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島(1 / 3)

硫磺島與日本、塞班島位置圖

二次大戰前的硫磺島屬於東京都小笠原支廳的硫磺島村,根據西元1943年(昭和18年6月)的人口普查結果,硫磺島的人口共有192戶1018人(男533人、女485人)。分成元山部落、東部落、西部落、南部落、北部落、千島部落等六處人口集中地。其中元山部落則有硫磺島小學和硫磺島神社的設置,另由父島派駐一名警察駐守。島上的交通主要是依靠每月與母島通航的郵遞船,可由母島再轉乘往東京的船,以及兩個月一次日本郵船所經營往東京的定期渡船“芝園丸”。

硫磺島的產業主要是開采硫磺、種植甘蔗、古柯葉和漁業等。所有產業都由硫磺島產業公司(硫黃島產業株式會社)掌握,島上的居民多半與此公司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由於地理位置的關係,居民的經濟狀態並不好,農業生產也十分困難,甚至連白米都需要從日本本土進口。

硫磺島的南部於二次大戰前就是日本海軍的軍事基地。太平洋戰爭開始後,日本開始強化周圍島嶼的防禦措施,派駐陸軍(“伊支隊”指揮官:厚地兼彥大佐、4883名)和海軍(“硫磺島警備隊”指揮官:和智恒蔵中佐、1362名)駐守硫磺島,但是日軍仍多半隻駐守在硫磺島南方原本的軍事基地,隻有少數與部隊進行生意的島民會和駐軍交流,大致上來說居民與軍隊的接觸是非常少的。

在1944年(昭和19年)5月22日日軍的參謀本部為進一步増強小笠原列島的防備,任命栗林忠道中將擔任新增的第109師團指揮官駐守硫磺島,栗林於6月8日抵達硫磺島。6月15日,美軍展開大規模空襲,使得大部分建築物受損,空襲之後美軍仍持續以艦艇炮擊硫磺島。島上所有居民除了征集的兵員(約230名)之外均在七月時疏散到父島,戰前硫磺島的曆史也到此告一段落。

1945年2月16日至3月26日,日軍和美軍在島上爆發硫磺島戰役,雙方均死傷慘重。硫磺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中唯一一場美軍登陸部隊陣亡人數大於日軍守軍陣亡的一場戰役,該戰役也被稱為“太平洋的絞肉機”。二次大戰後硫磺島由美國接管,傳聞美軍在硫磺島上儲有核彈裝備,但將引發裝置存放於鄰近的美軍船隻上,以回避美軍不得於日本領土儲放核子武器的協議。1968年6月26日,硫磺島歸還日本,島上超過一萬枚的未爆彈使得島上原住居民幾乎無法重返。隻有在舉行紀念活動時才有較多人回到島上。

編輯本段硫磺島的現狀

硫磺島地圖

現在的硫磺島是由日本的海上自衛隊管理,並設置空軍機場,跑道長2,650米。登島需要特許,一般人無法到達島上,也不開放觀光客登島。美軍也會在硫磺島演練夜間在航空母艦上的戰機起降,日本航空自衛隊也在此演習訓練。硫磺島也是日本唯一能進行陸、海、空三個自衛隊聯合作戰演習的地點。此外由於海風的吹拂和侵襲,島上的基地施設常需要進行修複,有專門從事建築的業者居住於此。另外日本國土地理院氣象廳的職員也會定期來此進行火山觀測。

(聯合早報網訊)熟悉二站曆史的人,都不會忘記美聯社記者喬?羅森塔爾拍攝的一張二戰著名照片,在一片硫磺島的廢墟上,五名美軍海軍陸戰隊的士兵正奮力豎起一麵美國國旗。

硫磺島的戰鬥是二站中太平洋上最殘酷、艱巨的登陸戰役。本網從軍事天空網站轉載美日硫磺島血戰的回顧,稍有刪節及編輯。

硫磺島,位於小笠原群島南部,是該群島的第二大島,北距東京1200餘公裏(650海裏),南距塞班島1100餘公裏(630海裏),東南距馬裏亞納群島500餘公裏(290海裏)。島長約8000米,寬約4000米,形狀酷似火腿,麵積約20平方公裏,島的南部有一座尚未完全冷卻的死火山,叫折缽山,海拔160米,終年噴發著霧氣,硫磺味彌漫全島,故此得名。折缽山以北有一片比較寬闊平整的高地,稱為中部高地,再往北,地形逐漸起伏,並有數座山峰,被稱為元山地區,島上大部分地區都覆蓋著厚厚的火山灰。雖然硫磺島島小人少,但正處在東京與塞班島之間,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自從美軍1944年7月攻占馬裏亞納群島後,就開始建立航空基地,出動B—29重型轟炸機空襲日本本土。但馬裏亞納群島距日本本土將近1500海裏,B—29進行如此長距離的空襲,由於受航程的限製,隻能攜帶3噸炸彈,僅為B—29最大載彈量的30%。而且因為航程太長,戰鬥機無法進行全程護航,因此B—29隻能在8000至9000米高度實施麵積轟炸,效果很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