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二)(1 / 3)

十三日(星期日)晨醒以四時許,昨夜睡不甚酣。頭昏尚未盡除,咳嗽則加甚。自臨睡迄今晨,時時出一身汗,殆不至於發燒。晨間往公園散步,氣清,晴光明潔,較昨之晚陰天又有不同。

早餐後,平羽集同人宣布,渠因部中有事,今夜明早須乘車回京,訪問團團長由餘代之。渠先已堅囑餘勿推卻,故從之。曹禺先於前日赴海拉爾,候飛機往呼和浩特,蓋應烏蘭夫副總理之電邀,據聞係商量編話劇敘王昭君事。而平羽之秘書亦相從先歸。於是全體將減少三人矣。

十點半,再往公園,坐軒中閑眺,柳樹方飄絮。溪上有遊人劃船。樹林之美,觀之不盡。回至門首,同來之數位音樂家方邀一蒙古族歌者拉四弦胡琴唱歌,而記錄其曲譜,因從旁聽之。

午後睡起,似較鬆爽。三點,往相距十餘裏之秀水,大汽車行於不平之馬路,乃須三十分鍾。路兩旁多虯枝屈曲之大樹,其樹為柳,為榆,為大葉小葉之白楊,又有榛樹橡樹。榛子出產甚富,橡樹(即柞)養蠶,已見成功。路旁時時見水流,既而略登高坡,則低處樹林全在望中,樹冠蔥鬱,水流繞於林際。蓋雅魯河衝積之沙灘,上生茂林,水足氣溫,遂成勝觀。人以其處有林有山有水,故謂之秀水也。

於一白樺築成之亭中坐憩,眺望暢適。進冷飲,吃榛子。餘不能咬破其殼,青年朋友剝而惠我以其仁。攜影機者多方拍照。既而下山坡,循來時路,擇一池塘釣魚。所獲皆小魚,有人得一三寸許之鯽魚,共譽為魁首。

晚間又有歌舞與交際舞晚會,共往旁坐,至九點半先退。明日下午動身往通遼。至此,呼盟之遊已畢,通遼屬於哲盟也。大約再曆十日當可返京。

十四日(星期一)感冒居然不加重,咳嗽漸止,而並未服藥。

早餐後往吊橋公園。同來者各駕一小船劃行,餘則由副旗長鄂君劃槳,並有一位調來招待我人之女同誌共載。碧波深樹,四望幽靜,大勝於北海泛舟矣。鄂君為鄂溫克族人,三十餘歲,能說五種語言,自謂說得頗好,而此五種語言之差別固相當大。五種語言為鄂溫克語、鄂倫春語、達斡爾語、蒙古語、漢語。

泛舟一小時許,憩坐於涼亭。聽鄭景康談攝影,其見解甚高。渠為新華社記者,攝影界之前輩。近年往各省區辦訓練班,謂以一個月之時間,可授畢攝影方麵之基礎理論與知識,所到者有十餘省區矣。

午間進餐,書記莽義與二位副旗長尚有其他領導人來共敘,勸飲祝健康。三點半返火車,諸君皆送至車上。呼盟之宣傳部長韓峰陪我人訪問各處,今將分別,彼此依依。車以四點三刻開。夜十一點將近,抵齊齊哈爾。我儕之車須換掛另一線之列車,於明日午間開行。車窗外時有機車列車駛過,夜眠不甚安帖。

十五日(星期二)晨間齊市文化局長蔣君與交際處長來迎,昨夜已來過,見我人已入睡,遂回去。驅車至湖濱飯店,為一頗為雅整之大廈,思成亟賞之,謂此行所見各地之建築,以此為勝,設計者富於巧思。

進早食後入浴。既而市委書記章君來談。齊市包括昂昂溪與富拉基爾及十二個縣。全市人口約二百萬,市區五十餘萬。市區與富拉基爾為工業要區,昂昂溪則盛產奶牛,著名於蘇聯。市區之樹皆解放以後所植,今已成林,四望蔥然。

飯店之旁為龍沙公園,初無基礎,亦解放後所經營。群眾義務勞動,挖積水窪為湖,可以劃船,冬季封凍,可以滑冰,名之曰勞動湖。小丘上築一亭,曰望江樓,可望嫩江。園中畜動物甚富,東北虎、麅子、猞猁、四不像,皆東北特產。此園之廣,大約與北京西郊動物園相仿,我人僅覽其四之一耳,其缺點為花木較少。此間移植蘋果,以耐寒野樹為砧木,從事嫁接,采用封紙三重於幹枝,厚培土壤於近根部之辦法,已獲成功。現僅有一二代,若耐寒性能鞏固,且逐代加強,則大佳矣。

