《亞洲時報在線》采訪時說:“怎麼可以忘記那種事?他們是那麼英勇無畏-簡直難以形容。”

紀念館中的一名飛行員、現年77歲的TsukasaAbe說,“我非常感激當地人民不計前嫌為我們樹碑立傳……我很欣慰兩國人民的關係沒有受到破壞。”

名字來源

在太平洋戰場連連敗退之後,1944年10月日本指揮官意識到美國進攻日本本土是遲早的事。由於可以作戰的飛機很少,加上同盟國開始將作戰焦點轉向太平洋戰區,日本高級海軍航空隊指揮官決定成立一支由戰鬥機編成的敢死攻擊隊,每架帶上250公斤炸藥,俯衝撞沉敵軍航母以期挽救敗局。此外,別無它法。駕駛這些戰機的飛行員被認為是神風隊員。

據說,西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先後兩次派出強大的艦隊攻打日本九州,每次都是在眼看日本就要被征服時,海上突然刮起強烈的台風,使蒙古大軍船毀人亡,全軍覆沒。素來崇尚神靈的日本國民便把這兩次葬元軍於魚腹、救日本於轉瞬的暴風稱之為“神風”。神風突擊隊這個名字顯然是給首個自動請纓執行此次任務的戰鬥單位。它被認為是對最初執行任務的敢死隊的敬意,但很快其他使用同樣自殺式戰術的隊伍也被稱為神風突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