在飯店進午餐,即返火車。齊齊哈爾甚可留戀,章君、蔣君亦勸留數日,然隻得期之他日矣。車已掛上開往北京之列車,十二點三刻開。

入睡一小時許。醒來與老舍修改端木蕻良所撰《大興安嶺歌》,此歌已由杜宇作譜,由餘淑岩在一次晚會上唱過。修改之後,意義與文辭較好。與謝稚柳談繪畫,並聽謝談湖帆近況。又聽杜宇談各少數民族之民歌,及其風俗習慣。此君尚在青年,能作曲,曾訪蒙古,並曾訪雲南之若幹民族。聽渠所述,頗廣異聞。

車於十點達鄭家屯,我人之車又須卸下,候兩小時有餘掛上另一列車,乃抵通遼。餘以九點睡,停車,掛上另一列車,皆於朦朧中仿佛覺知之。

十六日(星期三)昨在車中完成一絕,補記陳旗牧區之遊。詩雲:“眾騎飛馳迎遠人,笑呼下馬倍情親。掀簾蒙古包中坐,共謂如歸忘主賓。”

今晨醒來,車已停於通遼站上。六點半,迎者二三十人到來,一一握手。僅記書記為石君,又有一位女同誌係布赫同誌之姊,他則尚待徐徐記之。即馳車往招待所,係一新建大樓,去年以五十七日完成之,格式尚好,工程稍感粗糙。早餐後洗澡。

布赫同誌與當地同誌商定參觀日程,排至二十三日而止,則在此將有九日或十日之留矣。餘無主見,表示同意。作一書寄至善,度書到之日,至善當已自青島回京。

午睡醒來,獨居室中無事,以《采桑子》之調記紮蘭屯之遊,作二闋,而皆有一二句未就。五點,石書記(石光華)為我人介紹哲裏木盟之概況,摘要記之。

內蒙各盟之中,哲盟蒙古族最多,有四十餘萬。其他則漢、回、朝鮮、達斡爾諸族。盟分五旗,一縣,一市。生產以農業為主,半農半牧,牧業發展甚快。農作物為高粱、大豆、玉米、糜黍,亦種小麥、水稻。可耕地之麵積三千餘萬畝,其大半尚未開發。

哲盟承擔糧食之任務較大,八年間送出糧食將近四十五億斤,平均每年五億五千萬斤(供應十幾個省市)。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以所產百分之四十四供商品糧,近則提高至百分之五十三。由於承擔供糧任務大,終年須以極大之勞動力從事運輸。豐收之後,運輸更忙,往往因勞動力不足而致減產,此可謂“豐收成災”也。

農牧結合,肥多糧多料多,料多畜多,互有好處。現有牲畜二百二十二萬頭,大牲畜占多數。大牲畜中,牛占絕大部分。平均每人有奶牛一頭。因此,每年四月以後,老百姓普遍得飲牛奶。

哲盟有三災,遼河泛濫,鼠疫,風沙。於此三者,皆須付出極大之勞動力。

連年興修水利,近來昭盟之水庫完成,遼河泛濫問題已基本上解決。凡興修水庫之處皆養魚。以前老百姓食魚甚少,今普遍食魚矣。

鼠疫常發生於四月五月,水患常發生於七月八月,應付之均須甚多勞動力,而時令正與農事相交錯。去年動員四五百萬人次,滅鼠一千餘萬,為根本解決鼠疫之計。鼠甚大,有重至三斤者。今可謂鼠已基本上消滅,明年後年尚須鞏固此成績。在滅鼠之戰役中,全盟出現能手與專家四千餘人。

至於風沙,雖因興修水利與植樹造林,較之已往稍好,尚未解決,以後將繼續植林雲。

工業較一九四九年增十倍,與一九五七年比,增三倍。人民購買力,一九五七年平均每人六十元有餘,迄於去年,平均每人九十元。

中學二十八所,小學二千一百又九所。

六點宴飲,治肴甚講究。八點為歌舞晚會,由文工團演出,僅一小時有餘,觀之不覺疲勞。

十七日(星期四)今日外出四十餘公裏,至茂林公社,故七點即出發。其地在市之西北。吉普車四輛出市區,經遼河橋折而向西。橋之長將一華裏,遼河甚狹,水道兩旁為沙渚與草地。西行二十公裏間,旁皆莊稼地,大片之玉米與高粱生長皆壯盛,往時則為草地與沙地。

行至三十公裏之處,地名莫力廟,茂林公社有一生產隊(兼事農牧)在此,往訪之,入辦公室坐定。隊之書記為蒙古族人,五十餘歲,為我人言今昔對比,熱情洋溢。其漢語較勉強,蓋近年方習之,自謂有六年級之程度。又謂以前所到之處不出周圍百十裏,近時則曾往北京參加“五一”觀禮,又往他地遊觀,眼界大開。我人皆欽其言之懇切,悉出本意。既而陳糜黍俾我人嚐之,謂蒙人以此為主食。一種為炒糜黍,一種為磨成之麵。餘取其麵一匙,加糖與牛乳拌和之,略如我鄉之炒米粉也。觀其生產隊所畜牛羊馬,皆為經過改良之品種。

離生產隊不遠,車不複循公路而折入草地中之小路。十一點半抵莫力廟水庫之管理處。大吃西瓜。管理處之主任為我人談水庫。謂此水庫為沙漠水庫,大壩全用沙子堆成。壩之長一萬一千米,在水庫之東南邊。水自遼河上遊引入,引水道之長一萬二千米。蓄水量為一億五千六百萬立方米,今所蓄不到一半,蓋以大壩尚須加固,未能多蓄。水庫麵積四十平方公裏,西北風大時,水波衝刷堤壩,壩上之沙即削去一部分。今正從事加固,使其坡度更緩,達到壩高與底線之比為一與十二(原計劃為一與四,今已達一與六七),則無慮矣。沙壩滲水為量不多,故非嚴重問題。此壩始築於一九五八年,翌年完成,迄今三年尚未滿,已改變自然之麵貌。渠道所經,可資灌溉。沙地得滋潤,變為草地。積水多處,蘆葦自生,投入魚苗,今大者已達十數斤。而氣候亦複改變。此後更將廣植林帶,則原來之沙地完全改觀矣。哲盟範圍內,若此之大型水庫凡六,中型小型者更多。餘念僅三年之時間,而厥績若此,人力誠未可限量也。近旁水池中紅蓮方作花,係去年所植。池畔小立,頗生異感,沙地見蓮花,苟非親曆,誰則信之。

午餐又殊別致,菜凡十六盤,全是魚。惜廚師手法不多,均為紅炙,其味無甚差別。據雲清燉魚以時間未足,未及端出,而我人已飽矣。魚秧來自長江流域。

於職員榻上小睡,起來上堤壩眺覽。無風,波平如鏡,亦有浩淼之致。問對岸相距幾許,雲有十數華裏。閘門放水入幹渠,我人來時所經公路與此渠並行。閘門下小魚可見,同人持竿釣之,水激,浮標不定,偶得數尾而已。

四點登車回程,行至莫力廟,憩於公社之辦事處。又大吃西瓜,並嚐熟透之西紅柿。既而參觀兩所喇嘛廟,公社辦事處即廟之旁屋也。

此二廟建築已一百餘年,為藏式之廟。東廟四層,西廟二層。東廟名集寧寺,西廟名隆佑寺,皆某王拜禱之所。餘登東廟之最高層。其階梯皆在正屋外,升階登露天平台,然後入殿內。階高一尺有餘,舉步頗感吃力。西廟一切陳設悉仍其舊,佛龕,經卷,法器,觸處皆是,幾無隙地。旁側一殿,有本廟第一代大喇嘛之肉身,麵部塑泥鍍金,亦如普通佛像耳。餘生平初次進喇嘛廟,觀之甚略,不能詳記。西廟有喇嘛,每日做功課,然亦種地,糧食自給,且有餘糧賣於國家。

登車徑抵招待所,時已七點半。出遊十二小時有餘,頗憊矣。餐後洗澡,至覺舒快。

今日足成昨日起草之小詞二首,錄之。其一雲:“紮蘭屯愛無邊綠,榆柳虯枝,楊樹高姿,靜映清溪盡倒垂。塞垣八月吹飛絮,淡影輕移,飄墜漣漪,錯認江南四月時。”其二雲:“山亭覽勝臨空闊,雅魯河寬,洲渚岩巒,彌望晴明萬樹圓。數聲汽笛飆輪過,軌道徐彎,列載龍蟠,盡是良材出寶山。”

十八日(星期五)今日上午休息。九時許,應招往果木園遊觀。園距招待所僅裏許,占地數百畝,多植蘋果一類之果木。朱實滿株,皆花紅、沙果之類。蘋果尚青綠,須至十月初方成熟。此地之果樹亦經嫁接,已具耐寒性,繁殖更不須嫁接。蓋園之經營已七八年矣。坐林中嚐鮮果及西瓜。又有本園所產之蜂蜜與來亨雞蛋,謂雞蛋加蜂蜜食之,有殊味。餘以方飽,未之食。穿行林中,觀所畜之雞與乳牛。雞蛋牛奶,所產不少。十一點半歸旅寓。

下午三點與本市文藝工作者座談,到者五六十人。所提問題甚多,印刷得三紙。老舍所談最多,亦最動人聽。餘與組緗皆言之不暢達,恐未饜聽者之望。談二小時有餘,合影而散。

八點,舉行交際舞會,到者一百五十人以上。中間插入歌舞節目。蒙古族愛歌舞,以哲盟為甚,頗出歌手。有一種舞曰“安代”,幾乎全場參加。右手各執彩綢一方,揮之按節拍,與足踏地之聲相應。初時列為四五人一排之長行,繞舞場行進,揮巾側身,間數拍則著力踏地,歌聲亦與之相應。歌由一人領唱,眾皆和之。繼則不複行進,各於其位為種種舞姿。據雲安代舞之排列與舞姿,方式極多,歌詞有舊傳者,有新編者,句數或多或少。群眾與幹部皆習之,集會之頃,往往全部參加。至九點半,餘與少數同人先退,他人則舞興方濃也。

十九日(星期六)今日往大林,訪大林公社。本可乘吉普車,因道路不平,乘火車而往。乘火車按平時客車班次,不能當日來回,則商之車局,將我人之一節車掛於貨運之列車,乃可當日來回。

車以八點半開,車行經錢家店站而至大林站。一路皆見高粱玉米,兼有穀子,通遼市之東部蓋為盛產糧食之區。車行約四十分鍾。下車則吉普四輛先已開到,即乘之行於田野間。作物夾道,除上述三種外,尚有各種麻類,亦見菜蔬與煙葉,並聞有種水稻者。行約十數裏,抵大林公社保安屯生產大隊之辦公處。坐定,又大吃西瓜與香瓜。

保安屯先前民窮人少,今人有九百餘口,地有八千餘畝,生產豐饒,物資漸充,且講究衛生,為模範區。聽大隊書記介紹畢,觀其展覽室,有十年發展遠景之模型,則各種建築,布置極整齊完備矣。今之新建住房即按此修建,雖為土房,而房前皆有寬廣之園地,兩排房屋間之道路甚寬。於田間觀糜子,結實飽滿。據雲其地尚嫌少雨,而今年實為豐收。訪衛生標兵二家,石大娘家與沈大娘家,確甚整潔,炕上櫃上絕無纖塵。石家有一井,即在灶邊。自創吊水桶,洋鐵為之,穿孔於其底,內著橡皮一塊,水自底入,水滿則壓橡皮貼著於底,汲取甚便。

返抵車站近旁,入公社之辦公處,又大吃其瓜。午餐有魚數味,蓋附近有水庫也。食後,午睡於幹部宿舍,居然酣睡一小時有餘。

公社之楊書記為我人談全社概況。全社將五萬人,耕地平均每人七畝。以前此區豐產而民窮,今則共享豐收之成果,因而文教衛生亦得進展。四點半返火車,候時開行,抵通遼站方六點。

今日之遊不若前日之勞累,然安排如此之周,亦太費事矣。洗澡而後進晚餐。

二十日(星期日)上午參觀展覽館,相距不遠,車行不足十分鍾。館為一大屋,分門別類,色色俱全,如他處之展覽館。哲盟生產以農牧為大宗,穀類幾乎應有盡有。餘初不分穀子(小米)糜子與黍子,今見並排陳列,得詳察其殊異。農牧之發展賴水利,哲盟於水利確經營不少。講衛生,重滅鼠,捕鼠之方多端。見傳染鼠疫之黃鼠之標本,其目特大。西部礦產甚富,主要者為鎢與煤。僅能略記此數端,未能詳也。

休息之頃,館中人囑留字畫為紀念。風眠畫一雄雞,老舍為題十字於其上。稚柳畫西瓜三片(其時方吃西瓜),附以蓮蓬一,蘋果一,葡萄一串。餘為題六句,匆促湊成,無多意義。句雲:“哲盟之美燦如霞,佳績種種並堪誇。休坐憶訪莫力湖,沙漠乃見紅蓮花。眼前盤陳殊不絕,開懷共喜吃西瓜。”

午後睡起,在室中作詞,擬以《玉樓春》二首敘呼倫池之遊,吟哦久之,僅成一首而已。“晴波萬頃銀鱗閃,幾抹輕藍天際岸,無山無樹更茫茫,頗覺相形笠澤軟。烹鰱炙鱖陳盤案,帳飲多欣杯屢滿。試槍驚起白鷗閑,放艇看投魚網遠。”